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力泵联轴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姜辰尧[1](2021)在《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塑料磁力泵以电机驱动外磁转子,内、外磁转子之间的磁场力使得内磁转子跟随外磁转子同步转动,使用隔离套将内磁转子与外磁转子完全分离形成静密封结构,在结构上杜绝了介质泄露的可能,内衬的氟塑料材料,消除了磁涡流现象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泵的耐腐蚀性能。这使得氟塑料磁力泵在石油工业、有色金属、电镀、医药等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国家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日渐得到国家的重视,无泄漏、耐腐蚀的氟塑料磁力泵符合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于氟塑料磁力泵的理论及性能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CQC100-65-220型氟塑料磁力泵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其运行时存在的问题为目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流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泵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提高奠定基础、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主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选择涡粘模型中的两方程模型进行计算。对ANSYS FLUENT里提供的两方程湍流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作为k-ε模型和k-ω模型的混合模型,对于氟塑料磁力泵内较多小尺寸间隙流动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最终选择SST k-ω湍流模型。(2)对氟塑料磁力泵全流场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仿真获得了不同流量工况下氟塑料磁力泵各主要过流部件内流场流动特性,发现泵内压力分布较为合理,平衡孔回流介质与叶轮进口介质之间的碰撞是叶轮流道内流场紊乱的主要原因。对于氟塑料磁力泵干摩擦轴承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异常磨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摩擦轴承两侧过大的压力差是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3)对氟塑料磁力泵全流场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在定常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引入时间项,通过在氟塑料磁力泵内主要过流部件设置监测点的方法获得了不同流量工况下主要过流部件内的压力脉动数值。对压力脉动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压力脉动的频率主要受叶轮通过频率影响,叶轮流道与压水室流道及隔舌部位产生动静干涉是氟塑料磁力泵内压力脉动的主要脉动源,压力脉动经压水室高压区域由介质传播进入冷却循环流道,在传播过程中压力脉动强度会逐渐衰减。(4)氟塑料磁力泵外特性性能的实验验证。利用氟塑料磁力泵实验装置对氟塑料磁力泵在不同流量工况下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测试和计算,对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仿真获得的结果是可靠的,仿真过程中忽略的容积效率、机械效率及过流部件表面粗糙度是造成仿真与实验结果之间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刘凯[2](2020)在《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技术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同时磁力泵相较于普通动密封泵在结构、传动原理、受力、支撑等方面有较大不同,虽然理论上都可以计算,但一直没有以试验验证的方式来证实理论计算的正确性,而且在现实磁力泵的运行监测过程中多次发现运行结果与理论计算不符的情况。为验证理论计算是否正确,完善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技术研究,提高后续产品的设计的成功率,本文基于传动特性分析,提出传动特性测试方案,结合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一套详细且完备的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系统,对系统进行试验验证并利用其进行传动特性试验分析。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1)分析了磁力泵传动特性,并针对各个测试特性进行了测试方案设计。面向与普通离心泵在结构、受力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的磁力泵,对磁力泵静磁力矩、启动力矩、电涡流损耗的产生机理、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完整地分析了磁力泵有别于普通离心泵的静特性、动特性及能量损失特性,分别针对磁力泵静磁力矩、启动力矩、电涡流损耗测试特性设计了测试方案。(2)建立了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系统。结合LabVIEW虚拟仪器分别从静磁力矩测试、启动力矩测试、电涡流损耗测试的试验台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出发,建立了一整套完备、可靠的传动特性测试分析系统。(3)进行了测试系统的重复性试验验证,验证了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分别针对静磁力矩、启动力矩、电涡流损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结合能量损耗、结构设计等因素给出了磁力泵设计、使用的建议。
赵飞[3](2019)在《磁力驱动离心泵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磁力驱动离心泵由于其独有的无轴封、无泄漏等特点,常用于输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殊介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对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内部流场、磁力联轴器、冷却回路、轴向力和径向力、运行状态监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发展趋势。
