(迁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河北 迁安 064400)
【摘要】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肝功能指标(血清 ALT、AST、TBIL水平)及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HBeAg转阴率,统计治疗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HBeAg转阴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关键词】恩替卡韦;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进而损害肝脏细胞导致肝脏细胞发生炎性病变甚至纤维化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据报道,目前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万,是乙肝病毒感染高危国家之一。干扰素是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首先药物,但临床研究发现,干扰素治疗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1]。恩替卡韦因抗病毒效果好,耐药率低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2]。本研究观察分析了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②血清AST≥40U/L,ALT≥40U/L;血清HBsAg阳性时间≥6个月或血清HBV DNA阳性;③研究开始前6个月未接受其他抗病毒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②出现严重合并症或患有严重疾病患者;③研究开始前6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放、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④患有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皮下注射α-干扰素,规格:30μg(300万U)/支,注射剂量为每次300万U,,实验开始前两周每天注射一次,后改为每两周注射一次。观察组:α-干扰素使用剂量和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恩替卡韦使用剂量和方法为10mg/次,1次/天。两组研究对象按上述治疗方案均连续治疗2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血检测血清ALT、AST、TBIL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eA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血清 ALT、AST、TBIL水平及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ALT复常率=治疗后ALT转为正常范围人数/该组总人数*100%
HBV-DNA不可检测率=治疗后HBV-DNA水平<500copy/ml人数/该组总人数*100%
HBeAg转阴率=治疗后HBeAg阳性转为阴性人数/该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数据的表示方法: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血清 ALT、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研究对象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HBeAg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ALT复常率为66.7%,HBV-DNA不可检测率为63.3%,HBeAg转阴率为60.0%均高于对照组46.7%、4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1例,脱发1例,消化道症状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发热,3例脱发,4例消化道症状,1例骨髓抑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乙肝病毒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慢性乙型肝炎仍是世界性的健康难题。研究表明,乙肝病毒的活动性复制是引发疾病和造成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最大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消除或减少乙肝病毒病毒的危害,减轻细胞炎症,从而降低肝纤维化的程度,达到延缓疾病的发生进程的目的[3]。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等[4-6]。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常规干扰素是目前常用的干扰素,一般为注射剂形式,依从性较差,不良反应大,且治疗一年后HBeAg转阴率约为30%~40%,疗效较差。恩替卡韦作为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拥有起效快,抗病毒效果明显,耐药率低等优点[7]。
本研究结果显示,恩替卡韦与干扰素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嵇玮嘉,颜学兵.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2):309-314.
[2] 刘晓龙.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和病毒学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8,15(12):2083-2085.
[3] 郑仕君,肖飞霞,张吉宏,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和干扰素α-2b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7):3895-3897.
[4]赵阳,李烨,齐玲,赵臣.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对致炎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5(01):117-122.
[5]李春柱,曹世敏,胡丽华.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BeAg转阴率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05):577-578.
[6]庄立伟,赵莹莹,全敏,李玥,李贲,王笑梅,欧蔚妮,邢卉春.恩替卡韦、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变化差异及相关性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08):927-930.
[7]张文汉,左军,何祖顺,张凯.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及对MMP-9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2):30-33.
论文作者:张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干扰素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