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程再造:基于综合素养的儿童观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课程论文,数学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为少年儿童写下的题词.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潜在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依赖于课程内容的重整和课程活动的实施.如果说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指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指向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载体.正如“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先生所说:“课程再造比形式和流程的改革更深刻、更重要,而课程再造的路径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数学活动课程再造就是要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活动属于儿童,让数学“成长”儿童. 一、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意义解读 (一)发展儿童 “课程的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儿童是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在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过程中,儿童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享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儿童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等活动,激活兴趣,张扬个性. (二)提升智慧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提升智慧.数学活动课程再造就是为提升儿童的数学智慧而设计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综合素养将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得到不断提高. (三)润泽生命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变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学科的融合,智慧的整合,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机,生动且深刻的数学活动课程能够润泽儿童的生命. 二、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价值回归 (一)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些数学课程目标,应是每个数学教育者不断思考的话题.数学活动课程再造,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好玩的、神奇的.”这种感受犹如一颗美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他们的数学童年烙上美好且深刻的印记. (二)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教师是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直接受益者.主要表现在:(1)课程意识得到提升.数学活动课程的再造,可催生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激发教师超越自我的激情.(2)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扬弃,研究能力不断提高.(3)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 (三)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应然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无论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育人”教学模式,还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课程立人、课程兴校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种应然态势.数学活动课程再造作为我校“共生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生长点,体现了学校与课程共生共长、共进共荣的发展历程. 三、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实践策略 近几年来,我和团队教师致力于探寻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路径.之所以称其为“再造”,是因为我们试图重构数学课程内容,重整数学课程结构,让数学活动课程聚焦于培养儿童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内:从“教”的课程到“学”的课程 “从活动课程的视角考察数学课,每一课时都可以设计成若干个活动,把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板块式推进,实现主动发展与高效课堂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实施数学活动课程的主渠道.在数学活动课程再造中,需首先在课内做好“加”“减”“乘”“除”. 1.“加”:增加挑战性.“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有意思的学习素材远比有意义的学习素材来得更有吸引力.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位学习素材都充满挑战与快乐,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例如,笔者曾设计了一节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活动课《巧摆小棒》.本课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具“小棒”作为知识的载体,综合运用认数、10以内加减法以及图形变换等知识,以诙谐、有趣的方式串起几个活动板块,包含“小棒进行创造”“小棒变幻数字”“小棒变化算式”“小棒呈现模型”等游戏.这节课超越了数学教材的范畴,突出了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融合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维. 2.“减”:删减重复性.在再造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常会涉及对不同课时、不同单元、不同时期、不同年段内容的调整、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炒冷饭”“夹生饭”的现象,做到减少重复,杜绝无效.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课《圆柱和圆锥》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而是将圆柱与圆锥、圆柱与正方体、圆锥与长方体、有数据的计算与无数据的测量、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等有机整合到一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究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关点,并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集体展示.这样的课程设计,学习内容简约不简单,学习形式灵活不繁琐,儿童始终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3.“乘”:迁移结构性.数学活动课程的再造,是内容的再造,是结构的再造,也是方法的再造.在此过程中,迁移的不仅是内容的结构,更是方法的结构.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通过观察题组“36×30=1080”“36×60=2160”“360×30=10800”“108×30=3240”,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遵循“发现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猜想—获得结论—运用模型”的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解决“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和方法.这样的内容结构、方法结构为后续学习“商的变化规律”等数学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支撑.迁移,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教师在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迁移的作用,让数学学习变得简单而深刻. 4.“除”:提炼思想性.思想性是数学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数学活动课程再造,不能仅停留在内容的再造和方法的再造,更要指向思想的再造.“综合与实践”是2011版课标提出的四大领域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的一大亮点.所谓“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课程重在综合,贵在实践.如何让这样的课程富有内涵?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的综合与实践课时,我以“问题串”为主线,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层面来设计教学环节,并形成一系列紧扣主题的核心问题:(1)知识层面:什么是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有什么共同特点?(2)方法层面:怎么编数字编码?