王凯[4](2019)在《磁力泵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多场耦合研究》文中指出磁力联轴器作为磁力泵的核心传动部件,以其无接触式力矩传动的方式与静密封结构特点,解决了磁力泵在工作中介质外泄的问题,被广泛运用于各工业行业中。针对目前在磁力传动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在现有高速“湿式”磁力传动试验台基础上,改进设计并加工了一对圆筒型磁力联轴器,以此展开磁力联轴器在磁感应强度分布、磁转矩与磁涡损计算、传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磁-热流固多场耦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研究:(1)借鉴表贴式无刷永磁直流电机对瞬态场下磁场强度的分析思想,基于Maxwell电磁场基本理论、磁场可叠加原理,构建了圆筒型磁力联轴器的数学解析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分别位于磁钢区与气隙区内磁感应强度分布的解析计算式,为圆筒型磁力联轴器磁场强度的分析提供参考。(2)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模型磁转矩与磁涡损值。由经验式,得出在5000 r/min时的最大磁转矩与磁涡损分别为:max经验=91.63 N?m、经验=3.927 kW。运用Maxwell软件对2D与3D模型进行瞬态磁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a).在一个运动全周期内,磁转矩与间隙间合力随磁转角变化呈正弦型且变化周期一致,分别在11.25°、33.75°处达到峰值;磁涡损与间隙间磁密随磁转角差呈周期变化,在22.5°处达到峰值。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发现磁转矩与间隙间合力、磁涡损与间隙间磁密的分布随磁转角差分别以周期值2π/p(p为磁极对数)、4π/p变化而变化。(b).对比三种方式所得最大磁转矩与磁涡损结果有:max经验>max2D>max3D、经验>2D>3D,这是由磁钢端部漏磁现象所导致。(3)以磁转矩与磁涡损为评判指标,对磁力联轴器传动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a).磁极对数增加对磁转矩与磁涡损同时存在影响,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而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为方便磁极对数选择,本文引入磁钢材料利用率概念,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计算,得出本模型在16对时磁转矩与磁涡损达到最佳值。(b).转速主要影响磁涡损,随转速的变化磁涡损表现9)9)244))/9)9)244)+1)的关系;转速对磁转矩的影响非常小,转速每增加1000r/min,磁转矩约减小0.5%。(c).工作温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主要由改变磁钢磁导率引起。对比20℃时磁钢的传动性能,60℃时磁转矩减小约2%,而在150℃时,磁转矩减小了35%。(d).磁钢间隙增大会导致磁转矩与磁涡损小幅度减小。但在间隙间加入基体(A3钢)时,同一条件下,会导致磁涡损增加1.2倍左右。(e).磁钢倾斜角增加会使磁转矩与磁涡损小幅减小。倾角每增加2°,最大磁转矩降低约0.68 N?m,磁涡损减小10W左右。但磁钢倾角增加会使间隙间磁合力的波动幅度更小。对于本模型,磁钢倾角在为6°(π/4p)时间隙间磁力幅度最小。(f).磁钢分级个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主要与磁钢充磁方式有关。当对轴向各级磁钢采用同一充磁方式时,分级个数对磁转矩与磁涡损几乎没有影响。当采用交错充磁方式时,会使磁转矩与磁涡损大幅度减小,且在间隙间会出现随分级个数增多而增多的低磁感应强度区域。(4)基于ANSYS-Workbench耦合平台,分析了转速对试验台冷却循环回路流场的影响,得出:转速变化主要影响隔离套段内的流场。流体经轴孔以一定流速流出后在隔离套底部均匀散开,在最外缘处达到最低值。针对磁热效应对磁转子结构与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得出:(a).在隔离套上:温升,形变与应变随转速的增大呈线性迅速增长,对比3000r/min时,在10000 r/min下的最大温升、形变以及应力皆增长了10倍左右。其中在温度分布上:高温区域主要集中于与磁钢对应的长度范围内,到圆筒壁两端呈明显分层现象。在结构上:最大形变点与高温集中区域一致,且在周向上均匀向外膨胀,径向上往两端呈梯度递减趋势。对比磁场与流场对隔离套的应力分布影响,得出磁热效应是主导隔离套产生大形变的主要因素。(b).在磁转子体上:应力与形变随转速的增大呈线性增加,在周向上均匀分布而轴向与径向上梯度递减。其中内磁转子体上,应力主要集中于包封套表面;外转子体上,应力主要集中于与磁钢交接面上;隔离套上,应力主要集中于与对应磁钢的长度范围内且形变值最大。
孙静如[5](2018)在《湿式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磁力联轴器是磁力泵的关键部件,其无泄漏特性符合当代工业生产过程节能环保的要求,高效率的传动特性使其在新兴工业产业中广泛应用。本文搭建湿式磁力传动试验台,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结合的方法,对磁力联轴器传递的磁转矩、涡流损失、温度场以及冷却介质对其传动性能的影响等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运用Ansoft Maxwell建立磁力联轴器二维理想模型,计算半个旋转周期不同磁转角的矢量磁位以求解静态磁转矩。得出矢量磁位的绝对值、最大磁感应强度的周期为4π/p(p为磁极对数),静态磁转矩的周期为2π/p,在π/p时为最大值。用Maxwell 3D对模拟计算进行优化,Tmax3D=535.65N·m,Tmax2D=585.04N·m,Tmax经验=502.43N·m。分析磁力联轴器结构对静态磁转矩的影响,得出轴向长度越长,最大静磁转矩增大;在1°5°的间隙内嵌入轭铁可以优化磁力线分布,节约磁性材料;最大静磁转矩随间隙的增大而减小。(2)由Maxwell 2D瞬态场计算不同磁转角、不同转速下的磁力联轴器涡流损失和隔离套处的磁感应强度,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同磁转角涡流损失随转速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相同磁转角相同转速涡流损失随时间围绕一个定值上下周期性波动。由于隔离套上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涡流损失随磁转角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4?/p;Maxwell 2D瞬态场计算的最大磁转矩比最大静磁转矩小。分析涡流损失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同转速、相同磁转角下,(35)p不锈钢>(35)p钛合金>(35)p有机玻璃,转速增加,差距越大,即隔离套材料的电导率越大,涡流损失越大。得出饱和食盐水产生的涡流损失大于介质水产生的涡流损失,但饱和食盐水产生的涡流损失数量级较小。(3)以ANSYS Workbench为基础,对磁力联轴器进行多场耦合计算。将Maxwell瞬态场与瞬态温度场进行热磁耦合,结果表明隔离套处的温度最高,转速小于2300r/min时,隔离套处温度增长呈缓慢的线性增长,2300r/min2900r/min时,温度陡然增加。空气和水的对流换热能有效控制低转速时的温升,高转速时,温升仍很明显但有所改善。用CFX计算冷却循环回路的流场和温度场,并与静态温度场和结构场耦合,计算不同材料隔离套的应力变形。得出内磁钢与隔离套内壁处的高速旋转水体处压力低,进口水腔和出口水腔存在大量旋涡,隔离套底面中心压力大。与隔离套内壁接触的水体面温度沿轴向方向出现分层现象,温度最高的圆周层在隔离套的筒口处,随转速的增加,温度最高的圆周层沿轴向方向往隔离套底部方向移动,冷却循环水的最高温度逐渐升高。得出不锈钢材质隔离套的应力变形由温度场主导;钛合金材质隔离套的应力由压力和温度共同主导;有机玻璃材质隔离套应力变形由流场的压力分布主导,有机玻璃的承压能力不及金属材质的隔离套,其底部圆心处变形量最大,由中心向四周呈圆环状递减。(4)首次搭建湿式磁力传动试验台,进行额定负载和额定转速下的动态特性试验、磁力联轴器能量损失影响因素的探究试验和隔离套不同位置的温度测试试验。由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负载一定时,转矩T1随磁力联轴器转速n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趋势趋向平缓,磁力联轴器所能传递的最大转矩恒定。磁力联轴器的损失与转速有关、与负载基本无关。相同磁力联轴器的带载能力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效率恒定,随转速的增大略微增长。磁力联轴器的轴向长度越长,承载能力越大;轴向长度越短,传动效率越高。涡流损失与转速呈非线性关系,(35)p试验=2.72574×10-6n1.87559。验证了隔离套材料、介质水、饱和食盐水对涡流损失的影响规律。隔离套圆柱面同一母线上的温度沿着远离隔离套底部的方向增大。低转速隔离套温升不明显;高转速温升跳跃式增大。
