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影响论文_张林燕

贵州省威宁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553100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11月我院开始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80例住院部护士,对其进行分层级培训与考核,做好分层级培训与考核,实施层级工作待遇与权限,并对排班制度进行改革。比较前后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及操作技能评分。结果:改革后,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操作技能评分、护理工作质量均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有利于护士对患者疾病情况的掌控及管理,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需求及服务质量的需求日渐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日常护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及护理人员能力、素质及技术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常规护理编制存在较多弊端,日常护理工作以完成治疗操作任务为重心,忽略了患者本身,加之护士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但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也使护理满意度难以获得实质性提升[1]。护士分层级管理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护士人力资源,做到优化配置,全面发挥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价值,使其工作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促进了护患和谐[2]。我们自2014年11月开展以来效果显著,在此汇报成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住院部的80个护理人员,年龄19岁~45岁,平均27.65±7.46岁;护士28例,护师32例,主管护师14例,副主任护师6例;工作年龄5年以下28例,6至10年28例,10年以上者24例;学历构成:中专:33例,大专27例,本科20例。

1.2护理方法

1.2.1 构建层级管理组织机构

由我院经验丰富且具较强组织能力的6位副主任护师组成,根据本研究护理人员级别制定技术培训的内容、计划和注意事项,依据护理人员考核进行层级选拔管理工作。

1.2.2层级设置

依据“能力优先”原则,以护理人员经验、学历及临床能力等为参考依据分为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高级、中级及初级责任护士的阶梯式护理人才队伍,确保护理质量,以更好满足不同患者需要。对各层级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建立层级护士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流程,从而有效实现护理质量改进。

1.2.3层级分工

护士长对科室中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并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及协调;护理组长应协助护士长完成科室科室中相关护理的管理工作,带领触及责任护士及高级责任护士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适时组织护理会诊、护理查房、依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高难度护理操作,负责对下级护士的工作进行指导及检查等;高级责任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住院期间情况,根据病情、潜在或已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心理状态情况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切实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定期检查初级责任护士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初级责任护士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各种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

1.2.4层级培训与考核

护士长结合各自科室发展及疾病的实际情况,护士层级设置及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各层级护理人员考核及培训计划,考核结果收藏于技术档案,并认真落实各项内容。培训方法采用现场示教、专题讲座等,模式采用分项、分组专人培训。

1.2.5工作待遇与权限

高级责任护士可在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护理质控中进行有效的专业技术指导,将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与护士层级结合,根据护士满意度及工作质量,确定绩效工资。分配依据包括技术难度、岗位性质、工作质量及风险程度。

1.2.6 护士排班模式

依据护理专业技术要求及工作量等要素,采取弹性排班,增加薄弱时间段、高峰时间段人力,避免了反复交接班的环节,使差错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及操作技能评分差异。满意度量表结合国内相关参考文献,并依据我院具体情况自行拟定,并对于护理人员对管理方式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工作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病室管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件、健康教育等方面。

1.4统计方法

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 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实施后护理质量比较内容中各方面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注: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2.2操作技能评分及满意度

实施前操作技能评分65.48±6.38,实施后为72.48±4.38,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实施前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分别为80.00%,81.25%,实施后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分别为93.75%,95.00%,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资料表明医患纠纷中相当一部分比例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自从在2011年卫生部首次明确提出“优质护理服务”在我国推行的要求以来,越来越多医院开始将提升服务质量列为日常工作的重点[3]。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是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但传统管理模式没有依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能力及资质进行明确分工,缺乏有效协作,并疏忽了对患者的整体性及延续性护理;护理人员配置失衡,中夜班为单班制,工作量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使护理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制定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临床护理需求的护理管理模式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实施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岗位设置与资历、职称、沟通、协调、技能等能力相匹配,最大程度发挥了各自的潜能,满足了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的要求。分层级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履行不同职能与职责、工作权限,明确责任,使团队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并确保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服务质量。对于存在学历、工作经验差异的护理人员,给予个体化的培训方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事实表明,分层级管理可让责任护士更好地掌握患者治疗情况及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提供预见性护理,提升护理质量内涵。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病室管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件,健康教育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改善,与林海红[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护士分层级管理对于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护理工作量、人力资源及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各护理人员尽其其职,并加强专业技术、业务知识及沟通等能力的学习。分层级培训的有效实施,使各层级的护理人员均得到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和素质和管理能力,进而使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操作技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弹性排班制,并结合护理人员工作量、护理满意度制定工资待遇,增强了工作积极性,使其对管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此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综上,我们认为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改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优于传统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2]魏芳,杨丽娟,李振香,等.连续性排班模式优化全院护士分层级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44.

[3]陈员娥,李艳,厉小小.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73-1074.

[4]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10(27):1836-1838.

论文作者:张林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影响论文_张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