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论文_徐伶峰

摘要:为了解和提高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对本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得出,大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通过一学年的兴趣分组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实践与对照表明:(1)兴趣分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2)兴趣分组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之间的协做交流能力,促进自信心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我锻炼;心理健康;培养;促进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参加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信息化时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大、运动空间的减少等原因造成的,产生了诸如“运动不足”或“肌肉饥饿”症等现代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呈现青年化甚至少年化的趋势,如何让青少年加强体育运动,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已成为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已作为许多国家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进行实施。在我国,国家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健康意识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许多学校已经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看作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每个人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我们国家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很多学生是在温床中长大或是在孤独中成长,对来自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心理比较脆弱,极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现象,甚至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 因此加强大学体育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的同时,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身心发展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临沂职业学院三个专业的部分在校大学生940人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调查法、比较法、文献资料法,收集和查阅有关的资料,为本研究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测量表就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时间、心理、尤其是锻炼频率进行调查,旨在为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心里健康水平的必要性提供依据。同时,在本学期兴趣分组教学后,又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法,显示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以检验兴趣分组教学后的效果。

比较法,采用对照组与试验组进行比较,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反应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和促进作用,对如何运用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作用规律予以揭示。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习惯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在校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

开学伊始,通过对我校在校大学生三个专业共9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体育爱好的学生有254人,约占27%,经常锻炼(一星期三次以上)的有162人,约占17%,偶尔锻炼(一星期不多于两次)的有186人,约占19 %,基本不锻炼的有592人,约占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有体育爱好和锻炼的习惯的人在所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是非常少的,这种状况直接反映在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上。入学初期最能反映大学生身体机能的体质测试项目800m(女)、1000m(男)成绩优秀率只有5 %左右,综合优秀率(包括50m,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肺活量、身高体重比)则更低。而查阅1998年学生体育测试的成绩,随机抽取100名男同学的1500m 达标测试成绩统计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学生体质的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这充分说明现在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技能和足够的锻炼,身体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最稳定的组成部分与体现。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以狭义的心理素质为表现形式,即一个人对竞争、压力、挫折、困难和灾难的承受能力,说到底是以一个人综合的、整体的心理素质在特殊情境中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现在青年人主要素质的调查显示,许多青年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不是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而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力较为薄弱,缺乏承受失败的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以及自控和自立能力,缺乏危机意识和危机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现在教育体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自身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关。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人生目标茫然、自卑与自负两极徘徊,焦虑、恐惧、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等问题。在现实中的经常出现诸如迷恋上网、逃课、自控能力差、对待任何事情都无所谓、责任心差、逆反等表现。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影响到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自我锻炼能力概念的提出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的、有意识、有计

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的体育技巧与锻炼手段,以期达到自身强身健体,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2 、方式与方法

体育教学担负着培养国民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更

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是重点和核心,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2 .1为了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意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首先精心选取了既有较强健身价值,又能满足学生兴趣的几个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让学生自由选取相对喜爱和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由教师进行适当调整,按选修科目进行教学。由于是学生相对喜爱和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学生的自主练习的态度明显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练习、自我组织活动、竞赛的内容比例,加强对每个学生的巡回指导,多用鼓励的话语进行激励,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气,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组织课外练习小组,并布置课外练习项目,由练习组长进行组织和监督,使学生所选科目水平迅速提高,自觉、积极地加入到业余锻炼中去。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鼓励大家组建和开展社团活动,并积极参与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很多同学逐渐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

2.2 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通过动作的完成和克服各种困难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在课堂练习中较多的运用协作和竞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帮助,相互协做、相互学习,形成较好的团队意识。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相互协做和加油,从而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情互动,在受挫时得到鼓励,在获胜时体会成功、分享喜悦,有效地发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心理受挫能力。

3 、结果与分析

3.1 通过一学年兴趣分组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体育素质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优秀率达到了15% ,大部分同学达到良好,未出现不及格人员。

3.2 学生对于人际之间的交流、抗挫折能力、自信心的树立等都明显提高。在同普通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比如下:

3.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改革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运动习惯和意识的提高,以及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自锻能力的培养产生的效果明显。

3.4 对于学生意志品质和人格培养都较普通组有明显提高,其效果是其他课程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从中大有收益。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更能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体育对于人体和社会的巨大作用,才会努力学习体育的基本技能,钻研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积极投入到锻炼中去,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基础。

3.5 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并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培养健康心理和人格,使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等有着现实的意义。

4、建议

4.1 目前我国对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健身活动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有与其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作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长远的意义。

4.2大学体育教学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一门(或几门)体育技能,便于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贯彻始终。

4.3 进行怎样的体育项目与活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抑或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必须依赖哪些体育项目或锻炼手段才能达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都有待于研究。

4.4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在运动中寻找快乐,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其真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注释:

1陈群等,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M].载《中国教育实验研究论文集》[M].浙江大学出版社1 9 95年版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 00页

3褚杰等,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

4吕红斌,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3(1 )

5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M].2008年第2期

6林爱,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体育科技.2006(6)

论文作者:徐伶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论文_徐伶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