赵瑞杰[6](2017)在《磁力联轴器高速磁力传动及液磁相干研究》文中认为磁力泵因其无泄漏特性广泛用于制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磁力泵高速化可以提高泵效率,减小泵体积。磁力联轴器作为磁力泵的核心部件,高转速下磁力联轴器“湿”式涡流损失、磁场分布、液磁相干特性尚不清楚。本课题以圆筒式径向充磁的磁力联轴器为研究对象,开展高速磁力传动液磁相干特性研究,对于提高高速磁力泵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对于高速磁力传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的总结了磁力联轴器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历程,建立了圆筒形径向充磁的磁力联轴器模型,对比分析了静磁场及瞬态磁场,进而得出感应磁场的分布。圆筒式径向充磁的磁力联轴器起主要作用的是磁场径向分量,因此重点分析了转速对磁场径向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感应磁场增强,对原磁场的削弱程度增强,而且转速越高,磁场下降越快,10000rpm时下降最多,为1.7%。2.建立了圆筒形径向充磁磁力联轴器扭矩计算的解析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仿真,分析了在不忽略感应磁场的情况的扭矩特性,以及转差角、转速对传递扭矩的影响规律。得知:(1)传递扭矩随着转差角的增加而增加,在15°(180°/n,n为磁极数,本研究中n为12)时达到最大,这与不考虑感应磁场时的变化规律相同;(2)随着转速增加,传递扭矩近似线性下降,并且转差角越小,转速对扭矩的影响越大。3.设计磁场发生装置,并配置不同质量浓度的NaCl溶液,实验探究不同强度磁场对导电液体的粘度及电导率的影响规律,具有创新性。实验获知:(1)随着磁场增强,溶液电导率增加,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持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外加磁场对NaCl溶液和去离子水的粘度确有影响,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强,粘度值变大,之后趋于稳定;(3)溶液中粒子越多,粘度值受磁场影响越明显。4.建立“湿”态磁力联轴器模型,分析计算了不同电导率的输送介质及不同材质的隔离套产生的涡流损失。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转速、输送介质电导率、隔离套材质、磁极对数、隔离套厚度对涡流损失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5种减少涡流损失的方法。得知:(1)随着溶液电导率的增加涡流损失逐渐增加;(2)隔离套材质不同,涡流损失也不相同,电导率越高,涡流损失越大,材质为1Cr18Ni9Ti时产生的涡流损失约为TC4的2倍;(3)涡流损失随着转速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在4000rpm附近达到最大值,8000rpm附近达到最小值,8000rpm时隔离套产生的涡流损失比4000rpm时的涡流损失减小82.43%;(4)转速不同,磁极数与涡流损失的关系略有不同,转速在1000rpm7000rpm时,涡流损失随着磁极数的增加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磁极数为8时涡流损失最大,磁极数为12时涡流损失最小。转速在7000rpm10000rpm时,涡流损失随着磁极数的增加存在极小值,12级时涡流损失最小。另外,随着磁极数的增加,涡流损失的极值具有向转速小的方向移动的趋势;(5)隔离套越厚,其产生的涡流损失越大。不同厚度的隔离套,转速对涡流损失的影响规律一致,即在4000rpm附近达到最大值,8000rpm附近达到最小值。5.设计并搭建了高速磁力传动试验台,为后续试验探究磁力联轴器高速磁力传动性能奠定基础。
张勇,何朝辉,郭嘉[7](2017)在《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磁力泵磁性联轴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针对磁力泵磁性联轴器单一目标优化设计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在ANSYS Workbench平台上利用Design Xplorer优化设计模块与Ansoft Maxwell 14.0三维有限元分模块对磁性联轴器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通过半经验半理论设计得到了磁性联轴器设计参数作为初始参考设计参数,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方法与NSGA-II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性价比最优的磁性联轴器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目标Tmax/V指标比初始参数提高7%左右,Pw指标降低约9%,通过对磁性联轴器磁性联轴器多目标优化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及能耗,满足设计要求。
高振军[8](2016)在《磁力驱动离心泵设计方法及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离心泵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应用”(项目编号:2011BAF14B00)研究内容之一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研究工作。本文对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方法、磁场数值模拟和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简要介绍了磁力驱动离心泵的运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发展现状,了解并掌握了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及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的研究现状。2.研究了磁力驱动联轴器的设计方法,分析现有的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及改进,基于最大静磁转矩经验计算公式、磁涡流损失转矩比率计算公式、永磁体体积计算公式、MATLAB编程、有限元计算以及正交试验方法,创新的提出了一种磁力驱动联轴器的设计方法,并对其计算程序、优化过程以及设计流程进行研究。3.首次引入主要目标法的解决思路及分层序列法的求解顺序对磁力驱动联轴器进行多目标设计及优化,确定设计变量,创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求解过程的自动运行,得到了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程序。利用文献中已有的磁力驱动联轴器模型对设计程序的可靠性进行验证,验证表明:设计程序计算简单可靠,实用性较好,对本课题的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提供方便。4.