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中的“微城市体系”初探论文_杨小洁

景观规划中的“微城市体系”初探论文_杨小洁

浙江西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310012

一、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在短短二三十年内,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为城市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汽车工业的发展、住房体制的改革和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对城市的扩张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智能交通保障了人们在日益扩大的城市中依然能获得快捷便利的生活环境。城市的现代化带来的高效、繁华的生活环境,但也因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

现代设计强调的功能主义规划在我们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具体操作的角色,它考虑的首要原则就是建立高速有效的城市系统。街区的结构及其大小、交通模式和系统、人口容量及城市配套系统等等,都是建立在某种规范测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控制的。但规范的标注性往往忽略了对自然场地的尊重及对具体生活的讨论。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理性的功能主义规划暴露出许多问题。所有新建的街区几乎毫不尊重现有场地的自然环境,都以直线网格化的方式向城市以外拓展,建立了均质而又单调的街区格局。过大尺度的封闭式街区使人在城市中毫无尺度的归属感。为解决交通问题设置的宽阔道路系统由于街区的过大抑制了毛细交通的进入,反而造成了交通的严重拥堵。这种功能主义规划,在当下的城市发展中孕育出了低效和单一化的城市。在集聚作用下,城市产生了一些问题。城市建设与自然争夺着土地,混凝土硬化了大面积的城市区域。这种蔓延式的硬化,一方面造成城市严重的排水问题,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河流水系慢慢从城市中减少,城市气候与环境由于缺少自然环境的调节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在此时,景观以公园、行道树、花园、防护绿带等形式,被人们认为是缓解现代城市化问题的药方和安慰剂。我们试图以景观为主导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发展同步的景观规划道路。

二、景观中的“微城市体系”解读

景观规划中的“微城市体系”构想起源于人们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思考。景观不应定位为城市建设中的粉饰作用,而应介入城市结构。景观本应该是一个联结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和活动场地的不确定的、未来的综合手段,而不应仅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病态城市环境中的一个健康特例。事件的发生、活动的展开、交流大的进行都将依赖这样一个系统,最终城市形态将得到根本性地改变。正如库哈斯所说,“建筑不再是城市秩序的首要元素,逐渐地城市秩序由薄薄的水平植物平面所界定,景观成为首要元素。”

人们向往健康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旧区改建或者在新区开发之中,景观对生活氛围的营造与场地文脉的保护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景观应在一种更大的文化想象中再现,“微城市体系”以景观为媒介,将成为:

另一种城市结构

微城市体系区别与以理性功能主义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强调从景观的视野来理解城市化,以绿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景观,形成城市本身的组织机制,塑造和改变城市的组织结构,以应对未来经济、政治和社会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另一种城市生活方式

微城市体系区别与现今城市与自然分野的现状,强调人与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它的核心在于以自然环境作为组织结构体的纽带,既分隔着聚落,同时又通过它将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松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自然被重新邀请返回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开始重新恢复对它的认知,学会理解它、处理它和利用它,建立起一种与它共处的生活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种公共空间系统

微城市体系下强调的公共空间系统更加注重的是场地文脉与实际现实生活所需的公共空间。后现代的“对秩序的回归”,表明现代主义低估了步行尺度、街道网格的连续性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内在追求。西方的风景园林师在后工业场地进行大量的实践,并参与各种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如电力系统、水利系统、交通设施(如汽车停车场、道路和高速公路)和卫生设施(如排污系统、垃圾处理场),基础设施可以承担公共空间的职能,并且与城市的步行系统联系,并且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支持。

另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微城市体系的发展将是一种内向式的发展模式。它不应像城市发展一样,从中心无限制的往外建设,最后形成和自然完全分野的状态。它的发展应该借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智慧,形成一种内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的模式本质上并不以规模来衡量,而是靠区域内各系统质量品质的提高来实现。这种发展模式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将建设面积控制到最集约的范围内,把最大限度的空间让给自然。

另一种公共配套系统

微城市体系的公共配套强调重点在丹麦移民、著名芝加哥景观设计师简·简森的观点之中,他指出:“城市是为健康生活而建……不是为了赢利和投机,未来城市规划师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将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这种以公园和绿色开放空间存在的“绿色综合体”形式,即为微城市体系的另一种公共配套系统,这种环境能够给城市带来文明、健康、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另一种产业景观系统

微城市体系将以一种产业景观系统展开。利用区域内的农田耕地,可以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体验,建立以弄产业生产为主导的大地景观系统;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业,建立水产业景观系统;利用区域内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工业遗迹,开展工业对工业遗产的循环再利用,将工业遗迹改造为城市文化活动中心或者文创中心;利用区域内的历史文脉,建立文化景观系统等。这些产业系统将与景观系统一起编织出一种产业景观体系。这种景观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它既是景观又是产业,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景观体系。

另一种产业思路

任何一种产业的形成度是不是事先可以完全计划好的。微城市体系中产业的置入应该根据它现有的环境资源和场所内建筑所提供的空间类型来引导产业的置入。一方面可以考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起又特色的农业、水产业、种植业。另一方面应该将传统小产业与当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出一套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系列微型产业。同时考虑目前社会的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适时发展一些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微城市体系将以多种微产业混合产业模式来丰满它作为微城市的功能。

另一种价值观

景观规划中“微城市体系”构想实际上是另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这种价值观与当代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形成某种互补关系。它扎根于传统文化,面向当代它提出一种居于自然的生活模式,使人真正回归到一个自然的人。它倡导一种节地的发展模式,使发展从外部拓展转向内部提升转化。它重拾被我们扔下几十年而任然充满智慧的文化系统,让它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不仅仅在于它能建构起一个微城市体系,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让人们在单一的城市生活中多了另一种城市生活的选择。

三、结语

景观规划中的“微城市体系” 是以新的生态理念和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城市设计,它反映了一种非向心的、松散的城市状态。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指出:“当代景观是由流动的网络、无等级的模糊空间、根系状分布传播、精心设计的活动表面、联结的组织、矩阵大地、不可预见的活动和其他多种情况构成的。”它注重景观的社会功能,从而更加接近真实复杂的城市,并为缺乏人情味的规划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试图通过对八个“另一种”的描述来告诉我们“另一个”城市的存在。它试图为我们在城市发展中留下的遗憾做一些弥补,它还试图想在城市的发展中保护我们文化的根基。在这里,“微城市体系”就像是未来的可能发展的预留地,是时间的记录者,是不可预期活动的发起者与承载者,有故事可能会发生,有事件正在发生,它将是过去、现在、将来的城市生活的缩影,是美好的乌托邦之地。

论文作者:杨小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景观规划中的“微城市体系”初探论文_杨小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