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培养出平凡的人论文_冯鑫雨

教育如何培养出平凡的人论文_冯鑫雨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在当代社会,家长总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不同凡响,学校的教育也致力于对孩子进行“向上看”的教育。“平凡”在不少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平庸”的代名词,但“平凡”并不代表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平凡的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关键词:平凡意识;教育;平凡的人

一、“平凡意识”的消退及原因

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一题目来源于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同名博文,博文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点感悟,女儿是班级中的“中等生”,作者在经历了一番焦虑之后最终和女儿欣然接受这一事实,并支持女儿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想法。

这篇博文给许多人的内心都带来了震撼,短短几天,就被转发了200多万次,同时也引来了许多思考和争议。

这样一篇短小的博文,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舆论风暴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小女孩那一句“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实在是过于标新立异了。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断地鼓励孩子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却鲜有人说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博文走红的背后,是当代社会中“平凡意识”的消退。曾几何时,们也曾提倡过“小草精神”,甘于平凡,倡导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现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不平凡”,仿佛“平凡”是什么罪,唯恐避之不及。“平凡”一词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已经被人和“平庸”甚至是“失败”画上了等号。所有人都在不断地鞭策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去追求自己心中所谓的“不平凡”而选择忽视了不平凡的人终究是少数这一事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平凡意识”的消退呢?

首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平凡”一词含义的曲解。在现代人的眼中,“平凡”已经和“平庸”画上了等号,成为了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称赞为是平凡的人。第二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下,很多家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在“优生优育”思想的指导下,家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怀有极高的期望,将孩子的成功、成才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鞭策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不允许孩子平凡。三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人们普遍对未来有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产生了一种“平凡即淘汰”的观念,导致了家庭和学校片面推行向上看教育。最后一点是父母期待的转移,父母将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代替自己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

二、何谓“平凡的人”

既然“平凡”一词在当代社会已经被误解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平凡”一词,究竟怎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中所要培养的平凡的人呢?

首先,我认为教育所培养的平凡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完成社会化的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说:“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心灵和意志,以使他们获得智慧、独立性,进而获得作为一个自治公民的尊严。”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没有人可以避免,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人才能从一个自然的、孤立的个体,过渡到一个可以和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产生各种联系的社会个体。因此,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和最本质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去融入社会,只作为一个自然个体而不是一个社会个体而存在,那么显然他连最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不能称之为一个完备的人,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探讨“平凡”与否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平凡的人不是碌碌无为、无所追求的人,而是脚踏实地,认真生活的人。平凡的人不会因为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太大而感到痛苦和烦恼,相反,他们对现实和自我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比谁都更认真的生活着,因为清楚自己,所以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妄自菲薄,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三,平凡的人不是没有理想和追求,只是在生活中他们既有向上看的野心,也有向下看的人生观。

所以,平凡的人并不是平庸的人,他们有理想有作为并且热爱生活,他们是推动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动力。

三、措施

1、注重早期教育。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侵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不应该过分地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观念,更不应该片面地树立几个成功典型让孩子效仿,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工作只有分工上的区别,与高低贵贱无关,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

2、培养合作意识。人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培养合作意识的过程。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家庭的中心,到了学校,进入一个小团体之后,合作意识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愿意主动去适应他人,缺乏和同伴合作的意识,这就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缺乏的表现。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应多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或者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磨合成长,学会妥协与合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去发现同伴的优点,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3、营造“去中心化”的环境。在家庭生活中,通常是家长围着孩子转,在独生子女家庭尤其如此,这样的一种相处模式,很容易带给孩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到第一位,而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不知不觉中这种思想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心态。到了学校,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怕孩子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好,很用心地给班级其他同学准备小礼物,这些行为在无形之中都增加了孩子的优越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与众不同,反而更难融入其中。

所以,在对孩子教育对过程中,应该去营造一种“去中心化”的环境,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中心,所有事物都应该围着他转,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他都是普通的一员,如果他想要获得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别人也同样是如此,没有人例外。

4、自我认识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光要进行理想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脚踏实地的自我认识教育即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教育包括对自我生理状态的认识、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自身对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

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我认识教育,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那么他就很难形成适合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进步的动力,就很难得到顺利的发展。

当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时,理想教育才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否则,就很容易向空想、幻想发展。

四、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不平凡的人总是少数。我们的教育,最终还是面向大多数普通人的。因此,探讨教育如何培养出平凡的人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下人人追求不平凡的社会大环境下,及时改变教育思想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289-291

[3]付小平.孩子平凡不等于平庸[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9

[4]蒋长富.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微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87-88

[5]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论文作者:冯鑫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教育如何培养出平凡的人论文_冯鑫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