基于有限元计算方法对设计的磁力驱动联轴器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几何参数变化对磁力驱动联轴器磁转矩及磁涡流损失的影响规律,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磁力驱动联轴器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各几何参数对最大静磁转矩的影响顺序为tm>r>Lb>ti,对磁涡流损失的影响顺序为tm>r>Lb>ti,对永磁体体积的影响顺序为tm>Lb>r>ti,磁力驱动联轴器最优几何参数为:内磁体内半径r=80 mm,永磁体厚度tm=8 mm,轴向长度Lb=144 mm,轭铁厚度ti=10 mm;利用磁力驱动联轴器静态试验装置及动态试验装置对设计的磁力驱动联轴器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创新方法设计的磁力驱动联轴器最大静磁转矩为351n?m,磁传递效率91.33%,磁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合理,设计方法较为可靠。5.基于速度系数法对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叶轮及压水室进行设计,对比分析了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方式,研究了冷却循环流量的计算方法,并基于压降损失计算公式提出了磁力驱动离心泵的冷却循环回路的计算方法,采用该计算方法对本课题涉及的冷却循环回路进行计算。6.采用cfd数值计算与外特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全流场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磁力驱动离心泵内各主要过流部件的内部流动规律,并基于流热耦合技术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内的热量交换及温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冷却循环流道内温度、对流换热系数以及压力温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并将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泵扬程为36.3m,泵效率为71.5%,扬程及效率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高效区范围较宽,设计合理;数值计算与试验曲线相吻合,数值计算方法可靠,能够较真实的反映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的流动规律。7.基于非定常数值计算的方法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的压力脉动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不同工况下磁力驱动离心泵内各主要过流部件内的压力脉动特性分布及衰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叶轮流道内的主频为轴频fn,压水室及冷却循环流道内的主频为叶频6fn,磁力驱动离心泵内的压力脉动来源为叶轮与压水室及隔舌发生的动静干涉作用,冷却循环流道内的压力脉动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逐渐衰减,在回流孔出口附近区域压力脉动幅值最小。8.对导流孔及回流孔径变化与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获得了不同导流孔及回流孔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外特性、内部流场、温度场以及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导流孔及回流孔径变化对泵的外特性及内部流场的影响较小,对冷却循环流道内的内部流动性能及压力脉动衰减速度的影响较大,导流孔径为10mm或者回流孔径为6mm时,隔离套间隙内的压力及压力脉动幅值较大,隔离套承受的载荷及交变载荷较大,容易导致隔离套发生疲劳失效现象,随着导流孔径变小或者回流孔径增大,隔离套间隙内的压力值及压力脉动幅值逐渐降低。
历建刚[9](2015)在《永磁体间的磁力和磁力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力机械利用磁场作用力进行工作,具有无接触传递动力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机械、航天、化工和医药等领域。近些年来,随着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磁能积的不断提高,为改善磁力机械的工作性能和扩大磁力机械的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工程上主要采用等效磁路法计算永磁磁场,而理论分析上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等效磁路法的数据准备简单,计算量小,缺点是对气隙磁场的计算不准确。数值计算方法的结果准确,但求解程序复杂,计算耗时。因此,本文针对磁力机械中常用的立方形和环形(包括扇形和圆柱形)永磁体,利用等效磁荷理论和库伦定律研究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对磁力和磁力矩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根据等效磁荷理论,利用磁能量法研究了两立方形磁体间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方法,考虑到实际磁体形状、尺寸和机械结构存在的误差,针对两磁体平行放置和相互倾斜放置,分析确定了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磁体间磁化方向配置对磁力和磁力矩计算的影响。2.根据等效磁荷理论,利用磁库伦定律研究了一个磁环位于另一个磁环内部时,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方法,针对两磁环同轴、偏心和相互倾斜,分别建立了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模型。通过对两同轴磁环间轴向磁力的测量,验证了磁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3.依据验证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两磁环空间姿态参数、磁体几何尺寸和磁场气隙对磁力和磁力矩计算的影响,取得的结果对磁体尺寸公差、磁路结构和形位公差所引起的磁力和磁力矩变化具有数值预测作用。4.针对一个磁环位于另一磁环外部,并且两磁环轴线相互垂直的情况,研究建立了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5.利用两个同轴配置的稀土永磁材料(Nd-Fe-B)制成的磁环,设计制作了一个直线往复式磁力泵实验台,通过对磁环间轴向力和轴向位移的动态测量,分析了两同轴磁环间往复传递轴向力的性能,并对磁力计算模型确定的轴向磁力与动态实验测得的轴向磁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工作的创新点:1.根据等效磁荷理论和库伦定律,建立了两磁环间磁力和磁力矩计算的通用模型。通过编程,该模型的计算参数设置与修改方便,适于磁场的分析与优化设计计算。2.通过对永磁体尺寸和相互间位置参数的设置,建立的两磁环间磁力和磁力矩计算模型可以扩展为两圆柱形磁体间、或磁环与圆柱形磁体间的磁力和磁力矩计算模型。3.本文研究处于任意相对位置和姿态的两磁环间磁力和磁力矩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立方形磁体之间磁力和磁力矩的计算。
