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风险控制论文,企业并购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范围内,经济领域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国沃尔玛公司通过并购英国ADSA公司,其销售收入上升至1600多亿,跃居全球500强第二位;埃克斯石油公司与美孚石油合并,其销售收入达1639亿,进入全球500强前三名。巨额销售收入和突出的实力排名不得不让企业经营者侧目。但是还有这样一组数据:从1994年到2003年十年期间,全球不同领域有1200家企业进行频繁并购活动,成功率不到30%。可见,成功企业并购案例的背后需要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引起企业并购失败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包括战略、财务、文化、政策、法律等,其中财务因素贯穿企业并购过程始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并购的成败。因此,对企业并购这一资金运用活动进行全面理解,对其中财务因素进行透彻分析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
一、企业并购概念的基本把握
企业并购是企业或企业之间资金重组的重要形式,是相对普遍的资金运营行为。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也是并购中的两种方式,企业并购是在企业法人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建立在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资金运营方式取得相关法人产权的行为。其中兼并是指,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合并,企业合并之后只保留主动兼并方的法人地位及权力,被兼并企业的法人地位同时消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吞并。而收购在我国的定义是,企业用现金、债券、股票等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股权或资产,从而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当购入企业收购被购方股份30%以下时,是部分收购,被购入方企业可以保有自己的法人实体,而当购入方收购被购企业30%以上股份时,则是全部收购,其企业法人实体也不再存在。
在企业并购中,兼并和收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指出的是,兼并是对被兼并企业的资产、债券、债务等一同兼并,承担被兼并企业所有股权和债务,这种兼并活动一般是在被兼并企业遇到巨大经济困难时发生的,而收购活动收购的可能是被购入企业的部门股权,可以在双方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对的平稳的情况下进行。
由于企业并购中涉及到财务部分相对较多也更为关键,所以说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否全面稳定就决定了并购活动能否成功。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基本类型
随着西方国家形成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对我国企业影响的逐渐扩大,我国的企业并购也在大面积展开。但是,在目前企业并购交易中普遍存在对并购风险认识不足的问题。法律风险(合同与诉讼)、资产风险、劳资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并购风险中,财务风险尤为突出。风险系数较高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并购前企业信息掌握不全面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前要对并入企业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其中包括环境信息如汇率浮动、相关产品信息变动、影响被并购方收入的因素变动等都是需要详细掌握的环境信息。其实这是企业并购过程中非常容易避免的财务风险,但是我国企业当中,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盲目听信一方意见或者过于乐观导致并购财务风险过大,甚至造成并购失败,影响了原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同时还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前,被并购方对企业真实财务信息进行巧妙隐瞒,导致收购方在不完全掌握相关信息,尤其是不了解财务信息的情况下开展并购活动,这样往往会出现并购之前,目标企业一切良好,而一旦交易达成则目标企业问题频发的现象,影响了并购企业原本的效益规模。
其实,不仅仅是在并购前,在并购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财务风险,最常见的就是并购方对负债情况、财务报表、资产抵押等了解不全面或者目标企业存在无意识隐瞒等情况,都会造成资金价值方面的财务风险。
2.并购中融资方式不恰当的财务风险
并购过程中的融资方式是并购交易中操作性较强,对技巧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部分。在我国企业并购案例中,往往存在融资方式与企业自身不匹配的现象,给企业并购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压力。同时要考虑到融资方式与后期支付阶段的匹配性,这也是企业并购程序的要求。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中往往存在融资方式不良影响企业控制权、融资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企业的负债偿还等情况,增加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使财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另外,在利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并购时,企业经营者往往缺乏慎重考虑,将大部分或者全部资金用于并购,导致企业并购之后出现新的财务风险。这都是没有良好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带来的财务风险。
3.并购后支付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并购支付阶段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包括流动资金风险即流动性风险、资本结构不良导致的信用风险、资金清算风险等。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往往存在较多的是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清算风险,其中流动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之后,由于融资方式的不恰当而导致的企业流动资金减少,进而影响了企业的下一步运营情况,使得并购之后的企业变得身躯庞大但由于活动能力差而步履维艰。所以,在并购中不能盲目使用债券融资方式。
另外,采用债务融资方式需要企业并购后有良好的运营,假如企业在并购后一定时间内持续运营不佳会给企业账面清算带来消极影响,增加财务风险控制难度,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倒闭。如借助银行大额资金并购之后,由于其盈利额无法满足一定时期后的债券支付,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风险危机。所以,企业在并购后的支付以及选择何种经营方式完成支付,都需要慎重考虑、谨慎行事,密切保持企业自身与市场的良好互动关系。
三、规避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策略探讨
1.持续保持对并购期间的信息关注
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要求要高,这是对目标企业准确估价、并购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其次就是并购方要开展全面专业的信息调查,有效避免目标企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不良信息,特别是针对实际操作中,债券划分、法律条文落实、所涉及的中介机构等进行全面调查。同时,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并购时可以聘请相对专业、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介入(中介),如会计事务所、经济法律专家、资产界定专家等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表外现象,分析其真实的经营能力等。如分析其资产的可用程度,尤其是专利、技术、设备、管理系统等方面,同时不要被账面信息所迷惑,清查其盈利内容,利用相对客观的对比方式来进行收入确认和货物计价。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不仅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还要留意企业环境信息和表外实现对企业的影响。在原有人员安置上要采取人性化客观方式,减少劳资风险对财务的影响。
2.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其实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企业并购来说,对于目标企业的估价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融资方式选择却是相对较难的专业问题。对融资方式选择不当,一味依靠一种融资方式无形中就为企业增加了财务风险。企业融资方式一般包括内部融资、外部融资。选择内部融资是指利用企业原有资金开展并购活动,不借助外力资金的协助。这种情况下实现并购成功就需要企业融资后仍有一定资金剩余并能持续持有,否则将引发财务风险。另外有些企业选择内部融资是由于企业内有应付而未付的税金和利息,但是由于企业不能长期持有这些资金,同时在并购后过分依赖该内部资金就会导致新的财务风险产生。
外部融资则要求企业具有相当的信用支撑,通过其他外部渠道进行融资,比如股票、债券等。外部融资还包括负债型融资和混合型融资。在众多的融资方式当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及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选择,不能对并购后盈利情况进行过高评价,对于股权与债券之间的转换要保持一定的限度,防止不对称转换给企业带来新的财务危机。
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是控制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需要与支付环节进行磨合,使两者能够相互匹配,相应增加财务风险的控制点,减少财务风险的失控机率。
3.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定制支付预算
企业支付预算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非上市企业要在正确估算自身现金数量的情况下分期分批支付,保持账面上的流动资金达到运营需要。而上市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股票或债券支付与现金支付相结合的方式,找到现金流与利息偿还之间的平衡点。如并购方可以根据债券融资方式的压力确定合适的偿还年限,从而能够保证现金流的合理使用与资金压力的释放。为并购之后企业的正常运营或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企业并购的概念理解相对简单,只要企业经营者能将自身实力进行有效评估就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但是并购过程却十分复杂,尤其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并购活动不仅仅需要考虑资金的调配还需要着重考察市场环境、经济政策等会给企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企业并购中遇到的财务风险并不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我国并购活动并没有形成成熟规律,但是只要对每一个步骤进行有效分析,就能够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范围内。增加对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甚至能够将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增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