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课堂教学就像一次旅行,要提前思考出发地、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教师备课像是在制作“旅行计划书”,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要弄清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还能收获什么,也就是旅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旅行的方式。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备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观教材
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受到学习者自身条件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课前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能否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执教年段的教材,而是要通观小学阶段的全部教材,理清小学阶段各领域的知识脉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读活教材
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教师可以更好地确定课堂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解读可以分为三重境界:读懂、读通、读活。
1.读懂:是指理解数学教材描述的内容,能准确定位教材内容所承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读通:是在读懂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之后,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
3.读活:是教材解读的最高境界,是指能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境界不同,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也不同。读懂教材的教师,其目标定位于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达到读通和读活教材境界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会关注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其教学目标也会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以说,对于课堂目标的定位高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境界。
三、选择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由此可见,让学生从已有水平向更高水平挺进的道路上,学习方式有许多,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的重要因素。这些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时,要尽量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论文作者:李贤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教材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旅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