谭林伟,施卫东,孔繁余,张德胜[10](2015)在《磁力泵冷却循环回路的设计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为避免磁力泵温升过高导致永磁体退磁及隔离套损坏,该文对磁力泵冷却循环回路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ANSYS-APDL软件计算出了隔离套的涡流发热,根据热平衡确定冷却循环流量并设计了冷却循环回路。基于SIMPLEC算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三维N-S方程及能量方程,对冷却循环回路内部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从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冷却循环回路内部流动为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合成的螺旋运动。对比内循环、外循环2种方式表明,内循环方式隔离套底部温升最高、压力较低;外循环方式温度场分布较均匀,最高温升小于10 K,满足设计要求。在冷却循环流量相同的情况下,轴孔孔径在设计尺寸一定范围内波动对外循环方式的冷却效果影响不大,轴孔分别为3、4、5 mm,其最高温升分别为9.2、9.3、9.4 K并且分布基本相同。通过分析不同转速下冷却循环回路的流场、温度场,发现当内磁转子不转动时,流场最高温度达到了386 K,而随着转速的增加最高温度逐步降低,表明增加泵的转速能够促进不同流体层间的热量交换,改善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效果。该研究可为磁力泵冷却循环回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磁力泵联轴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力泵联轴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氟塑料磁力泵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相关工作进展 |
1.3.1 磁力泵发展现状 |
1.3.2 磁力泵流场分析研究现状 |
1.3.3 压力脉动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氟塑料磁力泵数值计算方法 |
2.1 流动控制方程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动量方程 |
2.1.3 能量方程 |
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2.2.1 直接数值模拟 |
2.2.2 大涡模拟方法 |
2.2.3 雷诺平均法 |
2.3 湍流模型 |
2.3.1 标准k-ε模型 |
2.3.2 RNG k-ε模型 |
2.3.3 标准k-ω模型 |
2.3.4 SST k-ω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定常数值模拟 |
3.1 氟塑料磁力泵水体模型 |
3.1.1 叶轮流道三维建模 |
3.1.2 压水室流道三维建模 |
3.1.3 前、后腔及冷却循环流道三维建模 |
3.1.4 全流道三维建模 |
3.2 计算设置 |
3.2.1 网格划分 |
3.2.2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 |
3.3 氟塑料磁力泵流场定常模拟结果 |
3.3.1 氟塑料磁力泵轴截面速度场分析 |
3.3.2 氟塑料磁力泵轴截面压力场分析 |
3.3.3 氟塑料磁力泵叶轮流道速度场分析 |
3.3.4 氟塑料磁力泵叶轮流道压力场分析 |
3.3.5 氟塑料磁力泵压水室流道速度场分析 |
3.3.6 氟塑料磁力泵压水室流道压力场分析 |
3.3.7 氟塑料磁力泵叶轮压水室截面流线图 |
3.3.8 氟塑料磁力泵冷却循环流道压力场分析 |
3.3.9 氟塑料磁力泵干摩擦轴承间隙流道流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非定常数值模拟 |
4.1 非定常数值模拟设置 |
4.2 监测点设置 |
4.3 压力脉动分析方法 |
4.3.1 时域法 |
4.3.2 频域法 |
4.4 氟塑料磁力泵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1 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2 压水室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3 后腔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4 隔离套间隙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5 轴承间隙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4.4.6 泵内压力的非定常特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氟塑料磁力泵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
5.1 氟塑料磁力泵实验设置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力泵传动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泵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转矩转速等物理量的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力泵传动特性分析及测试方案设计 |
2.1 静磁力矩测试特性分析及测试方案设计 |
2.1.1 静磁力矩测试特性分析 |
2.1.2 静磁力矩测试方案设计 |
2.2 启动力矩测试特性分析及测试方案设计 |
2.2.1 启动力矩测试特性分析 |
2.2.2 启动力矩测试方案设计 |
2.3 电涡流损耗测试特性分析及测试方案设计 |
2.3.1 电涡流损耗测试特性分析 |
2.3.2 电涡流损耗测试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动特性测试系统设计 |
3.1 静磁力矩测试系统设计 |
3.1.1 静磁力矩测试系统试验台硬件设计 |
3.1.2 静磁力矩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2 启动力矩测试系统设计 |
3.2.1 启动力矩测试系统试验台硬件设计 |
3.2.2 启动力矩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3 电涡流损耗测试系统设计 |
3.3.1 电涡流损耗测试系统试验台硬件设计 |
3.3.2 电涡流损耗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试验验证及传动特性试验分析 |
4.1 静磁力矩测试试验验证及试验分析 |
4.1.1 重复性验证试验 |
4.1.2 宽隙比影响对比试验 |
4.1.3 厚隙比影响对比试验 |
4.1.4 磁隙长度影响对比试验 |
4.1.5 磁钢长度影响对比试验 |
4.2 启动力矩测试试验验证及试验分析 |
4.2.1 重复性验证试验 |
4.2.2 液体影响试验 |
4.2.3 电机启动功率影响试验 |
4.2.4 磁力传动器最大静磁力矩影响试验 |
4.3 电涡流损耗测试试验验证及试验分析 |
4.3.1 重复性验证试验 |
4.3.2 隔离套材料影响试验 |
4.3.3 负载影响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磁力驱动离心泵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内部流场 |
2 磁力联轴器 |
3 冷却回路 |
4 轴向力和径向力 |
5 运行监控 |
6 发展趋势 |
(4)磁力泵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多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力联轴器磁场分布研究现状 |
1.2.2 磁力联轴器的传动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磁力联轴器多场耦合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4 磁力联轴器的试验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力联轴器磁场强度分析 |
