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隐蔽性教育研究_教育论文

参军隐蔽性教育研究_教育论文

切实加盟部队隐性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切实论文,部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34(2007)010—0004—03

推进部队教育创新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军委胡主席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研究,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隐性教育是部队教育的重要形式

隐性教育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概念。隐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有别于正规课程、但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的教育理论探索,而后发展为从“隐性课程”到“隐性德育”再到整个教育范畴上的“隐性教育”,对部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自90年代初也开始了与隐性教育相关的研究探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主体和教育目的,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工作时接触的教育性因素中,从而引导教育对象自主感知教育内容、自主选择教育信息、自主内化教育内涵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教育途径的间接性、教育传递的渗透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突出特点,其作用是显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虽然不相同,但不能截然分开。显性教育中包含隐性教育的目的、效果,隐性教育中有显性的因素,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完整体系。隐性教育由于时效相对较长,一般不会“立竿见影”,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深入、更持久。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方式不同。显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般是直接面对面,它目标明确,时效性强,即在短期内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深藏在各类载体和活动中,努力实现长期浸润、深入持久的教育目的。

隐性教育是部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部队隐性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提出来时间还不长,但其实践是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一是媒体宣传的主流渗透,通过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主旋律宣传来无形中引导官兵思想认识健康发展;二是军营环境的文化感染,通过加强营区环境和文化建设来实施感染式的教育影响;三是榜样示范的精神激励,通过宣传典型和教育者自身人格榜样进行潜在的示范教育;四是业余活动的实践培育,通过开展教育配合活动使官兵受到体验式的教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直贯穿着从直接教育向直接和间接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而潜移默化的教育又一直是部队教育完善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中规范的十三种主要教育形式,除继续强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外,把用好信息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军营文化熏陶、仪式庆典教育、心理教育疏导、法律咨询服务等非直接的教育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并特别指出要发挥军事训练、部队管理等具有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就提出了推进潜在式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部队隐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部队隐性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一是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理论。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人的思想发展必然与环境及各种与之相关的因素紧密相联,开展部队教育必须把官兵所接触或参与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管理、环境、文化等要素统筹到教育系统中来。二是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实践决定着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根本来源和唯一检验标准。官兵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是一种出于自身需要,对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加以反映、择取、整合、内化以及外化的认识过程。教育必须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兵需要,引发官兵的思想关注和认知主动性,才能被官兵真正接受。三是现代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论的研究表明,随着人的年龄、阅历的不断发展,其认知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切实尊重官兵思想自主性和认识独立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加强隐性教育是规避官兵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四是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当实践产生了对无意识认知内容的需要、当产生无意识的信息达到一定强度频度、当人的主观状态和综合素质提高,无意识的认知就会转化为人的有意识的认知,促进思想的深度发展。隐性教育在非强制和潜移默化中施加教育性影响,虽然时效性不能与显性教育相比,但仍然能通过无意识这个载体发挥教育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更为深刻、持久。

部队隐性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一是弥补覆盖功能。隐性教育的“非正规”形式使得部队教育减轻了对教育时空的依赖性,得以从封闭走向开放,在集中统一的课堂式教育之外开发利用新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发挥教育作用。同时,隐性教育可以持续地发挥教育影响,弥补显性教育时间内教育成效易受外界负面因素冲击的局限。二是合力共育功能。把部队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官兵日常的训练、管理、生活的环境和活动之中,一方面使各种教育性因素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达到一致,从而形成教育导向的合力:另一方面使得军事、政治、后勤、装备技术的指挥员都成为部队教育的主体,形成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自我教育功能。隐性教育满足了官兵自主、自尊的需要,较好规避了官兵的逆反心理,官兵由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无意识的作用,能够主动投入到教育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抉择达到自我完善,把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先进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认识。四是深层强化功能。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地位区分,创设并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使官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不经意间接受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官兵思想经由量变到质变,这种水滴石穿的转变能够触及官兵的思想自觉,使思想成长更为深刻;另一方面,隐性教育在传递思想政治认知的同时,培养了官兵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意志,促进了官兵思想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这是单一的说理和通常的显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部队隐性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部队实施隐性教育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各部队都有严格的军政训练比例要求,各级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科学严密的教育计划,课堂式、面对面的显性教育开展得非常扎实,教育灌输基础好,为开展隐性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部队环境高度集中统一,影响官兵的教育性因素相对集中于一定的活动范围内,隐性教育的载体建设和组织实施更易统筹。但同时,部队相对封闭的管理环境也使得官兵受隐性教育环境影响的频度和反馈的速度提高,部队环境、文化、制度、内部信息网络等隐性教育载体对官兵的教育影响举足轻重,这就给加强和完善部队隐性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近年来,部队教育努力向隐性教育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验性实践多一些,规律性研究少一些;物质性建设多一些,人文性内容少一些;运用传统的载体多一些,对新的载体及层面如信息网络、心理和法律服务等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开发少一些;零散性的多一些,系统性的少一些;局部功能多一些,整体合力少一些等问题。因此,研究和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部队隐性教育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三、部队隐性教育研究亟需引向深入

