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亦喜亦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亦喜亦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独好
美国经济正创造着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被冠以“新经济”的桂冠。
经济持续增长。美国已经进入了持续增长的第九个年头。其结束了最近的一次衰退后,于1991年第二季度开始缓慢回升,进行了持续近两年乏力的启动,1993年进入全面的复苏,此后至今,一直保持着增长,国内生产总值1993—1997年依次为4.5%、3.7%、3.3%、2.5%、3.8%,1998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尚创3.9%的佳绩, 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长4.5%,令人叹为观止。
新技术产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调查表明,全美国有2/3的工人在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加之,克林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业措施,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5%下降到1998年的4.5%。
美国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低通胀、高增长不可兼得的旧有框架,实现了近乎无通胀的增长。消费者价格指数1996年为3.3%,1997 年又下滑到1.7%,由于世界初级产品价格走低,1998 年其通胀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均为1.6%,是1986年以来升幅最低的一年。
摆脱了“双高赤字”的痼疾。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实行扩张政策,积累了大量财政赤字,1990年度财政赤字达2214亿美元。海湾战争随之而来,1992年度,财政赤字突破29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对外贸易赤字也居高不下。然而,克林顿执政以来,财政赤字连年大幅下降,1998年度实现了美国财政30年来的首次平衡,并创造了700 多亿美元的盈余,一举扭转了“双赤字”局面。
缘何欣逢“新经济”
对美国“新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因素很多,但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以及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显得尤其重要,美国经济正是乘此清风而直上的。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支柱。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新经济”的增长点。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建筑业占14%,汽车业占4%, 而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占27%。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对厂房的投资,1996年,美国企业在计算机和通信硬件上的投资为2120亿美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1/3,而其在一般设备上的投资仅为1300亿美元。高科技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自9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5 %, 是1970—1990年平均增长率的2倍多,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推动股市不断攀升,连连创新的股市在持股者当中产生“财富效应”,连同高科技提供的新产品一起,促进着国民的消费热潮。这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还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新的需求,不断压低美国失业率。事实上,微软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可在华盛顿创造6.7个新岗位,而波音每增加一个新就业机会仅带来3.8个新工作。哈佛和普林斯顿一些学者的研究还表明:过去25年对较熟练工人需求的相对增长有30—50%可以用计算机技术的传播来解释。
运用得当的经济政策培育了“新经济”。首先是财政上的平衡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将削减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作为首要目标,大力裁减政府雇员、压缩军费、缩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实际是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给,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并促进利率下降。低利率又刺激了消费、推动股市的“牛市”走向。克林顿政府还采取了系列就业措施,对失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和就业培训、通过公共事业投资扩大就业、鼓励兴办中小企业等,以降低失业率。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作风温和、谨慎,以“低通胀下的适度增长”为目标,采取中性货币政策,不主动刺激或抑制经济,而是相机行事,进行适应调整,以求熨平经济起伏。1998年俄罗斯发生危机后,美国面临衰退威胁,美联储三次调低利率,为美国经济增长充加动力。目前,美劳动力市场紧张,格林斯潘又倾向于紧缩货币政策,谋求经济“软着陆”。此外,克林顿的科技政策等也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潜伏着危机
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世纪末,美国经济占尽风光。然而,无限风光尽在险峰,美国“新经济”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
美国股市泡沫泛起。股市出现严重超买现象,其成本收益比为35倍,远远高于过去70多年14.5的平均水平。美国的科技股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泡沫,许多盈利并不起眼的科技企业,股价却是每股盈利的70倍,网络服务商雅虎的成本收益比竟高达445倍, 其与亚马逊两个网络服务商的股市价值约是700亿美元。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雅虎或亚马逊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况且,是否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步步领先,恐怕连其自己都不知道,股市的风险就更难有人预测了。另外,随着欧、亚经济的恢复,势必会有大量资金从美国撤出,也会给股市带来动荡。许多人都担心,股市的这种“非理性繁荣”将是刺破美国经济泡沫的金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多次表示对股市“毫无根据的狂热”担心。
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美国目前存在大笔经常项目赤字,这是造成美元下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它之所以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亚洲遭受了金融危机,抑制了美国进口价格。一俟这些条件消失,“全球最后的买主”美国将风光不再,通货膨胀也是在所难免。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已经开始。通货膨胀还受到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压力,近来,美国失业率连续数月保持在5%以下,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工人短缺, 很有可能造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而推动整个生产成本上升,引发“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收入差距增加。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美国人口中最富有的20%与最贫穷的20%收入差距悬殊,前者是后者收入的9倍。 《商业周刊》的调查表明,1998年美国大公司总裁的年收入平均达到1060万美元,比前一年高出36%,迪斯尼公司总裁艾斯纳年收入5.7560亿美元,是最高的。而一般的美国工人平均收入仅为22976美元, 从收入升幅来看,蓝领为2.7%,白领为3.9%,同36%相比,都望尘莫及。这也说明美国个人储蓄率为何近乎于零或为负值。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终将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下降,成为整个经济顺畅循环的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