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 (四川 邻水县 638500)
在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且患过此病的人都知道其痛苦性,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均产生影响。那么什么时候反流性食管炎,有哪些症状,多久能够治愈呢?这是需要了解的几点,下文中为大家一一进行讲解。
1、反流性食管炎的定义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了食管之中而引起的一种食管炎症性病变,且从内镜上观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发生破损,简而言之便是食管出现糜烂或者溃疡。严格意义上分析,反流性食管炎可发于任何群体,不分年龄,甚至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其成人的发病率往往会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有所升高,且西方国家发病率远远高于亚洲地区。
2、反流性食管炎的危害
第一是会导致食管狭窄:一般情况下食管炎会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患者会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假如一直处于这种情况那么则会导致食管狭窄,食物的摄入量有所减少。第二是会导致慢性咽炎:如果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时候,患者假如情绪比较紧张,轻者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重者还会导致慢性喉炎与咽炎的发生。第三是会引发胃癌:如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没有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发生了长期性反流,那么则会导致上消化道发生炎症,甚至还会出现胃溃疡,进而引发胃癌。
3、反流性食管炎难以治愈的因素
第一是用药不当:部分患者在患有反流性食管炎之后比较心急,会托人或者上网查找治疗方法,从而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因为用药不当,所以会导致病情有所加重,对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第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超过80%的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生活习惯所导致的,尤其是在患病之后,因为不注意饮食,所以导致病情加重。或者有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喝浓茶、吃辛辣的食物,不运动,经常加班熬夜,这一系列均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难以治愈的因素,需要多加注意。
4、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
因病情不同所以患者的症状有所不同,最为主要的症状则包括三种。第一是烧心:烧心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胸骨后出现烧灼感,且在饭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另外,因为反流患者会出现食管痉挛性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耳鸣的现象。患者在吞咽的时候出现困难,咽部还会发生阻塞感,这一现象是因为酸反流而导致上食管括约肌压力有所升高所致。当然,还需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烧心是一种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却不能代表疾病的轻重。第二是出现反胃现象:患者容易出现反酸、打嗝的现象,如果病情过于严重,则会出现一边说话、一边反食的现象。第三则是气道症状:有的患者反流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容易被忽略,但是气道症状则是比较明显的,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阵发性咳嗽以及反复发作性肺炎、无季节性哮喘,这种现象在夜间发作比较频繁,部分严重患者还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病情会有所减轻。
5、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方法
因为患者的症状不同,所以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其中主要包括五种。第一是一般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不可饮酒、吸烟、摄入辛辣食物,并且在饭后要助消化,不要平卧在床上,穿着要宽松,避免负压过高。第二是排空食管与胃部:可以选择多巴胺拮抗剂,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排空的作用,比如像吗丁啉与胃复安,但是前者如果服用过多则会导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易引发乳腺增生,后者如果长期服用会影响神经状态,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谨慎服用。还可以选择西沙比利,可以通过肠肌丛节后神经能释放乙酰胆碱,进而起到排空的作用,其不良反应比较少。还可以选择乌拉胆碱,以此扩大LES的张力,起到排空的作用,然而这一药物能够对胃酸分泌产生影响,不可长期服用。第三是降低胃酸:这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样是采取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制酸剂,对胃酸加以中和,并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还可以有效减少酸性内容物对患者食管黏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选择组胺H2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胃酸,有效改善胃食管酸反流现象的发生。第四是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这是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中促进食管与胃排空药的联合应用,并且还可以促进食管炎的有效愈合,其中还可以应用多巴胺拮抗剂与西沙比利相互联合,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等到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之后,需要继续服用药物,避免出现复发。第五则是手术治疗,采取扩张术或者手术纠正术,以此改善患者食管狭窄的现象。
药物治疗是首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谨遵医嘱,保证自身生活习惯的良好性,并且在治疗期间要饮食清淡,保证情绪的稳定与舒畅,要多喝水进行排泄。经过临床治疗7—15天,病情会有所好转。
总而言之,反流性食管炎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疾病,致病因素众多,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如患有反流性食管炎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快速康复。
论文作者:甘德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食管论文; 患者论文; 食管炎论文; 还可以论文; 现象论文; 这一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