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月光曲》的谱写,创作背景的资料是这样说的:“《月光曲》原名《什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而后来有一则“《月光曲》谱写的传说”作为一篇课文,录入到小学课本(部编义教六年级上册第22课)中。虽然曲子的内容与意境对上述二者的说法都十分贴切,但笔者认为后者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材的主编将“《月光曲》谱写的传说”选入课文的目的是:了解贝多芬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人民的品格;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对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做一些基本的教学引导外,还更注重了两大板块的探究学习中的引导。
一、第一大板块,是针对理解与感悟上的设计:1读;2说;3画。
1.通过读,使学生弄明白:(1)课文中讲的贝多芬在这里共弹了几首曲子?(2)在什么情况下又是为谁弹了第一首?(3)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弹了第二首曲子?
2.通过想象,把贝多芬在这里弹的第二首曲子的意境,用语言和对声音的模仿表述出来。
3.通过理解,分辨课文中写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中,哪是对实在实物的描写,哪是由实在实物引起的联想,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第二大板块,是针对情感教学上的设计:1想;2说;3写。
1.通过你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的原因的了解,想一想:(1)贝多芬是个具有怎样高贵品质的人?(2)如果你是此时此景的他会有哪些复杂的内心情感的变化?(3)这首曲子只是弹给盲姑娘一人的吗?
2.通过再读课文中贝多芬弹的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说一说:(1)曲子分哪几部分?(2)前后两部分分别从不同的意境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为偶遇知音而悦;为现实的不公而不平)(3)把这首曲子的意境用文字表述下来。
(适时点拨引导:他看着盲姑娘恬静的脸,复杂的思绪涌上心头:她是那么地热爱音乐,又是那么地懂音乐。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里会在这月光下美妙的夜晚遇到了知音——此时的心情是无比地快慰;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这时的贝多芬心潮澎湃,激荡。他想到应该来一场风起云涌波浪滔天的革命,推翻不平的社会制度,让美好的东西普及到天下寻常百姓家。)
论文作者:钱长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贝多芬论文; 曲子论文; 课文论文; 又是论文; 意境论文; 月光曲论文; 第二首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