我们在研究数学现象、探究数学问题时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3)思想层面:为什么要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特性?这样的教学设计,用问题驱动实践,用活动厘清问题.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字编码的规律,逐渐从混沌走向明晰,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有序编排数字”这一本质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课外:从“学”的课程到“玩”的课程 在儿童的课程世界里,不仅有课堂里的精彩,还有课堂外的出彩.课堂之外,是一个广阔的数学活动课程世界.数学活动课程的再造,要实现从“学”的课程向“玩”的课程的转化.基于“玩”的理念,我们再造了“数学游戏课程”“数学阅读课程”和“数学创作课程”,三种课程互相融合,共生发展. 1.重组数学游戏课程.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游戏进行重组.我们的数学游戏课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探索性数学游戏.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后,我曾设计“整理同桌书包”的游戏,让学生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目的就是学会把书包里的文具分类放好. 第二类是交往性数学游戏.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一课后,我设计了“小超市购物”的场景,将生活中的购物与数学中的购物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购物情境中,教室是商店,课桌是柜台,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学生在推销商品、讨价还价、付钱找零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元、角、分”的数学知识,还积累了购物的生活经验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验. 第三类是创新性数学游戏.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创编数学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内在渴望和情感表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而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学生在创编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法.例如,创编“算24点”的游戏规则时,有的想到5张牌玩法,有的想到4个人的玩法;创编魔方游戏时,学生想出组内成员接龙的玩法等等.尽管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但这种创造精神弥足珍贵. 2.重建数学阅读课程.学习语文需要阅读,学习数学也需要阅读.正如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所说:“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一定是他的语文成绩不好;一个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一定是他的阅读出现了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重建数学阅读课程.我们将数学阅读课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绘本类阅读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数学绘本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它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精美丰富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呈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如时间的概念、平面和立体、收集和整理、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减减以及美术、建筑、音乐当中的数学等.这样的阅读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更能让学生浸润在数学思维中.阅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有自主阅读、亲子阅读、绘本讲述等等. 第二类是鉴赏类阅读课程,主要面向中年级学生.我们尝试以教研组为单位,为学生推介优秀数学读物,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共读好书籍,共享好时光.学生徜徉在课外数学阅读的世界里,恣意愉悦,快乐无限.利用“十分钟”小课的时间,师生共同分享课外阅读感受.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甚至还将其做成PPT,编成校本教材,与学生深入研读,共探阅读之妙.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阅读,给学生的数学素养积淀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第三类是感悟类阅读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我们鼓励他们用撰写阅读感悟的方式整理阅读文字,将学生的作品编撰了作品集《共生娃的数学梦》. 在实施数学阅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活动”三者形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可以说,数学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生动、互动、鲜活、多彩的成长世界. 3.重构数学创意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创意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对学生来说,它是富有挑战性的,也是极具趣味性的.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重构了“数学日记”“数学制作”“数学漫画”等创意课程,让学生感悟到了数学的深刻与美丽、博大与精深.我们的数学创意课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日记类数学课程.例如,教完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课后,我和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亲身实践,倡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超市、踏入菜场,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大脑思考生活.接着,鼓励学生用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他们数学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见闻、思考、感想等.很多学生还在数学日记旁,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美观易懂.于是,我们把学生一篇篇富有童真、童趣的数学日记收集起来,以“数眼看生活”为主题,制成展板,在校园内展览.一篇篇日记无声地传递着学生真切的感受: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好玩的,数学是美丽的,数学是绚烂的,数学是神奇的…… 第二类是制作类数学课程.“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跳跃”.指尖上的数学,让数学变得可亲、可近、可爱.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安排了“年、月、日”等知识.我们精心策划了制作类数学课程,对这学期以来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梳理,鼓励学生创作一个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制作.这份独特的数学作业,让学生乐此不疲.很快,一个个漂亮精致、“数感”十足的作品呈现在教师面前.那些作品无声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孩子们拥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灵性”“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孩子们的数学世界如此璀璨多姿”.又如,学习了六年级下册“比”的知识后,我和团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叶片中的学问”的数学制作.一幅幅漂亮的叶片画,一个个精妙的随感录,充分彰显了学生的数学智慧. 第三类是漫画类数学课程.运用“数学四格漫画”形式优化数学教学是我们团队的研究课题.所谓“数学四格漫画”是指将漫画与数学相结合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它将数学的理性美、漫画的幽默美、儿童画的情智美完美融合.尽管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收获是甜蜜的.细细品味充满童趣的学生作品,尽管每个作品的风格不一,每个班级的特色不同,但都有机地融入了数学元素.我们从学生的作品中提炼出了几个主题:小动物的可爱情愫、数学元素整体构图、生活化情境的再创作、动漫味与数学味的美妙联姻.数学赋予漫画理性的色彩,漫画让数学带上了浪漫的气息.漫画类数学课程,让学生喜欢上漫画,更爱上了数学. 综上,在追寻数学活动课程与教学本真意义的道路上,学校、教师、学生都在再造课程,或者说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数学活动课程再造,为他们的成长打开了“一扇扇”放眼未来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儿童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数学活动课程重构:基于综合素养的儿童观_数学论文
数学活动课程重构:基于综合素养的儿童观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