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人民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1)铸币税收入。当一国货币国际化之后,其国际意义在于国际货币发行国实际上具有了一种获得国际资源的手段,一种变相负债的权利,同时,也对国际资源的配置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后,将会使我国每年获取相当一部分铸币税收益。如果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在长期能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2015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达到152.8亿美元,年约为224.6亿美元,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我国将因人民币的国际化获得的年均铸币税收入至少可稳定在25亿美元左右。
(2)降低汇率风险,扩大贸易和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成员国之间贸易量增长以及国民收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或取消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贸易与资本流动就会增加;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作为东亚地区的支点货币,将会在贸易对价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当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相当部分贸易结算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或者部分用人民币结算,会大大降低结算风险,扩大国际贸易交易。
(3)节约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这种高国际储备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体现我国对外清偿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相应储备成本也很高。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的清偿能力可以用人民币去实现,外汇储备将会大幅减少。目前的高外汇储备一方面对基础货币投放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政府公债,为美国经济做贡献,相反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和企业对外汇资源的持有和支配。
(4)优化外债规模和结构。当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大大增强我国的偿债能力和降低外债成本,优化外债结构。目前,我国的外债计价货币大都是美元和日元。由于美元和日元的剧烈波动使我国的外债负担不断加重,或者被动性加强,也不利于外债管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会提高我们的偿债能力。通过人民币的稳定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通过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三者之间的交易转化化解外债风险。
(5)财富增长效应。人民币国际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建立稳定汇率的“资产池”。资产池主要是政府发行的大量债券和金融产品,以供应广大投资者和持有人民币的外国居民和政府操作。为了实现资产组合,居民将会产生持有更多政府债券的偏好。人民币国际化后,资本项目必然会自由兑换,利率实现自由化,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资金短缺现状将会改善;人民币国际化后,使我国居民持有的现金含金量和支付能力提升,在出境旅游、对外支付等交易中,减少许多汇兑环节,直接被各国普遍接受,可降低文件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2.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1)人民币汇率风险。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其国内金融市场必定是自由开放的,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游资流出与流入畅通无阻,这会对本国货币供给造成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又会对汇率乃至整个国内经济造成影响,投机冲击成本也就在所难免。以人民币结算、储备与标价的资产损失可能性加大,其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企业的经济风险扩大。但这种风险又是外汇市场上固有的风险。任何进入外汇市场自由交易的货币都有这些风险存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这种风险,相对于在管制条件下不可自由兑换时风险大大加强。这种风险在交易过程中会以各种规避风险的方法以市场手段和各种金融工具去化解,这需要在人民币国际化后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相互配套,否则,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而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不相适应,那么金融风险自然会扩大。
(2)利率自由化成本。利率自由化后,国内大多数企业丧失了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的收益,在浮动利率情况下,一旦利率上升,国内企业和经营者成本上升,最终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增长。利率自由浮动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移动规模、速度扩大和提高,从而扩大交易成本,增加风险因素。
(3)调控成本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央银行在调控经济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要考虑世界经济变化的因素。从政策变动对国内、国际经济两方面影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个内外政策目标的平衡与协调,在必要时为了国际经济目标而可能丧失国内经济某些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放在全球角度考虑。加大了调控难度,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信息处理、货币合作、目标政策协调方面更加密切,扩大了中央银行调控国民经济的成本。
(4)信心成本。信心成本主要表现为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增强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维持持有信心的“承诺成本”。一国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一般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货币对外升值。对于货币发行国来说,持续地、大幅度地处于升值状态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首先是使对外贸易收支潜伏着失衡的可能,同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和取得国际货币地位后要维持国外货币待有者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国必然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调整政策使其服从于可兑换性的要求。国际货币发行国维持该货币国际信心的承诺成本亦可看成是其承担国际责任约束自我行为而带来的成本。
(5)政策偏离成本。货币国际化使得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溢出效应使得一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而国外的回馈效应又使得国外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甚至失效。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其带来较小的经济成本为前提,不断地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积极创造国际化有利条件,选择恰当时机和制度安排,逐步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综合分析成本和收益,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要大于成本。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势所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
根据IMF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认为,某一货币的国际化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二是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三是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和有效调控;四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充分发挥;五是合理的汇率和汇率体制。
1.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从当前的我国实际经济状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关系到一国货币能否顺利流通、币值是否稳定以及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即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近几年全球经济体衰落的背景下,仍能维持8%左右的年增长速度。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位靠前,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国家外汇储备大幅猛增,2006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我国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2006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进出口顺差达1775亿美元。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有了十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这个基础还将不断得到增强,它必将有力地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之一。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局稳定,国防力量增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非经济因素也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具有良好的国际信用以及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稳中有升,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
(3)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保障。我国金融体制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造: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也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银行不良资产逐步剥离和核销;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改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政策正在推进。这些改革措施促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和一个比较完善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使之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的软环境。
(4)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7大类43个资本项目交易方法的评估结果,至2004年末,我国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的已有11项,占25.6%,较少限制的有11项,占25.6%,较多限制的有15项,占34.9%,严格管制的仅有6项,占13.9%。QFII便利外资进入我国股市,QDII允许我国资本投资海外,2006年12月15日开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等等,表明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十分明确。
(5)人民币正从区域化走向国际化。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和经济往来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接受人民币①。同时,由于各国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加深,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因此,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稳固,最终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2003年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流通总量(余额)至少有1510亿元。目前我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2004年人民币在中越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81%,中蒙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90%,中朝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45%,中俄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15%,人民币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港澳地区人民币现金流动量的迅速增长,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机遇。2004年人民币现金流出到港澳地区的数量约为3798亿元,回流到内地的约为3724亿元,流出入总量约为7522亿元,是2001年的7.5倍,年均增长达65.2%;2004年净流出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现金约74亿元,是2001年的1.9倍。
