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峰[1]2003年在《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在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的组合中的选择性关系进行描写和解释,旨在为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并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是论述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义项的典型特征,以十二个典型的单音节形容词为例,细析它们不同义项中的多量级和非量级特征,并从对称性和句式变换两方面进行论证;第叁部分是描写受十二个单音节形容词多量级义项和非量级义项修饰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也分析了不受单音节形容词修饰的名词性成分;第四部分是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角度探讨单音节形容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性机制;第五部分是余论,简要地阐述定中式[A单+N]组合的词汇化程度和形容词“大/小”意义虚化过程的两个问题。
柳成姬[2]2016年在《与现代汉语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名词的数量最多,句法地位也最重要。但是目前对名词语法学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还较弱。早年对名词的研究主要是对名词本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名词与名词性成分的研究,围绕名词的特点和名词与别的成分搭配来分析。本人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从句法、语义、语用叁方面对该类词语进行描写,并对相关语法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力求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用形式来验证语义,用语义来解释形式。结构主义语言学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说作为诞生标志。从语义角度对名词相关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寻找语义搭配规律和语用特点。本人对汉语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地讨论名词相关的所有问题,而是采用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框架,采用形式句法的方法论,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论文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在研读了相关文献和着作的基础上,对名词和与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最后对本文的结构安排作出说明。本文讨论了名词与名词的组合、名词与介词的组合、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名词与动词的组合、名词与副词的组合、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等问题。第二章至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考察名词的定义,次范畴的叁种分类——量化名词、非量化名词、无量名词,名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其内在时间性、空间性、程度性等。名词的选择性短语的概念及格式。最后论述名词的句法功能研究以及名词的指称性问题。第叁章考察名词与名词的组合,主要是现代汉语“N1+(的)+N2”结构研究,重点讨论“N1+(的)+N2”结构的句法结构类型、语义关系类型(同位结构、定中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量化名词、非量化名词、无量名词,名词的选择性短语。第四章考察名词与介词的组合,介绍介词的性质、特点、功能,并介绍了介词短语的句法分析,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还论述了其中不能进入此构成的名词性短语,考察“在X中”的构式。第五章考察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名词短语中最热门的就是名词与量词的组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名词与名量词的组合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认知角度来分析并解释影响名词与量词互相选择的本质原因和各种制约因素,挖掘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内在规律及阐述了名词与量词“NN”的双向选择。第六章考察名词和动词的组合。主要讨论名词与动词搭配相关的短语研究,并分析了动词和名词所构成的六种类型的短语:N+V、V+N、V的N、N1+(的)+N2、N+的+V、(V+N1)+N2的类型。它们的构成受到构成成分之间句法和语义上的制约、而这些短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便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七章考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方位词有单音节的方位词和双音节的方位词的区别,本文还对方位词“上、下”作了集中的讨论。方位词是非常有特点的词类,方位词在语法功能上类似虚词,必须和名词组合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研究方位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在入句以后的特点,以及人体名词与“上、下”结合的特点。第八章考察名词与副词的组合。程度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类,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问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一种后起的语言现象,由于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该结构能够兴起和发展。第九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还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祁峰[3]2009年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组合的选择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中式[A单+N]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性关系很复杂,在音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形名组合"的选择性机制。
乔翔[4]2011年在《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汉语和英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结构(以下简称“形修名结构”)的对比,寻求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揭示其共性和个性。如:对比两种语言中形修名结构的类型、语义搭配的特点、句法功能的差异及修饰语语序的异同等。并试图揭示构成汉英形修名结构异同的动因和内部机制。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对比研究法:为了深入揭示汉英形修名结构的异同点,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予以结构上的对比,从微观和宏观上来论述其异同点。2.文献检索法: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语料和研究方法,填补自身研究的不足。3.例举法:运用所搜集到的实用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来解释说明要研究的问题,使理论具有更多的现实参考,不会使所论述的问题空洞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选题新。首次将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作为研究对象。与以往重视单一语言研究相比,无论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广度方面,较之以往的相关研究都有较大不同。2.