2.1 磁场解析计算 |
2.1.1 基本假设 |
2.1.2 磁钢磁场分析 |
2.1.3 磁场解析数学模型 |
2.1.4 磁力联轴器磁场解析数学模型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力联轴器磁转矩与磁涡损计算 |
3.1 磁转矩理论计算基础 |
3.1.1 磁场力分析与计算 |
3.1.2 磁转矩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3.2 磁涡损分析与计算 |
3.2.1 隔离套内磁涡损的计算 |
3.3 样机磁转矩与磁涡损计算 |
3.3.1 样机模型与参数 |
3.3.2 最大磁扭矩计算 |
3.3.3 磁涡损计算 |
3.4 磁力联轴器2D数值模拟计算 |
3.4.1 2D模型建立与设置 |
3.4.2 2D模拟结果与分析 |
3.5 磁力联轴器3D数值模拟计算 |
3.5.1 3D模型建立与设置 |
3.5.2 3D模拟结果分析 |
3.6 结果对比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力联轴器传动影响因素分析 |
4.1 磁极对数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2 工作转速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3 工作温度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4 磁钢间隙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5 磁钢倾斜度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6 磁钢分级对传动的影响探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力联轴器多场耦合分析 |
5.1 多场耦合基础理论与控制方程 |
5.1.1 耦合求解理论基础 |
5.1.2 磁-热固耦合控制方程 |
5.1.3 流-热固耦合控制方程 |
5.2 试验台与冷却循环回路介绍 |
5.2.1 试验台介绍 |
5.2.2 冷却循环回路流场CFX计算 |
5.3 磁-流热固耦合数值计算与分析 |
5.3.1 耦合求解设置 |
5.3.2 隔离套稳态热分析 |
5.3.3 隔离套热形变与热应力分析 |
5.3.4 磁转子整体结构强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5)湿式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场及磁转矩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涡流损失的研究现状 |
1.2.3 磁力联轴器的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
1.2.4 关于磁力联轴器的试验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转矩设计计算 |
2.1 磁力联轴器传动原理及计算方法 |
2.1.1 磁力传动原理 |
2.1.2 转矩计算方法 |
2.2 磁力联轴器2D静态磁场模拟与计算 |
2.2.1 参数与模型建立 |
2.2.2 求解磁场物理量 |
2.2.3 不同磁转角静态扭矩分布 |
2.3 磁力联轴器3D静态磁场模拟与计算 |
2.3.1 模型建立 |
2.3.2 磁场分布 |
2.3.3 二维结果与三维结果的对比分析 |
2.4 最大静磁转矩的影响因素探究 |
2.4.1 不同轴向长度对静态磁转矩的影响 |
2.4.2 不同基体嵌入间隙对静态磁转矩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量损失研究 |
3.1 内磁钢与液体介质间的摩擦损失 |
3.2 涡流损失 |
3.2.1 涡流损失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3.2.2 涡流损失的有限元计算 |
3.2.3 有涡流损失时的最大动态磁转矩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磁转角对涡流损失的影响 |
3.3.2 隔离套材料对涡流损失的影响 |
3.3.3 不同介质对涡流损失的影响 |
3.4 冷却循环损失 |
3.4.1 冷却循环的流量确定 |
3.4.2 冷却循环液的损失估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力联轴器多场计算 |
4.1 磁力联轴器多场耦合理论基础 |
4.2 磁力联轴器热磁耦合分析 |
4.2.1 参数与模型建立 |
4.2.2 温度场计算 |
4.3 试验台冷却循环回路流场计算 |
4.3.1 试验台冷却回路的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3.2 求解控制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4.3.3 求解结果分析 |
4.4 隔离套应力变形计算 |
4.4.1 隔离套流热固耦合计算 |
4.4.2 耦合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湿式动态磁力传动试验 |
5.1 湿式磁力传动试验台 |
5.1.1 试验台介绍 |
5.1.2 试验台使用注意事项及故障 |
5.2 磁力联轴器动态特性试验 |
5.2.1 额定负载的动态特性试验 |
5.2.2 额定转速的动态特性试验 |
5.3 能量损失影响因素研究试验 |
5.3.1 转速对能量损失的影响 |
5.3.2 轴向长度对能量损失的影响 |
5.3.3 隔离套材料对能量损失的影响 |
5.3.4 不同输送介质对能量损失的影响 |
5.4 磁力联轴器温度分布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6)磁力联轴器高速磁力传动及液磁相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磁力联轴器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磁力联轴器磁场及扭矩分析 |
2.1 磁力联轴器磁场解析分析及有限元仿真 |
2.1.1 基本假设 |
2.1.2 磁场解析分析 |
2.2 磁场有限元分析 |
2.2.1 有限元法分析磁场的理论基础 |
2.2.2 2D有限元模型的磁场计算 |
2.2.3 磁力联轴器建模 |
2.2.4 稳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
2.2.5 瞬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
2.3 稳态有限元分析与瞬态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2.4 磁力联轴器扭矩特性分析 |
2.4.1 磁力联轴器扭矩解析分析 |
2.4.2 磁力联轴器扭矩有限元仿真 |
2.5 扭矩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5.1 转差角对扭矩的影响 |
2.5.2 输入转速对扭矩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磁场对导电液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3.3 实验样品及设备 |
3.3.1 实验样品 |
3.3.2 磁场发生装置 |
3.3.3 粘度仪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
3.3.4 电导率仪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
3.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磁场对电导率的影响分析 |
3.5.2 磁场对粘度的影响分析 |
3.6 粘度对摩擦损失功率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磁力联轴器的“湿”式涡流损失研究 |
4.1 涡流损失的解析分析 |
4.2 涡流损失的有限元分析 |
