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格和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纪伟人,邓小平不仅以他的理论规划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以他极富魅力的超群人格赢得了华夏儿女的敬仰,乃至颇具世界影响。今天我们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缅怀他伟大的人格风范,并探究其人格与理论的相互关系,对于永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深刻意义。
一、邓小平的人格特征
人格主要指人的个性特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意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邓小平的人格,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性。
1、勇敢果断、敢想敢说、敢作敢为, 是邓小平性格方面的突出特征。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以勇敢无敌著称。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他运筹帷幄,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他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尽管深受迫害,但仍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屈不挠地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3年他复出后,面对再次被打倒的可能,他坚持真理、力排众议,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他在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大胆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他在88岁高龄时还壮心不已,再度南巡,发出了加快、加大改革步伐的呼声,表现了他无私无畏、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非凡胆略与勇气。
2、品德高尚,是邓小平道德人格的重要内涵。在品德方面, 邓小平超越了自我,达到了与人民根本利益、与人类进步要求融合为一的高尚境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他发自肺腑之声,也是他一生奋斗的内在动力源泉。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不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年代,不论是身处逆境的非常时期,还是在设计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总是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的高尚品德还表现在他严于解剖自己,勇于检讨错误,承担责任,而把在他主持下取得的成就全部归功于党和人民。1980年当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他:“你对自己怎样评价”时,邓小平坦诚地说: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这些对自己的评价,坦诚中透出谦逊,磊落中含有自责,自尊中充满信心,充分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尚品德,折射出一代伟人的崇高人格。
3、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坚韧不拔, 这是邓小平在意志方面的主要特征。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里是独一无二的。凭什么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这与他所具有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忍耐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邓小平陷入一生中最困苦的时期,即便在下放江西劳动时,他仍然保持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不少外国朋友问邓小平靠什么渡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他回答说: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这里的信念与乐观,就是对崇高理想的信仰和对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这是他百折不挠的力量所在,也是他走向成功与辉煌的重要条件。
4、作风朴实,真抓实干,是邓小平在行为、 作风方面的显著特征。邓小平以作风干练、讲求实效而著称。他历来讨厌“假大空”学风,讨厌脱离实际的空谈,主张多干实事。他对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指导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对学习理论,他提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他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教育工作,他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紧、抓好,并且一连提出了六个要贯彻、改进的问题。这种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实践中收到了巨大成效。
5、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是邓小平在胸怀情操方面的重要特征。 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既具有深邃的睿智,又具有博大的胸怀。每当紧要关头,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与思考,他总是高瞻远瞩,目光远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思想极为活跃,认识难以统一,邓小平以“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博大胸怀,号召人们不要纠缠历史旧账,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上,他不计个人恩怨,全面科学地对毛泽东同志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功绩作出了正确评价,表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面对我国干部制度中的弊端,他极力主张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并率先垂范,带头辞去领导职务。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努力奋斗了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留下遗嘱,将眼角膜与遗体奉献给他人和祖国的医疗事业。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在亿万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
邓小平以上几方面的性格特征交相辉映,使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邓小平的理论特征
1.创新性。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所在。这种创新性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想别人之所未想,说别人之所未说。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所以没有现成本本可以照搬;一切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创造。所以他总是号召人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身体力行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等等。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立足实践、着眼现实,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务实性。邓小平既是一位善于进行宏观思考与总体设计的战略家,也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思想家。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实事求是,即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侧重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实践效果。这种求实精神,直接引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3.质朴性。邓小平理论是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然而这一理论体系丰富、精辟的思想内容又是以通俗、朴实、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从而构成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鲜明特色。邓小平讲过,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真理。从《邓小平文选》的字里行间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的文风。不论是对时代主题的认定,还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述,从不搞“烦琐哲学”,毫无教条主义气味,而是着力将普遍真理具体化,深刻理论通俗化,并且还善于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一特点使邓小平理论能够把握群众,说服群众,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深邃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4.开放性。邓小平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把继承和变革、批判和创新结合起来,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诸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使其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兼有中国特色。从理论本身看,邓小平从来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自己的理论在内是完善无缺的“终极”真理。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性品格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三、邓小平的人格与理论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的人品是以坚定而自觉的理论(即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础的,但邓小平不是坐而论道的伦理学家、道德学家,而是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的身体力行者,他的人品从他严格要求自己、立党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上体现出来,从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上体现出来。从意志与理论的关系上看,邓小平勇敢、坚韧的意志,一方面在于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的磨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事业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挫折打击都能勇敢地去战胜它们。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勇敢地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并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人格与他的信仰,创立的理论是内在地统一的。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留给全党、全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崇高人格,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把两者继承、发扬、光大,从中获取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去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