提出汉英形修名结构类型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表现。3.通过汉英形修名结构多项形容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的语序比较,指出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并对其形成机制从语言认知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本文的不足: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义关系复杂、分类繁难、论证艰难,基于语义的汉英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的相互选择和搭配、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中心语的语序问题及类型学特征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和研究,更是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本文在这方面涉及得还不很深入,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形”、“名”搭配的量性研究还很不够,这也是后续研宄的方向。本文分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对象并阐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介绍本文的指导原则、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语料来源;明确汉英语形修名结构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汉英形名结构研究综述。首先,回顾汉英理论学界针对形修名结构展开的研究。其次,概述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的已有成果。第叁章:汉英形容词名词对比。对比汉英形容词、名词用法的异同。重点比较两种语言中充当定语的形容词在语义特征、构成形态、变化形式(能否重迭)、比较方式及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第四章:汉英形修名结构的语序对比。指出汉语是形容词修饰语全部前置的语言,后置是语用手段而非语法手段。而英语形修名结构是修饰语既可前置又可后置的语言,修饰语的位置以前置为主,后置是有条件的;对比两种语言修饰语后置现象的异同;提出由于修饰语位置的差异而导致汉英形修名结构互译的方法不同。第五章:汉英形修名结构连接标记对比。描写、分析汉英语形容词和名词连接标记的异同;重点探讨汉语形修名结构叁种连接类型中不同的形容词类别和“的”字出现不出现的条件和规律;讨论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形修名结构连接标记方面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第六章:汉英形修名结构句法功能对比。论述汉语与英语形修名结构在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方面的共同点;重点比较汉英形修名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如在充当谓语、补语、分句、同位语等句法功能上的差别。第七章:汉英多项定语对比。对比汉英语中充当定语的词类在语法、语义和结构关系上的分类;重点分析汉英语多项定语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异同点并指出多项定语排序的依据;进一步展开汉英多项定语的互译实践。第八章:汉英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与搭配对比。从文化背景、词义的引申及习惯搭配等方面对比汉英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共性和个性;对比汉英形修名结构中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包括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顺向指向、形容词定语在句中的逆向指向及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多种句法成分。全书结语。概述全书的研究内容,总结汉英形修名结构类型学上的共性和差异,尝试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机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及提出后续研究中需要深化的问题。
刘宗保[5]2008年在《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汉》(第5版)中所收录的所有形、名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首先对这类复合词中的形、名语素进行语义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形名组合进行双向选择分析,即分析哪些语义类的形语素与哪些语义类的名语素是强势组合,哪些是弱势组合,由此得出形名组合在语义类选择上的强弱等级序列。我们得出形语素类12个,分别为[+度量/形貌/质地/知觉/颜色/评价/心理/时间/情状/程度/体验/方向]类;名语素类9个大类,分别为[+属人/物/事/构件/现象/状态/信息/时间/空间]类,在各个名语素大类下面分出相应的次类。文章按照五个原则进行形、名语素义类的组合分析,即“透明度”原则、“属性范畴深度”原则、“类对类”原则、“质/量”原则与“倾向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文章对“形名”序和“名形”序类复合词进行形、名义类的组合分析。首先以名语素类为组合对象,分析与各个形语素类组合的名语素类,得出各类形语素选择名语素类的强弱序列;再以形语素义类为选择对象,分析各个名语素语义类所选择的形语素义类,得出组合的强弱序列。我们认为这种形、名语素义类双向选择组合的强弱等级序列,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世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对属性和属性体关系认定的倾向性,即越处于序列左边的语义类,在人们与世界的互动中的认知显着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进入形名组合。文章还对形名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从“词汇化”中的范畴选择、“标尺两极”规律及“属性值与属性体关系”模式叁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最后讨论了语言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叁个方面对形名组合的制约作用。
王文格[6]2009年在《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详细论证,确定了现代汉语小句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形谓句重新定义,扩大了形谓句的外延,这是本研究的基点。然后,在大规模语料当中切分出每一个小句,分层级排出现代汉语句型句式的优先序列,确定形谓句在其中的位置。然后,排出形谓句句型句式的优先序列,从句法语义、认知等方面对优先序列的形成进行分层级评估和解释。为了进一步研究形谓句的内部差异,本文通过将形谓句短语化为定中短语,排出形谓句短语化优先序列,来考察形谓句各个下位句型句式的短语化能力,最后,将两种序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形谓句句型句式的内部差异与短语化后的短语形式之间的联系。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两个叁角”的研究理论。既重视用“表-里-值小叁角”理论对语法事实本身进行静态的分析,也重视用“普-方-古大叁角”理论进行动态的多角验证。同时,对语法事实不仅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运用统计、对比的方法对语法事实进行定量分析。在观察充分、描写充分的基础上,全力做到解释科学合理,说服力强。本文提出了小句的判断标准,确立了划分形谓句层级的语义标准,建立了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现代汉语形谓句句型句式系统,提出了“语法优选论”的研究方法,创建了一个分层级评估的评估系统、发现了形谓句能够转化为定中短语的内在机制,得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语言规律。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形谓句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回顾了小句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优先序列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优选论(OT)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提出了“语法优选论(GOT)”的研究方法,并且对语法优选论的基本观点、内容、核心等进行了阐释。