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吟诵回归真实的中国风味--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初中语文论文

背诵吟诵回归真实的中国风味--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初中语文论文

诵读吟咏,回归本真的语文味——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气派,在挖掘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发扬古代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语文味”。作为一门民族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把古代的吟诵、意会、直觉、顿悟等契合民族特点、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语文教学中来,使语文成为真正的民族的语文,显示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权威的形式宣告了对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肯定,一再强调了朗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标准》认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对不同年级背诵的量作出了规定,从而肯定了中国语文教学中重吟诵、体悟的传统。我国历代教学都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谈,语文教育要回归本性,需要时时反观传统,汲取智慧。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笔者曾对本校20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1)是否明确《标准》对中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和所任教年级朗读的具体要求?能够正确、完整回答的仅占20%。(2)是否明确朗读的作用和意义?认为相当重要的占10%。(3)在语文教学中是否重视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十分重视的占10%,比较重视的占20%。通过检查备课和听随堂课,发现他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并未把朗读指导和训练放在比较突出的地位。(4)如何进行朗读指导?青年教师一般采用“范读”的方法,让学生学着自己的语气、语调读;中老年教师一般采用通过分析指导读或听磁带的方法。(5)如果学生的朗读你不够满意时,怎么办?80%的教师认为“读的基础太差,一时急不起来”,90%的教师认为“进度较紧,先教下去,有空再练读”。(6)布置的朗读作业有何具体要求?如何检查?几乎是100%的教师回答: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没有时间个别检查。另外,通过听课,笔者还了解到阅读教学中朗读所占的比重平均每节课5分钟左右,而能真正达到大纲要求的,仅占5%。

由此,笔者感觉到我们教师与语文的隔膜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堂课下来,甚至大半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了不少课文,但与“语文”却没有多少接触。课堂上,在老师烦琐提问的干扰下,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的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洪镇涛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教学方法一度受冷落,即使再次青睐它时,也有一种不知所措的陌生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朗读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

第二,朗读教学质量低下,缺少对朗读教学的深层次的研究,缺乏对学生朗读的具体指导,朗读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美感。

第三,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辨别注音正误的纸上谈兵式的机械训练掩盖了汉语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的音乐美。

第四,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设计

1.比较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并体会语言的妙不可言。教学中,可以着眼于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通过反复地比较朗读,加强对段落间的联系的理解。如《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与“北国风光……分外妖娆”的对比朗读,“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与“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对比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结构上的总分关系。还可以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进行比较性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和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第一次真好》中的“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这一句,把“眼巴巴”去掉进行对比朗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朗读的语气变得干巴了,由此感受到“眼巴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第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期待。

运用比较法朗读,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2.评读法

评读法就是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点妙要等等,重在评析技能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训练。

从文本角度看,篇幅较短、内涵较深的文章可以对全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如笔者在教《曹刿论战》时,先让学生分组、分任务对课文进行评点,注旁批,然后笔者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其他学生再评前一学生的评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朗读水平。篇幅较长的文章可把其中有疑问的或喜欢的语句拿出来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评价、理解。如笔者上《雨说》时,请学生找出最喜爱的一句或一节来朗读欣赏,并作评价。有学生找了“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并在第一遍试读后评价说:“此句捕捉了一个生动的生活细节,让我想到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让我心里涌进一股快乐,溢满了浓浓的甜。”然后,笔者再请该生第二遍试读,并要求他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在朗读时就把“擦着嘴、那份甜”作了“轻柔”的处理。至此,对该句的理解可以说是有效地生成了。

评读的方法可多样化,可以组内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自评等。此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语言、对文本的理解和研读。

3.引读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要培养语言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做到使学生感到听语言就像音乐一样。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语言的音乐家’,应当珍视语言的正确、纯洁、优美。”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读”,而这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引读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散文、诗歌等多以情境展示、气氛渲染为主,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朗读训练。如《绿》《荷塘月色》《蒲公英》《故乡的榕树》《春》《天上的街市》等课文的朗读训练,可以选择各种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构成形象,引发朗读。

众多的著名朗诵艺术家夏青、林茹、金锋、殷之光、张家声、乔榛、丁建华、王建川等人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朗诵就曾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产生过强烈共鸣。有的学习欣赏后,立即学着艺术家们的语调小声地吟诵,揣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春》、雨果的《纪念伏尔泰一百周年的演说》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再者,教师要做课文作者的代言人,引导学生“批文以入情”。笔者曾在《春》的教学中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裁剪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活动。课堂实录如下: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三、四段。

(学生朗读)

师:这里春草勃发,春花竞艳,它们充满活力,富有美感。请同学们再以温柔、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五、六段。

(学生朗读)

师:这里春风习习,春雨淅淅,它们吹绿大江南北,滋润万物复苏。请大家用感叹的语调和我一起朗读课文第七、八、九、十段。

(师生共同朗读)

这一朗读教学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体上展现了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突出重点,形式别致,体现了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意义。

标签:;  ;  ;  

背诵吟诵回归真实的中国风味--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