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化”道路的理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89(2004)01-0032-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推动国家工业化,尽可能地实现国家富强,也早在百余年前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民国的“实业救国”,都是渴望改变中国几千年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希望借此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回顾历史,我们感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可谓缓慢而曲折,可谓“九死一生”(注:张琢先生在《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经历和中长期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曾经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历程。他指出:中国早在13世纪宋元之际、17世纪明清之际、18世纪清乾隆年间、19世纪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之后、19世纪末百日维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末等先后共九次失去了发动工业化或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良机。作者断言,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最终使我国实现工业化并步入发达国家之列。——转引自史东辉《后期国工业化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页。)(p5-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基本奋斗目标,从“一五”计划时期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了50%和62%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注:《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p19)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从英国的工业革命算起,西方工业化道路走了几百年。如果我们重复西方国家的思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不仅不可能实现赶超目标,而且还会重复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失误。比如工业化的副产品:污染、能源浪费、失业等等。事实证明,靠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很难实现赶超的。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工业化道路(注: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所给出的“新工业化”概念的内涵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的内涵一致,核心都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此,在本文中作者仍使用“新工业化”这一概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注:《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p19)
二、新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为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我们明确提出走“新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一)走新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走新工业化道路,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它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三次产业结构应该由“一、二、三”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而且在第二次产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值份额不断提高,即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也就是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从我国各产业的产值看(见表1),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间,第一产业产值下降了11.2%,并且逐年递减;第二产业产值上升了9.3%,虽略呈“U”字型(1998年比1997年低0.7%,1999年比1997年低0.6%,而1999年比1998年又上升0.1%),但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虽然只上升了1.9%,有一定的起伏,但总的上升趋势是明显的。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与上述规律是基本相符的。但如果把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见表2),就会发现其特殊性,即第一产业产值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一产业产值比发达国家高11.1%,比发展中国家高5.1%,比低收入国家低5.9%;第二产业产值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分别高26%、14%、10%;而第三产业产值却远远低于上述三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分别低37.1%、19.1%、4.1%。上述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程度低。这就需要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发展,实施新工业化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内部结构的技术集约度,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表1 1990—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表2 各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997)单位%
资料来源:《1997年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
2.走新工业化道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早期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长期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由此带来了不少问题,如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1998年我国年销售收入为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5.5万户,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仅与世界500强的前二名大体相当。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种质量速度统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信息技术将逐渐向工业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优化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更加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了适应和促进这种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3.走新工业化道路,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范围并不广。在国际贸易中,与主要贸易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绝对利益关系,基本的国际分工关系是:我国以初级产品换取外国的制成品。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较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出口产品的种类、档次逐渐提高,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说来,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由1999年的第29位,下降为本年度的第31位。除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例如,从我国商品出口结构上看,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却占相当大的比重,高达80%。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美、日、韩分别为19.2%、11.9%和4.1%,我国仅为1.8%。从商品进口结构来看,我国每年进口总额达1400亿美元,其中70%都是用来购买外国的生产线和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由此可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这既关系到我国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二)我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新工业化的条件呢?我们认为已经具备了。
1.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为新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实力不断壮大,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了工业大国,并正向工业强国转变。1949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0%,到1999年已经上升到73%,90年代中期以来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见表1),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研究,按照霍夫曼“四阶段理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正在向高级化(第三阶段)演进,这就为新工业化的推进做了坚实的准备。
2.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面对世界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积极应对。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4年开始推行“三金工程”,电信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促使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999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21%左右。(注:参见秦海、李红升:《解析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影响》,载《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00年第11期,第17页。)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已达39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6%。而信息产业中的支柱,电子信息产业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保持27.1%的年平均增长率(见表3),远远高于同期GDP及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其总体经济效益指标也不断提高(见表4)。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及信息网络规模的扩大,为新工业化奠定了产业基础。
表3 1996—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统计
资料来源:CCID.MII.,P.R.C.
表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及其战略对策”,《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http://www.mii.gov.cn/
3.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新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九五”期间,通过实施重点基础研究,863、科技攻关、火炬、星火等计划的成果推广以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室等一系列活动,我国科技工作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和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使整体科技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由于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如1999年专利授权量较1995年增加了122.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了144.8%。所有这些均为新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新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这种传统工业化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成工业化的时间较长。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如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18世纪70年代),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来个国家中,只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第二,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第三,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第四,传统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直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总之,传统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与传统工业化不同,我们的新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这一道路内涵极其丰富。它的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目际。
具体来看,“新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时代性强。新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催生了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诱发了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二是信息化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各个国家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三是信息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广泛深入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目前,尽管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中期阶段,工业产业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机械、纺织、原材料、冶金、矿山等传统产业,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手工业,但我国是一个后起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所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提高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其竞争力。而“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目际的实现,关键之处就在于信息化的推进。所谓“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只要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就能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就能够高起点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跳过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一些技术阶段,缩短本国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可持续发展性强。新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如上所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到两点:“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所谓“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占有与消耗;所谓“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我们的新工业化依托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民族性强。新工业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正确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纠正过去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比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一些地方就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企业看作是粗放型企业,忽视、甚至限制其发展,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其实,集约型经济不仅是资本的集约和技术的集约,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集约。因此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是缓解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走新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容之一。
四、走新工业化道路的对策选择
在实施“新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为避免走弯路,我们必须吸取传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措施。为此,今后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推进新工业化的核心。所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提高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其竞争力。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它必将给我国工业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优化。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开拓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效结合的新工业化途径,缓解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就业压力。这样,一方面加快吸收农业转移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更宽松的就业环境。所谓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并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如上所述,我国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给信息化赋予了最实在的内容——“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化”,从而使中国的信息产业有广大的市场空间。据测算,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0亿元以上。预计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将达到3万亿元。因此,工业化带来巨大的应用市场,应用市场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开拓了发展空间,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应是互动的,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信息化又要以工业化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竞争、产业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集中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因此要立足我国实际,放眼世界,合理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二是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走新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资源保护和管理不断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事实说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抓紧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不用先进的制造业武装、改造各个产业,提升它们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振兴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既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质量及可靠性也较差,在许多领域还缺乏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挤占。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要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