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论文_吴秀霞

试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论文_吴秀霞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中心小学 517355

摘 要: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习的成绩十分不理想。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观念达成了共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班级和学校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激发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学生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成因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基础比较差、对于学习兴趣不高,该群体的智力正常,但是在学习方式和习惯上存在问题。这类学生没有自身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上课时注意力并不集中,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而作为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这是教师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自身因素。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差,自身的基础不牢固,对于一些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无法入手,缺乏思考意识。在学习当中的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另外,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因素。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父母自身素养不高,思想认知比较差,这对孩子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家庭结构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如果家庭组成不完整,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和乖张,不利于集体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措施

1.给予关怀,感化学生。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首先,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能够明确其思想、兴趣、情感等,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错误,耐心地对其帮助和教育,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怀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意识。学困生由于成绩差经常会遭受各方面的嘲笑,这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因此教师要更加关心学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发掘学生的优点。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中,要对学困生的整个过程建立正确的认知。教师要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正确地看待。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耐心地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点就是需要能够找到学生“发光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教师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判,而需要通过运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待不同的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让学困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能。

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先天存在的,学困生个体的差异十分显著,有的性格过于外向和活泼,有的过于内向和孤僻等等。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要坚持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即使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也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客观事物在不同人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有所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反应。因此,要明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从而找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

4.引导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正是思维、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如果学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式,就能够让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能够打牢基础。另外,小学阶段的学习功课相对比较基础和简单,打牢基础对于更高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正确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要,对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很多学困生也希望能够进步,他们可能在某个阶段和时期努力地学习,但是由于学习的方式存在问题,最后的结果会让他们比较失望,因此容易放弃。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好动和新奇,因此难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也没有形成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独有规律,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式。

5.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进行教育。由于小学阶段的知识相对比较基础和简单,学困生更加容易进行学习,这时家长和教师要形成紧密的配合,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能够明白自身对于孩子产生的影响,选择恰当和合适的教育方式,并且积极地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只有这样,学困生的学习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进步。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特点,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相关的工作。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家庭影响等,根据形成的原因和个体的差异来找到解决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实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敏慧 多元智能视角下中小学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提升策略[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7,(9):52-55。

[2]程琪 贫困文化改造视域下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91-195。

[3]郑军 杨志刚 廖建军 初高衔接期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11):63-68。

论文作者:吴秀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试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论文_吴秀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