4.3 影响涡流损失的因素 |
4.3.1 输送介质电导率的影响 |
4.3.2 隔离套材质的影响 |
4.3.3 工作转速的影响 |
4.3.4 磁极对数的影响 |
4.3.5 隔离套厚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台总体设计 |
5.1 试验台的设计要求及其功能 |
5.1.1 设计要求 |
5.1.2 试验台功能 |
5.2 试验台主要组件 |
5.2.1 制动器 |
5.2.2 转矩转速传感器 |
5.2.3 变频高速电机 |
5.3 试验台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设计 |
5.3.1 试验台工作原理 |
5.3.2 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5.4 试验台冷却循环回路设计 |
5.4.1 冷却循环回路设计方案 |
5.4.2 冷却循环回路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磁力泵磁性联轴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模型 |
1.1 物理模型 |
1.2 数学模型 |
2 优化设计 |
2.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2.2 优化设计方案 |
2.3 优化过程 |
3 结果分析 |
4小结 |
(8)磁力驱动离心泵设计方法及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磁力驱动离心泵概述 |
1.2.1 磁力驱动离心泵简介 |
1.2.2 磁力驱动离心泵特点 |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磁力驱动离心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磁力驱动离心泵发展现状 |
1.3.2 磁力驱动联轴器磁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3 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
1.3.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方法研究 |
2.1 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方法概述 |
2.1.1 设计磁转矩 |
2.1.2 磁转矩计算 |
2.1.3 磁涡流损失 |
2.1.4 内磁转子摩擦损失 |
2.1.5 隔离套设计 |
2.1.6 气隙宽度的确定 |
2.1.7 磁极数的确定 |
2.1.8 轭铁厚度 |
2.1.9 永磁体厚度 |
2.1.10 长径比确定 |
2.1.11 设计系数修正 |
2.2 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方法改进 |
2.2.1 基于经验公式计算模型的设计程序开发 |
2.2.2 基于有限元计算及正交试验方法的优化 |
2.2.3 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力驱动联轴器设计程序的研究 |
3.1 基本方法 |
3.1.1 多目标设计 |
3.1.2 主要目标法 |
3.1.3 分层序列解法 |
3.2 设计变量的选取 |
3.3 目标函数的建立 |
3.3.1 最大静磁转矩目标函数 |
3.3.2 磁涡流损失目标函数 |
3.3.3 永磁体体积目标函数 |
3.4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4.1 性能约束条件 |
3.4.2 几何参数约束 |
3.5 程序运行思路及流程图 |
3.6 编程及优化求解 |
3.7 算例验证及方法解析 |
3.7.1 算例验证一 |
3.7.2 算例验证二 |
3.8 设计实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力驱动联轴器磁力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4.1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单因素变化分析 |
4.1.1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
4.1.2 单因素试验分析 |
4.2 磁力驱动联轴器磁力性能的正交试验研究 |
4.2.1 正交试验介绍 |
4.2.2 正交试验目的 |
4.2.3 正交试验指标 |
4.2.4 正交试验因素 |
4.2.5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
4.2.6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
4.2.7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8 最优方案分析 |
4.3 磁力性能试验 |
4.3.1 最大静磁转矩测试 |
4.3.2 磁涡流损失的测试 |
4.3.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力驱动离心泵过流部件设计 |
5.1 磁力驱动离心泵设计参数 |
5.2 磁力驱动离心泵水力设计 |
5.2.1 叶轮水力设计 |
5.2.2 压水室的水力设计 |
5.3 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流道的设计 |
5.3.1 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方式 |
5.3.2 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流量 |
5.3.3 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回路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
6.1 数值计算方法 |
6.1.1 计算模型 |
6.1.2 网格划分 |
6.1.3 湍流模型 |
6.1.4 计算设置 |
6.2 数值计算结果 |
6.2.1 磁力驱动离心泵轴截面流动特性研究 |
6.2.2 磁力驱动离心泵叶轮流道内流动特性研究 |
6.2.3 磁力驱动离心泵压水室流道内流动特性研究 |
6.2.4 冷却循环流道内流动特性研究 |
6.2.5 轴承间隙内流动特性研究 |
6.2.6 前泵腔流道内流动特性研究 |
6.2.7 后泵腔流道内流动特性研究 |
6.3 泵性能试验 |
6.3.1 试验装置 |
6.3.2 试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磁力驱动离心泵冷却循环回路的流热耦合分析 |
7.1 计算原理 |
7.2 热源计算 |
7.3 计算设置 |
7.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7.4.1 冷却循环流道内的温度特性分布 |
7.4.2 冷却循环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磁力驱动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8.1 数值计算及分析方法 |
8.2 监测点的设置 |
8.3 外特性结果分析 |
8.4 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8.4.1 压水室流道内压力脉动研究 |
8.4.2 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研究 |
8.4.3 导流孔内压力脉动研究 |
8.4.4 隔离套间隙内压力脉动研究 |
8.4.5 回流孔内压力脉动研究 |
8.4.6 泵进水口处压力脉动研究 |
8.4.7 泵内静压分布变化的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冷却循环流道孔径对磁力驱动离心泵特性影响研究 |
9.1 研究方案 |
9.2 导流孔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流动性能的影响 |