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
(1)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研究表明,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性货币,则该国的经济总量至少应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还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GDP总量无论是与美国、欧元区还是与日本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大约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欧盟的八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
(2)人民币国际化会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一定的制约和负效应。大规模的货币需求都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以其为媒介的资金的国际移动会影响我国的利率、汇率和物价水平;人民币国际化后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任务,当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在必要时应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3)落后的金融市场制约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在该国货币实现了完全可兑换之后。但人民币目前只是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货币,资本项目仍实行有限管制。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我国加入WTO后如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会使我国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70%以上面临倒闭的危险。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后,其境外流通将不受货币发行国法律的约束,可能导致资本大量外逃和我国外汇监管困难,金融监管可能出现局部失控。
(4)经济之外的压力。我国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对东亚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国家还是对此保持相当警惕甚至忧虑的态度,人民币也可能因此而遭遇某种偏见甚至敌视。而且,一旦人民币越来越强势,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便会受到较大影响,追求单极世界格局的美国不会置之不管的。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1.货币国际化的两种模式
货币国际化有两种模式组合:“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和“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
(1)“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即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度相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金本位时期的英镑模式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及以后的美元模式。即由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首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了货币的中心地位,然后凭借其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通过国际协议协定加以确立和强化,并成为关键的国际货币(世界货币或全球货币)。英镑成为国际货币,除了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19世纪70年代当时英格兰银行建立了能使英镑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定安排,建立了一系列信用制度增强了人们持有英镑的信心。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发展,除了美国经济地位二战后的攀升以外,更主要的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货币制度安排。在强制度的约束下,才使强经济下的货币国际化得以实现;二是欧元模式。即在核心国主导下,联合相关国家通过积极的政策协调和推动,从贸易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创造单一货币。同时,凭借创建的强大的经济体,使之逐步成为事实上的关键国际货币。欧元的诞生是欧盟区内各国政府合作与政策协调的结果,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创新。在欧元成功创造的过程中,马克起到了核心货币的作用。通过建立区内的关键货币和区域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借鉴意义;三是日元模式。即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成为国际货币。日元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使本币走向国际化。其中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0年开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出面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以带动国内的金融改革,促进日元成为亚洲地区主导货币。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也是通过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实现其金融自由化来促进货币的国际化。
(2)“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弱经济并非经济落后,而是还未达到目前国际货币的国家经济水平。强制度是指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去补偿经济上的不足。一方面,经济总量继续提升,保持适度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货币金融制度和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货币国际化发展目标,发挥制度创新在金融开放中的作用,缩短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弱经济—强制度”组合,发挥政府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政府应主动的、积极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其实质是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的相配合。瑞士法郎也可视为国际货币,但就瑞士的经济总量上目前排在我国之后,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更重要的在于瑞士法郎的制度安排,除了其币值的长期稳定,体现了一种“弱经济—强制度”的最优组合。
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模式选择
目前,从经济总量比较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条件还不太成熟。但如果等达到美国和日本、德国等国发展的水平以后再去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则是不科学的。必须根据本国实际发展需要和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历史背景,以新的思维角度去探讨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货币金融制度安排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走“追赶型”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与巴西、墨西哥等非国际货币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总量最大,而且增量较快,强政府职能特征具有很高的调控能力;具有较高的国际储备总量;外债结构合理,中长期债务比率占80%以上;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历程,稳中求进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人民币必须走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通过以上的分析,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民币不可能照搬某种货币国际化模式。既不能是全盘效仿日元模式,因为人民币的目标是要成为像美元和欧元一样的关键国际货币;也不能完全效仿效欧元模式,因为德国和法国等都因其经济规模等先天不足,迫不得已的以让渡本国货币主权为代价来创造欧元和接受欧元的。
人民币国际化既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又需要会确保货币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货币合作。我国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起飞过程中的过渡模式,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已经强大而还未十分强大的时期较为适应。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安排
(1)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人民币国际化又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虽有流通,但国际度很低,依然是非国际货币,所以在人民币账户开放进程中,依然受非国际货币制度的先天性约束。但是,相对众多弱势非国际货币国家而言,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态势,又有助于树立其国际信心,减轻外汇储备压力。因此,我国有条件适度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应遵循“先长期资本流出入,再短期资本的流出入;先证券投资,再银行信贷;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管制,后交易市场;先境外筹资,再非居民境内筹资;先金融机构,再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顺序,采取自主的、渐进的、有次序的方式稳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2)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弹性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必将伴随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过程。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应加快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一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但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波动幅度不到0.15%,因此,应逐步扩大浮动幅度至5%~10%;二是改强制结售汇制为意愿结售汇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四是加快短期货币市场建设。
(3)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区域经济和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扩大区域经济货币合作,可以建立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或货币合作协议,在区域经济或货币合作组织中加强双边或多边经济和货币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提高人民币的地位。
(4)逐步实现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目前我国两岸四地多币种并存的现象,无论是从国家主权来讲,还是从货币流通规律来说,都将只是历史的暂时现象。最终,必定要实现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在大中华经济区正式进入人民币国际化阶段。在官方层次上积极参加亚洲经济货币和金融合作金融监管部门,也要相应地为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和规模的增长做好准备等。
注释:
①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国家和地区约有18个,如俄罗斯、缅甸、老挝、哈萨克斯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台湾地区、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朝鲜、韩国等。
标签: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人民币论文; 日元兑人民币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美元日元论文; 外汇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