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40例作为该次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结果: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观察组出现1例,发生率5%,对照组出现4例,发生率20.0%,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低。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为(13.2±2.4)d,对照组为(20.4±3.4)d,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短。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结论: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减少其发生率,还可缩短其住院时间,促进其术后康复,并能提升其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预防效果;观察
在临床上,骨科疾病多行为受限,病情严重,且存在剧烈疼痛。而目前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尺神经损伤、髋部骨折、髌骨骨折等[1-2]。针对该类疾病,目前临床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3-4]。但骨科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所以其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栓塞、脑栓塞等,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0例展开研究,对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40例作为该次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20~74岁,平均年龄为(52.34±5.14)岁;其中粉碎性骨折2例、尺神经损伤2例、髋部骨折6例、髌骨骨折10例。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53.13±4.25)岁;其中粉碎性骨折3例、尺神经损伤2例、髋部骨折6例、髌骨骨折9例。两组基础数据信息如年龄、性别比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如体温、心率、呼吸等,按照常规护理规范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常规处理患者伤口,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术前健康宣教。即首先对患者基本情况如生活习惯、性别、年龄等予以详细了解,护理人员需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引起的后果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增强其认识度,从而促使患者在临床护理和治疗工作中积极配合。针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栓塞病史及糖尿病肿胀患者,需对相关健康知识加强宣教,注意将功能锻炼的方法详细告知患者,并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其对踝关节、肌肉、体位摆放等训练方法,以充足的准备做好术后康复。②体位护理。即骨科手术实施后,如果患者长时间卧床,则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高,特别是麻醉后苏醒患者,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及时抬高患肢,做屈伸运动,不要单独在下肢、腘窝等处垫枕,以避免发生小腿静脉回流,注意适当将患者下肢抬高,以便将回心血量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指导患者保持适当的膝关节屈曲,并将软枕垫于患肢下方,同时将下肢适当抬高,以保障患肢舒适度和安全性。另外注意对患者患肢进行适当保暖,以防患肢受冷刺激而发生血管痉挛,这样即可确保血液有效流动,从而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③病情观察。即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白细胞计数升高、体温升高、下肢肿胀、疼痛等,则需对其下肢感觉、颜色、温度等进行密切观察,并观察其有无出现肺栓塞,同时测量其双侧下肢周径,以对其肿胀程度加以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对术后患者尿量、补液量等出入量进行仔细观察,并叮嘱患者注意多饮水,以防血液粘稠,而造成血流减慢引起血栓。另外对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发生,以防出现肺栓塞。④饮食指导。即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需指导其合理饮食,即饮食原则为“四低一高”,即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低热量等。注意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且要富含营养。对于合并高血糖患者,需叮嘱其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防止增高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防便秘造成负压升高,从而防止发生下肢血液回流,进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⑤用药护理。即对患者采用利伐沙班和肝素钙进行治疗,前者进行口服,后者进行皮下注射,用量为4100U,以促进血流,从而防止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⑥功能锻炼。即对患者体位予以及时调整,并适当抬高患肢,一般以高出心脏水平为宜。可适当按摩患者下肢,10min/次,5次/d。可收缩训练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进行踝泵运动,且活动量需适当增加。
1.3 统计方法
将文中所得的最后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
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观察组出现1例,发生率5%,对照组出现4例,发生率20.0%,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7,P=0.000)。
2.2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为(13.2±2.4)d,对照组为(20.4±3.4)d,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短,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9)。
3讨论
为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加以有效预防,则需根据其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护理干预,即通过术前宣教,将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提升静脉穿刺水平,密切观察下肢肿胀程度、温度、皮肤颜色等情况,以对深静脉血栓加以预防。对于患者而言,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则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会造成肢体残疾。而在骨科手术前后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即可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深静脉血栓。该文的研究中,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观察组发生率5%对照组20.0%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短,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即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3%较常规组16.67%明显较低(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减少其发生率,还可缩短其住院时间,促进其术后康复,并能提升其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晓霞,梁活娟,罗琴玉.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8):187-188.
[2] 吴琼.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9):62.
[3] 尤春雁.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医疗装备,2017,30(3):155-156.
[4] 汪秀珍.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1087,1090.
[5] 王秀玲.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4):145-147.
论文作者:张莉 黄灵敏 刘佩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骨科论文; 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