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诵读在聋校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指导策略论文_曲亚迪

手语诵读在聋校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指导策略论文_曲亚迪

(北京市健翔学校(牡丹园校区),100191)

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关注课题“聋校中学古典诗词手语诵读的行动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HDGH20160434)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了指导听障学生手语诵读诗词的方法,即调整适当的诵读目标以及时机,创设恰当情境,选择合适的手语诵读,并选择学生欢迎的展示方式。这样有效指导听障学生手语诵读,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古诗词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手语诵读;聋校语文教学;策略指导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但是,对于丧失听觉和语言功能的听障学生而言,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却是很难体会和把握的。那么如何有效指导手语诵读,帮助听障生整体感知古诗词大意、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成为聋校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诵读策略方面的一些思考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了一些普校诵读训练方法,做了适当调整,运用到听障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诵读

只有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有了亲近感,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信心去品味古诗词。配合听障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教学时,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支持,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展现古诗词意境美的视频,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苏轼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初为学生展示了西湖美景的影像资料,请听障学生以优美的西湖风景照片作为诵读背景,让学生在诵读中欣赏了作品的意境美,并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和选择不同的诵读时机

虽然诵读法教学在普校应用普遍,但是不得不承认,无声的手语诵读并不能很好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而且面对一些晦涩引典的诗歌,手语诵读有时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首诗文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诵读目标。有的诗歌适合通过诵读掌握节奏感,比如《使至塞上》后两联节奏划分应该是“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学生在手语诵读时,通过短促的顿挫,掌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律美,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另外,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手语诵读的环节通常会被安排在教师扫清文字障碍、学生整体了解了一些诗文的内容和情感之后,作为深入体会诗文的节奏和情感的方法,加强对诗文的记忆。这样更符合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听障学生学习规律。

(三)开展多元化的手语诵读

从诵读内容、诵读方式以及展现方式等方面,开展多元化手语诵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诵读内容的多元化

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从父慈母恩,到思亲心切,再到胸怀天下,选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诗文诵读,带领听障学生感受真实的古代士大夫的情感生活。

2、诵读方式的多元化

根据诗文特点和难度和具体学情,采取多种手语诵读方式,如:单读、齐读、接读、赛读、表演读和配乐读等等。

3、诵读展示的多元化

借助多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多平台全方位展示优秀诵读作品,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或家长微信群、微课以及当堂展示等等,帮助听障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手语手势指导方面的一些思考

借助手语指导听障学生诵读古诗词,还面临诸多问题,譬如许多词汇《中国手语》、《国家同游手语常用词表(试行)》中没有收录,或者是所收录的词汇与诗词中的意义不同,还有的手语比较复杂,单音节的词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势动作完成,影响诗词韵律的表达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对《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词汇要结合自然手语和诗词的意境创造适应的手语。

这里先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为例。

“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残”一词,在《中国手语》中相关的只有“残疾人”这个手语,其中的“残”是打手指字母“C”的指式,这不能表达出诗句的意境,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然手语中的“残”的打法,在打“花”这个手语之后,就势握住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伸出小指,轻轻向下移动。这样既有“衰败”又有“飘落”的意境。

再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歧路”一词,是指“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歧”的读音,可以先打手指语“Q”的指式,再打《中国手语》中“路”字(双手侧立,掌心相对,同时向前移动一下),然后左手不动,右手掌向右侧弧形移动,表示从大路中分出的小路,这些手势可以用一个手语动作完成,不影响诗句的节奏感。

(二)对《中国手语》中收录的词汇与诗词中的含义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意境进行改造。

先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塞”,在《中国手语》中只有“sāi”音,用左手五指成圆形,虎口朝上;右手五指撮合,指尖朝下插入左手虎口内,即模仿堵塞的动作。而诗句中“塞”读“sài”,指塞外之意,用《中国手语》中的手势语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如只打“S”的手指语更为恰当。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角”。“角”在《中国手语》中有两个手势语,一个是一手拇、食指捏成一个圆形,表示一角钱;一个是“角尺”中的“角”,一手拇、食指成“Ⅼ”形,表示90°直角。这两个手语显然与诗词中“角”的意义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借用“牛”这个手语,一手伸拇、小指(仿牛角),置于嘴边,仿吹号角状,这个手语就形象地表达了诗句中的词义。

另外像“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昏”,只要学生理解了诗意,就不会将“黄昏”的“昏”打成“昏头”的“昏”了。

因此,对与《中国手语》中收录的含义不同的词汇,我们要根据具体意境进行改造,对于多义词我们同样也要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正确地选取适当的手语。

(三)对《中国手语》中比较复杂的手语要根据具体意境适当删改。

《中国手语》中有些词语是需要多个手势动作来完成的,但诗歌是有韵律的、字数是整齐的,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手语要根据诗句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删改。

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中国手语》中是由“丝”和“虫”两个手语组成的。一是因为一个单音词用两个手势语会破坏朗读的节奏,二是因为这个诗句后面还有个“丝”字,手语重复,因此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只打一个“虫”的手语就可以了。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鸦”是由“黑”和“鸟”两个词组成,其中“鸟”是由模拟鸟嘴和模拟飞两个动作组成的。一个单音词要打三个手语,过于复杂,因此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就可以省略“黑”这个手势。为避免学生误打为“昏鸟”,在“鸟”和“飞”两个手语中保留“飞”这个手语,但要求学生读出“yā”音。

综上所述,在聋校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调整恰当的诵读目标以及时机,应用学生欢迎的展示方式,选择合适的手语诵读,能有效帮助听障学生手语诵读。

论文作者:曲亚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手语诵读在聋校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指导策略论文_曲亚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