9.2.1 导流孔径变化对外特性的影响 |
9.2.2 导流孔径变化对内部流场的影响 |
9.2.3 导流孔径变化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9.2.4 导流孔径变化对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 |
9.3 回流孔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流动性能的影响 |
9.3.1 回流孔径变化对外特性的影响 |
9.3.2 回流孔径变化对泵内部流场的影响 |
9.3.3 回流孔径变化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9.3.4 回流孔径变化对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
10.1 总结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永磁体间的磁力和磁力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磁性材料 |
1.2.1 材料的磁性 |
1.2.2 软磁材料与永磁材料 |
1.2.3 稀土永磁材料 |
1.3 磁力机械 |
1.4 磁力机械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稳恒磁场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
2.1 稳恒磁场的计算理论 |
2.2 稳恒磁场的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两立方形磁体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3.1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磁力和磁力矩 |
3.1.1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磁力 |
3.1.2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磁力矩 |
3.2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互垂直时的磁力和磁力矩 |
3.2.1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互垂直时的磁力 |
3.2.2 平行放置、磁化方向相互垂直时的磁力矩 |
3.3 相互倾斜时两立方形磁体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3.3.1 相互倾斜、常规磁化时的磁力和磁力矩 |
3.3.2 相互倾斜、非常规磁化时的磁力和磁力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同轴或偏心时两个磁环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4.1 用等效磁荷法计算两环形磁极之间磁力的理论基础 |
4.2 同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4.2.1 同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 |
4.2.2 同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矩 |
4.3 同轴时两扇形磁体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4.3.1 同轴时两扇形磁体之间的磁力 |
4.3.2 同轴时两扇形磁体之间的磁力矩 |
4.4 偏心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4.4.1 偏心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 |
4.4.2 偏心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矩 |
4.5 磁化不均时磁环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互倾斜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 |
5.1 相互倾斜时两磁环之间磁力的数学模型 |
5.1.1 磁力的数学模型 |
5.1.2 磁力数学模型的理论验证 |
5.1.3 磁力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
5.2 各参数对磁力的影响 |
5.2.1 空间姿态参数对磁力的影响 |
5.2.2 几何参数对磁力的影响 |
5.3 小倾角、小偏心时两磁环间的磁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相互倾斜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矩 |
6.1 相互倾斜时两磁环之间磁力矩的数学模型 |
6.2 各参数对磁力矩的影响 |
6.3 小倾角、小偏心时两磁环间的磁力矩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相互垂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和磁力矩 |
7.1 相互垂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 |
7.2 相互垂直时两磁环之间的磁力矩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同轴直线往复式磁力泵的动态实验研究 |
8.1 实验台系统 |
8.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8.1.2 实验条件 |
8.2 动态实验 |
8.2.1 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
8.2.2 动态实验分析 |
8.3 实验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8.3.1 实验数据的提取 |
8.3.2 实验数据的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图 |
附录B 磁环SI受到磁环SII的作用力后对坐标轴的磁力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磁力泵联轴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氟塑料磁力泵内流场流动特性研究[D]. 姜辰尧.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磁力泵传动特性测试方法研究[D]. 刘凯. 浙江大学, 2020(07)
- [3]磁力驱动离心泵的研究现状[J]. 赵飞. 装备制造技术, 2019(10)
- [4]磁力泵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多场耦合研究[D]. 王凯. 江苏大学, 2019(02)
- [5]湿式磁力联轴器传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孙静如. 江苏大学, 2018(05)
- [6]磁力联轴器高速磁力传动及液磁相干研究[D]. 赵瑞杰. 江苏大学, 2017(01)
- [7]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磁力泵磁性联轴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 张勇,何朝辉,郭嘉. 机电工程, 2017(05)
- [8]磁力驱动离心泵设计方法及流场特性研究[D]. 高振军. 江苏大学, 2016(08)
- [9]永磁体间的磁力和磁力矩研究[D]. 历建刚. 吉林大学, 2015(06)
- [10]磁力泵冷却循环回路的设计及数值模拟[J]. 谭林伟,施卫东,孔繁余,张德胜.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