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体系 助力学生成长论文_王福义

构建课程体系 助力学生成长论文_王福义

北京市平谷区第七中学 101200

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因材施教、尊重发展、人人是才”这一办学理念,加强课程建设,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创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让校园充满爱的力量、弥漫书的芳香、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通过参与课程开发,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初中的课程建设更应加强培养学生们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校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我校在教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科学实践创新课程的开发。目前,有关课程的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家族。现简单地梳理如下,从管理体制来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课程形态来看:先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再有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从学科内容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的学校还把课程分成若干领域;从课程任务来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学生自选课程;从课程功能来看,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好的课程结构应该具备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技能,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养成等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开发者,使教师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全面开发教师队伍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加强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与科普场馆等单位紧密协作,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多样性、教育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课程。总结建立起周密的、可行的、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案,使科学实践活动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结合本校课程资源,创建特色校本课程。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根据我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特创建我校的校本课程。课程的设置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选取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通过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就必须明确教研组人员的责、权、利,以此更好地履行课程研发、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估三大职能。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我们采用任课教师申报、学校课程领导小组依据上级要求审批的办法,有效保障了校本课程的落实,目前已经开发了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三大类20项,采用内部挖潜和外聘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引领让学生多方成长: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爱心教育为抓手,以养成教育、主题教育、情感教育为重点,积极构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用目标引领让学生成长,多一份生命期待;用生活体验让学生成长,多一些责任担当;用文化涵养爱心教育,让学生成长多一些精神力量;用实践探索,让学生多一些创新精神。课程内容主题化、德育活动系列化之爱心教育系列活动。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全面发展课程:根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我校的课程建设从方案、实施到评价尽量体现科学性,进行周密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总结反思。10%的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我校的实际来安排设置,不盲目追求形式化,学科课程之间发挥育人合力。同时,在这个课程架构中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特色课程,进一步拓展学校的自主空间。我校的10%学科实践课程的定位、性质、目标准确,严格规范课程内容深度、广度和进度,不赶进度、不增难度,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构建系统的、复杂的、动态的课程体系,遵循因人设课、因需授课、因时开课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师主体、家长主体等多主体的作用,课下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我们认为10%学科实践活动应该蕴含在学科课程内,成为学科课程的一部分,之所以分离出来,也是为了倒逼课堂教学改革。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实践活动整合,如语文学科整合单元教学、压缩课时、阅读节推行书看报等,把外读课内化,这些活动尽管发生在课堂上,但也属于实践动范畴,累加起来的净活动时间远超过10%的学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挤占学生的时间,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程建设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体系,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我们一直在改革的路上,我们会加强学习,不断反思,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论文作者:王福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构建课程体系 助力学生成长论文_王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