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胃肠道肿瘤;化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临床多采用化疗的方案治疗,但由于患者普遍年龄偏大,化疗后长时间卧床,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为此积极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工作时很有必要的[1]。故本次研究引入了预见性护理方案,并以我院收治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84例为对象,评价了该方案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计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2)与实验组(n=42)。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52~78(63.10±8.22)岁,实验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51~76(63.24±8.15)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经胃肠镜或CT检查确诊,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伴随血栓疾病病史者,认知功能以及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并做好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实验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干预,主要内容为:(1)护理评估,对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加以评价,主要高危因素包括高龄、长期卧床、输液、肿瘤压迫、药物因素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因素,应该密切进行监护,在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时,积极对症处理。(2)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学历层次,采用集体讲座、视频讲解、一对一问答等模式对患者、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有关知识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原因、危害、预防方法等,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合理利用开导、答疑、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2]。(3)饮食护理,要求患者清淡饮食,不可食用油炸、高盐、高脂等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少食多餐,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3000ml。(3)肢体保健,化疗后每天进行2次肢体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并要求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屈伸训练、体位变换训练等,指导患者穿弹力袜,如果身体允许,可早期下床活动。(4)血管损伤预防,减少下肢穿刺、置管,对输液位置皮肤需要加强观察。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应该更换穿刺的位置,不可同一静脉多次化疗,注意不可使用高渗性刺激类化学药物,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1.3观察指标
(1)对比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对比预后情况,指标设定为化疗后1d与化疗后7d的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6%(2/42),低于对照组23.81%(10/42),P<0.05(X2=14.819,P=0.000)。
2.2预后情况
化疗后1d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7d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表 (x±s,分)
3.讨论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改变,胃肠道肿瘤发生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对于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化疗治疗后往往容易并发其他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为此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3]。而就本次研究所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来看,通过护理评估,能够识别患者的高位风险,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则可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高其护理配合度,加强饮食与运动指导,则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再加上血管损伤预防,则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护理方案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可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玲娟.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141-142.
[2]王新娟,郭杰,田素斋.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05):594-597.
[3]朱燕莉,成惠玲.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1):155-156.
论文作者:孟娇,安晶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