第二章对现代汉语的小句理论进行了阐释,认为汉语小句是动态的语法单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句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小句是语法中具有一定形式和实在语义,并且带有语调的最小的表述单位”。本研究扩大了小句的外延,经过论证认为除了单句和复句的分句是小句外,处于句法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只要带有语调也是小句,并且指明了小句的辨识标准。在小句的基础上,我们又重新定义了形谓句,将语法位置小句也界定为形谓句的外延,扩展了形谓句的研究视野。为了解决形谓句句型句式归类的不系统,本文提出了以形谓句的句法语义为标准,结合形式来对形谓句进行归类。经过分析和考察,我们将形谓句的句法语义归纳为四个类型:无程度性状判断、有程度性状判断、性状描述和性状变化。最后,归纳出一个体系性较强的形谓句句型句式系统。这是我们进行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的支撑点。第叁章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我们排出了整个现代汉语句型句式的优先序列,在其中找到形谓句的位置,观察形谓句在现代汉语句型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接着排出了14个常用句式的优先序列,在其中找出形谓句所处的位置。形谓句在句型优先序列中的位置处于第二位,其出现频率仅低于动词谓语句;在常用句式优先序列中的位置处于中间位置。这说明了形谓句在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中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本章还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排出了形谓句下位句型的优先序列(“>”表示“优先于”):有程度性状判断句>无程度性状判断句>性状变化句>性状描述句。从这个优先序列中可以看出,有程度性状判断句的出现频率最高,性状描述句的出现频率最低。不同的形谓句句型下面还有内部情况非常复杂的下位句式,我们也排出了不同句型下面各个句式的优先序列。有程度性状判断句五个下位句式的优先序列为:S+f+A>S+A+C>S+比N+A>S+对N+A>S+Qp+A。性状描述句五个下位句式的优先序列是:S+ABB>S+AABB>S+AA的>S+AA>S+BA。性状变化句五个下位句式的优先序列是:S+A+了>S+A+着>S+A+起来>S+A+下来>S+A+下去。这些优先序列反映出,这些句型句式在语篇中使用的倾向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倾向性,我们在第四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第四章对形谓句的优先序列进行了句法语义分析。首先在双向选择的语法理论背景下,对形谓句主语名词和谓语形容词之间的选择进行考察,发现影响形谓句优先序列的因素有以下几个:音节因素、主语因素、语义因素、语用因素和语体因素。说话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体现为语义。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时,由于表述意图的不同,要对某些信息进行突显,在形谓句中就是要突显现时性性状或非现时性性状。因此,语用在选择形容词时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说话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主旨,要选择一定的语体,而语体决定了话题(主语)的性质,即决定了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具体性或抽象性,具体性或抽象性的不同对形容词的选择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韵律组配规律的影响也会对主语名词进行选择。最终,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形谓句的优先序列得以形成。在论述语义因素的时候,我们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建立了一个形谓句的句法语义优先序列:有程度性状判断>无程度性状判断>性状描述>性状变化。我们运用“语法优选论”对形谓句句型句式优先序列的形成进行评估和解释。首先建立一个分层级评估体系。然后,确定评估条件,评估条件也是分层级的。在进行第一级评估时,我们将以上述各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估条件,然后将其量化,分为4个分值:4分、3分、2分、1分,根据每个句型得分多寡,排出一个评估序列,与前面的数据序列和语义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形谓句各个句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第二级评估是对每个句型的几个下位句式的优先序列的评估。在音节、主语、语义和语体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语用因素的差异是确定第二级评估条件的关键。以有程度性状判断句为例,我们发现它的五个下位句式所表现出的主观性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经过考察和论证,建立了一个“形容词与形谓句句型句式主观性强度的关联标记模式”:性质形容词和弱主观性的句式形成无标记组配,而和强主观性的句式形成有标记组配;状态形容词和强主观性的句式形成无标记组配,而和弱主观性的句式形成有标记组配。从而确立了有程度性状判断句下位句式的语用上的主观性等级,结合其他四个因素,确定了第二级评估条件,排出了这五个句式的评估序列,并与数据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解释这些序列的形成以发现形谓句内部的差异和联系。最后,将形谓句句型句式的数据序列、语义序列和评估序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形谓句句型句式的内部差异和优先序列形成的各种原因。第五章是第四章工作的延续。我们对形谓句短语化能力进行了考察。具体做法是将每一个形谓句短语化为AN、A的N和N的A叁种短语,观察每一个句式能够短语化的形式的数量,能够短语化的形式越多则短语化能力越强。据此,排出形谓句短语化的优先序列。接着,对短语化优先序列进行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形谓句之所以能够短语化为某种短语,是因为形谓句和该短语之间存在着一个语用上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即形谓句语用上的主客观性能否与某个短语的定语位置所要求的主客观性适配,如果适配,则某个形谓句可以短语化为该短语,否则,不行。最后,分层级将形谓句短语化优先序列与形谓句优先序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种序列的一致度,进一步揭示形谓句句型句式的内部差异。第六章总结了本研究的思路和过程,价值和贡献,用途和意义,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由于确立了现代汉语句型系统中各种句型句式的优先序列,以及对形谓句句型句式优先序列的研究而填补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在句型句式优先序列研究方面的空白,由此产生的“语法优选论”、分层级评估系统、小句的判断标准、形谓句归类的句法语义标准、形谓句转化为定中短语的内在机制等也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 祁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与现代汉语名词相关的选择性研究[D]. 柳成姬.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3]. 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组合的选择性机制[J]. 祁峰.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 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 乔翔.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 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D]. 刘宗保.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 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 王文格.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形容词论文; 定语后置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语法分析论文; 序列模式论文; 定语论文; 单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