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铁1、2号线规划建设评价论文_高峰,刘福星

沈阳地铁1、2号线规划建设评价论文_高峰,刘福星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地铁1、2号线作为沈阳地铁线网纵贯东西南北的两条主干线路,构成了沈阳轨道交通的“十字”骨架结构,经过6年多的运营对沿线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评价了周边用地功能配比、空间布局、开发经营、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现状情况,为未来沈阳地铁线网更加合理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技术依据。

【关键词】沈阳地铁;1、2号线;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003-02

1.沈阳地铁1、2号线建设背景

沈阳地铁1号线始建于2005年,2010年开通运营。1号线全长28km,设置22座车站,影响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路。沈阳地铁1号线是城市东西向最大的客运交通走廊,它连接城市东西两大工业区和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串连起金廊核心区、中街、太原街三大城市主中心,西接铁西兴华街商业中心及沈阳站铁路交通枢纽等板块。

沈阳地铁2号线于2006年开工建设,2011年底通车运营。2号线北起航空航天大学站,南至全运路站,线路全长27.16公里,设车站22座,影响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2号线贯穿沈阳市南北,中段部分与沈阳金廊走向大致吻合,因此也被称为“金廊线”。2号线的建设,大大降低了南北地区沟通的时间成本,加强了沈北、市中心和浑南三大区域的联系与交流。

地铁1、2号线作为沈阳地铁线网纵贯东西南北的两条主干线路,构成了沈阳轨道交通的“十字”骨架结构,两条地铁线路总长56公里,日均客运量71.6万人次。对沈阳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城市功能轴延伸、浑河两岸公共交通疏导与联络等有着极为重要的职能作用。因此,沈阳地铁1、2号线沿线空间特征及发展特性的研究对指导沈阳地铁更好的拉动城市快速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地铁1、2号线沿线土地利用分析

2.1 用地功能配比

从用地功能配比上看,地铁1号线沿线主要以商业及居住用地为主,西侧沿线有部分工业用地。商业、居住、工业用地总量约占到80%。地铁2号线沿线也主要以商业及居住用地为主,其中商业用地约占到20~30%,居住用地约占到30~40%。站点周边紧邻区域原本应为开发建设强度最高、土地利用效益最为集约的黄金地带,然而轨道线整体的站点设立与周边土地利用关联不强,导致开发物业稀少,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2.2 用地功能布局

地铁站点周边应由近及远依次设置商业、娱乐、办公、住宅、其他用地。沈阳地铁1、2号线由于发展时期较短,用地功能布局尚未明显的呈现出用地圈层式的功能布局,以地铁带动的沿线公共服务设施走廊的TOD发展模式并未完全形成。仅从交通功能的角度考虑轨道站点与客流集散量的相互关系,未能结合周边用地功能进行分类,更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站点设立的规划设计要求及周边用地规划控制要求。

2.3 土地经营现状

针对沈阳市本级储备与成交土地的空间逐年分布,可看出沈阳市本级从2008年至2012年储备及成交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区域组团式特征,这与市本级各区的土地存量有直接关联,同时部分储备与成交土地与地铁1、2号线呈现一定的耦合关系。储备及成交土地在2010年为分界点,此时地铁1、2号线临近完工运营,在2010年之前,储备及成交土地空间分布呈现相对离散状态,而在此之后的2年内,2011及2012的储备及成交土地的空间分布呈现相对在以往的组团范围进一步集聚,同时与地铁呈现相对耦合关系。

3.地铁1、2号线沿线交通组织分析

沈阳现状交通设施分布基本上呈现均质离散的空间空间分布特征,这也与其所需的服务半径有关,但现状与规划在与地铁的空间耦合关系上有如下几点问题:(1)现状停保场与停车场在地铁1、2号线的空间耦合并不明显,即在地铁1、2号线沿线的交通接驳基础设施相对缺乏;(2)未来规划的停保场与停车场仍未侧重考虑与地铁1、2号线站点的配给衔接;(3)规划枢纽与现状枢纽也未与地铁1、2号线形成有效衔接;

3.1 换乘设施

轨道站点未能与其他交通设施形换乘不便。据统计,地铁1、2号线约有30%~40%的轨道站点未能与公交换乘及人行过街系统形成有效衔接;80%以上的站点与私家车的使用衔接不力,且站点周边缺乏相应的社会停车场配套设施。