亟需研究强化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和素质问题。当前一些部队存在的教育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潜在教育因素关注不够。这是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政工干部的观念和素质与教育显隐并举发展规律相适应不强所致。为此,要着力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强隐性教育观念和提高创新素质。研究如何着力促进各级政工干部更新观念,树立隐性教育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锐意提高推进教育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发展综合信息观念和提高媒介素质。研究如何进一步树立广义的信息化观念,不仅用好网络平台,还要认识和掌握军营中多种信息媒介的教育性功能以及基于此的信息思维方式。三是巩固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提高沟通素质。研究如何切实强化部队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解决问题,同时提高政工干部的沟通技能,提高其在隐性化教育背景下与官兵的交流能力。四是强化相互协作观念和提高人文素质。研究部队教育者如何强化协作教育的意识,形成互通有无、各取所长的局面,同时着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向官兵传递隐性教育影响的能力素质。

亟需研究加快部队隐性教育载体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加强隐性教育载体建设是推进部队隐性教育发展的物质前提。隐性教育载体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和通常的灌输教育既有共同之处,又自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与以往重视加强课堂和主题教材建设不同,加强部队隐性教育载体建设要着力研究和探索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信息化教育网络建设。信息网络是发展最快、隐性教育功能明显的现代教育载体,要研究进一步建设以完善部队信息网络的隐性教育功能问题,借助技术力量推进隐性教育覆盖面的发展。二是加强感染性媒体建设。适应官兵认知一定程度上从逻辑分析转向感官导向的特点,加强对传递隐性教育内容所依托的审美化载体建设的研究,如多媒体、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的资源系统等,为增强教育感染力服务。三是推进互动性平台发展。要研究依托网络等渠道进行的、能够真正消除教育主从地位影响的、平等沟通的互动式教育平台的发展问题,如通过合理建设BBS、博客、游戏和发送手机短信等,提高官兵在非强制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参与度。四是优化环境性载体内涵。研究在已有军营政治环境建设基础上,优化环境性、文化性教育氛围建设,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对官兵的影响能力,使教育内涵更易为官兵所接受。五是加强服务性教育平台建设。研究如何继续推进心理咨询、法律服务、文化教育等潜在教育载体建设的问题,为主动、科学开展服务式、情感式教育服务。

亟需研究推进现代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和深化问题。隐性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研究现代隐性教育方式,要着眼于提高五种教育形式的运用能力。一是自主选择式教育。要探索在传统的显性教育中增强官兵自主性的方式,在一般性的教育内容传递中适当实施由官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超市”式教育形式。二是渗透感染式教育。努力探索如何发挥好感染性媒体和人文化教育环境作用的途径,让官兵在不自觉的环境中更好、更有效地接受教育内容。三是平等互动式教育。研究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等能够排除教育双方身份等因素影响的平等交流平台,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教育功能。四是服务引导式教育。深入研究和掌握人的需要与认知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在法律、心理咨询、文化素质培养等服务性渠道渗透教育性影响的能力,在满足对象某种需求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五是实践评价式教育。通过研究优化传统教育配合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范围,同时在管理、业务等环节中注意渗透教育内容,实施体验式、实践式的教育。

亟需研究加强部队隐性教育要素的统筹和规范问题。隐性教育的作用因素涵盖面十分广泛,理论上说,官兵能够接受到的现实环境和各项活动都可能对官兵思想产生影响。这既为部队隐性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又对隐性教育的统筹和规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强对隐性教育的载体、主体、方式运用、内在品格、教育效用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优化,实现隐性教育的优化发展,是需要下大力气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一是统筹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做到相得益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关系的定位和组织实施的统筹问题,努力在上层设计、教育实施中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统一隐性教育因素的品格,防止歧义接受。隐性教育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官兵对教育载体中的教育内涵更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着力研究规范和统一隐性教育的人文和品格导向,尤其规避隐性教育因素可能产生错误导向的问题。三是促进虚拟与现实相互融通,强化整合能力。要努力探索把虚拟的网络平台资源与现实的环境性、服务性教育因素对接契合、相得益彰的途径,防止互相脱离和冲突,影响综合效能。四是加强各项工作的价值渗透,实现全员共育。隐性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形成全员共育的生动局面,要努力研究在各级党组织的统筹下把教育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军、政、后、装等各项工作的具体举措中,真正做到合力抓教。五是构建隐性教育信息化系统,提升综合效能。隐性教育点多面广,要学习和掌握运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和推进教育的能力,加强信息收集、因素统筹、手段协调的隐性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教育的统筹控制能力。

标签:;  ;  ;  ;  

参军隐蔽性教育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