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也要研究“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人士和团体愈来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1979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了各国学者参加的以研究“学习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会议。会议形成了共约11万字的关于变革人们的学习观、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学无止境》的报告(该报告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以《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为书名出版)。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了对“学习”问题的系统研究,创立了以研究学习规律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学》学科,并成立了全国《学习学》研究会,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应该说,人类对学习问题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刚刚开始,学习本身的许多奥秘人类并没有完全揭示出来。笔者认为,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成为哲学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哲学也应介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这是因为:
第一,“学习”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类的知识总量数十倍数百倍地急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淘汰率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诸如战争、能源、贫困、人口、粮食、社会腐败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反而进一步尖锐化。《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指出,人类的状况正在恶化,产生的问题多于解决的问题,对付可怕的新的社会问题的挑战,人类毫无准备,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与落后的人类对付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报告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不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了人类状况的恶化和人类差距的扩大。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令人震惊地落后,这种状况使个人和社会对付全球问题所提出的挑战方面,都未能作好准备。这种学习上的失败,意味着人类在作好准备方面,仍处于全世界都不发达的水平。……学习上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失败限制了我们对付全球问题中的每个问题的能力。”(《回答未来的挑战》第20-21页)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然而这是针对宗教神学贬低和否认科学知识的观点从宏观和最终的意义上阐发科学知识的巨大的社会功能的。然而从微观和过程而言,知识与力量、知识与人的能力并不能简单划等号。知识一经产生在还没有为更多的人接受和掌握时,它不能成为力量。只有真正为人们所掌握并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能力时才能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然而现实生活中,知识为人们所接受掌握的数量以及向人们能力转化并真正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的速度与知识本身的增长速度相比要慢得多。相当数量的知识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这样的知识也就不能成为力量。上述种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人类之外的纯粹的自然界给人类造成的,而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是人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低下造成的,是人类不能把知识最大限度地和最快速度地转化为能力的结果。也就是报告中所说的“学习的不足”、“学习的失败”。因此解决社会诸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以增强人们的对付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1972年提出了“学会生存”的口号,其主旨就是“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向学习化社会前进。哲学作为研究人类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的学说就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学习”这一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发展的问题。
第二,“学习”是关系到每个人自身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哲学不仅要研究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更要研究人自身,特别要研究人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人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更要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传统社会中,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现实生活中的人自身或多或少地不同程度的都有所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大多是一种不自觉的片面的发展。马克思讲过,未来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同时这种发展的人也是自觉地积极主动发展自己的人。只有自觉主动地认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并按这种规律发展自己,才能有全面发展的人。而自觉全面发展自己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就其实质来讲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的人的自身发展和自我改造过程。没有自觉有效的学习也就没有人自身的自觉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实现这一重要任务的途径不能完全靠社会强制性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受教育者自觉意识到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必要性,因而通过自觉主动的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从宏观意义上研究人本身及其发展,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学习”问题。
第三,学习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哲学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理论和学说。传统的认识理论中,更注重研究的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如何从直接的实践过程中获取感性知识并对这种感性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过程。虽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在强调直接经验的同时,也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强调认识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的观点,然而人们如何获取他人的经验即知识,如何把他人和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而为人的实践活动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则研究较少或较薄弱,特别是对于知识向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化这一认识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能力的这种抽象结论上。但如何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规律及其基本条件是什么?这在以往的哲学认识论中基本上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哲学认识论要研究认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除认识的总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之外,还应具体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在直接的实践中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规律问题,二是如何继承和获取他人的知识的过程及其规律问题,三是如何使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的过程及其规律问题。这三个过程有区别而又有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完整的统一整体。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认识的基本规律。因此,哲学应当关注和研究“学习”问题。
哲学如何研究“学习”呢?
第一,哲学要研究“学习”在社会生活中的大座标系中的准确位置。
“学习”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不可须臾离开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和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人类为什么要有“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学习”与其它的社会现象诸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等究竟是什么关系?在以往的哲学理论中没有这些内容,也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些问题。近些年来,“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哲学在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首先就必须研究“学习”与其它的社会现象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研究“学习”在社会生活大座标系中的准确位置。能否准确确定“学习”的社会位置,实质上关系到“学习”的定性问题,关系到学习者树立什么样的学习观和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第二,哲学要研究“学习”与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研究“学习”与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关系,首先就必须研究“学习”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研究“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正确揭示“学习”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大座标系中的准确位置。
第三,哲学要研究学习方式问题。
任何人进行学习,都必然存在学习方式问题。学习方式就是学习主体形成的包括一定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程序、学习习惯、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等在内的一种方式。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迟早要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学习方式不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率、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错误的、不合理的、落后的学习方式不利于甚至阻碍学习活动的深入。哲学对“学习”的研究不是去研究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去研究一个历史时期历史时代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研究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其变革问题。
第四,哲学要研究学习的基本规律。
前边已经指出,学习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是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进程。哲学要研究认识的基本规律,因此也就必须研究学习的基本规律,研究人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去获取知识以及如何把知识转化为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规律包括学习的最普遍的一般规律和具体环节、具体学科的特殊规律。哲学所要研究的规律只是作为适用于任何学习活动的最普遍意义的规律,而不研究具体的规律。
总之,哲学要介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它有助于发挥哲学的功能和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