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99
摘 要:本文立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的取向,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观点与看法,丰富高中体育课程理论,指导高中体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中体育 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目标取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某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相关部门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体现该校办学特色与理念,进行课程开发的人员或是独立自主、或是与他人通力合作,带着一定的倾向对选定的课程教学素材或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创新或改编的课程开发活动。而有着怎样的反映人们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的课程目标观,对如何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从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最终引导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提供思路与指导。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坚持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力争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形成各自的运动专长,以便将来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上这些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的定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理念价值取向的重点在于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更加关注运动本身和参与运动的人的本身发展,把体育的自然观与人文观恰当地融为一体;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别以及由此差别产生的不同需求,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有明确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每一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社会的现实和预期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和规律,做到力求平衡。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的基点
1.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差异性与多样性,其目标取向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这与国家课程注重统一性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就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而言,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依托国家的教育目标体系,应该是国家教育目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行课程目标的选取和设计时,应该把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不能人为地划分明确界线而加以割裂,使二者在同一过程均能得以实现。
2.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内涵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性格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有区别地对待他们在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供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实际工作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全面细致地考虑不同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可能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3.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与小学阶段的重视基础、初中阶段的以基础和专长并重相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以满足学习及未来生活、工作环境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定位虽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仍然要关注每个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强调基础能力的提高与追求学生潜力多方面的发展并不矛盾。因此,课程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4.处理好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全面性有两种理解。一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统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说每一位学生或全部学生都能够实现一样的目标,总会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表现出达成目标的差异性;二是就某一个体而言,其人格发展和个性完善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可能会有侧重之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既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有差别的目标取向,从而达到在保证个体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总体上的全面发展。
5.注意具体性、连贯性、时限性和超前性。具体性是指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当比较确切地描述学生行为改变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预期结果的内容,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连贯性是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达到前后衔接、左右照顾,形成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序列,使现实和未来、相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科以及各个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前后一致、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限性是指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基于特定的教学阶段,而不应只是对所有教学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因为目标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发展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超前性是指由于课程目标描述的结果应该是立足于某一阶段,同时又是对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超越,带有预期性的意味。
参考文献
[1]张吾龙 周惠娟 胡德刚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2),50-51。
[2]董翠香 周登嵩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55-56。
论文作者:多召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目标论文; 学生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体育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高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