3.2 路网结构

地铁1、2号线沿线经过老城区、新城区、近郊区等多种城市区位条件,其沿线发展时序与基础也不尽相同,临近新城区及近郊区的街区尺度相对老城区虽然开发强度上较老城区较强,但街区尺度偏大,路网密度有待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步行设施

以相邻街区边界城市道路红线内的人行道作为主要的步行通道是我国步行体系的一大特色,沈阳也不例外的地铁站点的点位及出入口设置基本上沿城市道路或十字交叉口进行布局,而往往街区内部的步行体系与街区出入口尚未与地铁站点形成直接有效衔接,而是要依赖城市道路作为步行的主要联系骨架,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步行到达地铁站点的路线长度,使得地铁站点可达性隐性降低。

4.地铁1、2号线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效应

通过对1995年、2002年、2010年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总结地铁1、2号线对沿线土地利用与布局的影响作用结论:宏观层面上,地铁建设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布局的作用小于城市发展政策等因素作用。地铁1、2号线建设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作用小于对城市外围或新区的影响作用。地铁1、2号线对沿线公共服务用地的建设速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国学者Cervero Robert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办公楼房地产的影响,并提出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价值确有增值影响;通过对沈阳2009~2013年二手房价在空间的分布与地铁1、2号线的耦合关系分析可以得出:(1)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在建时段的2009~2012年期间,沿地铁沿线房价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2)高房价区在空间上与地铁线呈一定的耦合关系;(3)在地铁2号线2012~2013年建成期间沿线房价仍呈现后续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沈阳地铁1、2号线的开通对地铁周围房价的增长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因为地铁还未建成网络,因此,地铁对房价的影响还未完全释放出来。预计在以后几年中,地铁楼盘的涨幅会更加明显。地铁对周围楼盘的价格影响也有着空间效应对同一地区的楼盘,距离地铁站点越近。房价增幅越大,而在距地铁站点500米以内范围内更加明显与上海等城市相比。随着到地铁站点距离的递减则房价变化缩小。这也与沈阳公共交通较为便捷、交通压力相对较小有关。

5.总结

地铁线网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开展建设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不仅深入研究线路本身,更应结合周边用地的经济、环境、文化、历史等进行综合研究,避免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和损失。为更好的促进未来沈阳地铁建设与周边土地利用相互协调,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效益和城市公共投资回报率,地铁线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内容:

5.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切实提高公共可达性和人性化空间环境品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地铁与地铁、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换乘的便捷程度,加强地铁站点与周围公共建筑的衔接,优化站点及周边区域步行系统的建设,为人们营造方便、高效、舒适、合理的城市公共活动区域。

除了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使人们活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从人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出发,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地铁与其它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本身就是为满足居民对社交生活、对出行方式的多层次需求。

5.2 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地下空间在满足人民防空要求的基础上,优先用于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地下市政管廊、地下人行通道等,统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上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应尽量设于浅层,并方便和地面及周围公共建筑衔接,确保公用设施的空间优先权,切实保障公共利益优先。

根据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同需求,综合规划,将开发的重点控制在地下不同的竖向层次通过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层开发,达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目的。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再是盲目的开发,而是在具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充分考虑地下设施的建设对该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地下设施中的地铁建设,需要整合城市资源,优先考虑公共设施的安排,提高地下设施的利用效率。

5.3 坚持上下兼顾、统筹协调原则

将地铁线网、站点、沿线用地及地下空间资源作为整体空间资源加以考虑,做到空间衔接、时序协调、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地铁的带动作用,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注重地上地下协调发展、远近结合、全面规划,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以空间垂直利用代替平面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轨道建设中,站上站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换乘枢纽,还能吸引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给地上地下的高效开发带来机遇。以城市轨道交通为载体,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的有效划分可以有效有序地组织人流、车流,实现地上的人车分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的瓶颈。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一向空中要土地,向地下扩土地,大大节约土地,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改变城市建设的“平摊”状况,提高城市的集聚度,便利人们的活动,取得集聚经济;使建筑物“上天入地”,增加道路面积,改善交通状况;用挺拔俊秀的大厦装点城市,扩大绿地面积,改变城市面貌,美化城市景观;有助于解决城市土地供不应求的危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梦麟.《我国城市轻轨交通的发展策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

[2]苗彦英.《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及定义研究·铁道车辆》,1999.

[3]夏国建,潘焕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2003.

论文作者:高峰,刘福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  ;  ;  ;  ;  ;  ;  ;  

沈阳地铁1、2号线规划建设评价论文_高峰,刘福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