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都市报:是否一家人?——兼论晚报、都市报的内涵、外延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市报论文,晚报论文,外延论文,内涵论文,家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有关都市报与晚报两者关系之讨论,大多泛泛而谈,少有系统、深入的论述,而且话题又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类报纸这个问题上。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都市报和晚报到底是不是“一家人”,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以致在有关统计资料和研究文章中,有的把晚报统计到都市报的门下,有的把都市报划归到晚报的户头,有的又把二者截然分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如今出现在各种论著、文献上的一些统计数据,诸如“全国现有晚报多少家”、“全国现有都市报多少家”等等,总是叫人觉得不大靠得住,就是因为大家至今对于晚报、都市报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两者是不是一回事这个大前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
一、现状:众说纷纭
关于晚报和都市报是不是一家人这个问题,在业界与学界内部都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四种代表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都市报其实就是晚报,或者说,都市报是晚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新型晚报,代表着晚报的新方向。
与第一种意见相反,第二种意见认为,尽管晚报与都市报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不能把都市报混同于晚报。
第三种意见,主张把晚报归入到都市报行列。
第四种意见,既不谈晚报是否属于都市报,也不谈都市报是否属于晚报,而是把晚报、都市报、早报、晨报以及一些快报、时报、商报、青年报、生活报等,一并划归到“综合性都市类报纸”,或者所谓“都市新闻—生活报”、“城市报”、“大众报”大家族中。
二、点评:都有道理,也有不足
笔者认为,上述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些不足。
第一种意见把都市报认定为晚报,似乎只看到了都市报对于晚报学习和借鉴的一面,但客观上对于都市报自身的创新与特色没有予以充分的肯定;而且,都市报都是上午出报,而严格意义上的晚报应是下午出报,所以,将都市报称为晚报,确实有些勉强。
第二种意见看来较第一种意见更加符合客观事实,但它主要强调了都市报同晚报之间的差别,惜乎未深入地考察二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联系,未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察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而断然反对把二者同归于一个“大家族”,结论似乎下得过早了些。
第三种意见,主要是从晚报的角度着眼,指出其是都市报的先驱和源头,对近年来晚报以及部分商报、日报、青年报的都市报化倾向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可惜没有对晚报、都市报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的探讨,没有正视晚报和都市报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存在着质的差别这一重要事实。
相对而言,第四种意见更为客观、全面一些,既承认了都市报与晚报之间的区别,又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异求同,在更高的层面上将晚报和都市报视为“一家人”,视野开阔,结论更加接近于晚报、都市报关系的本质。但把晚报、都市报以及早报、晨报和部分商报、时报、青年报等通称为“都市新闻—生活报”或者“综合性都市报”,对于都市报而言毫无问题,但对于晚报而言却似乎有些勉强——晚报在中国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历史上乃至于今天,有些晚报是在中小城镇创办并面向中小城镇读者的,用“都市”两字来指称这部分晚报好像不太妥贴;而且,将晚报、都市报等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统称为“城市报”、“大众报”也不科学,因为这样没有把晚报、都市报等,同足球报、体育报等同样面对城市大众读者的专门化报纸区别开来。
三、考察:晚报、都市报的内涵、外延和特点
(一)晚报的内涵、外延及特点
为了更好地搞清都市报同晚报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分别界定晚报、都市报的内涵和外延。
1、晚报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定性特征
邱沛篁等主编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这样概括晚报的内涵和特色:晚报是“一般在每天下午或傍晚出版的综合性报纸。由于晚报是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受读者阅读心理的制约,它与晨报、日报有不同风格。主要包括: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注重社会生活贴近,寓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注意办好副刊。”(注: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Z].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56.)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则这样给晚报下定义:晚报是“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注: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P69.)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向纯武也认为:“晚报是在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以满足人们在晚饭前后阅读报纸的需要。……晚报主要是相对于日报而言的,是仅次于日报的一种报种。”(注:向纯武.百年中国晚报发展的历史走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晚报定位与规定性特征,著名老报人、《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这样概括:晚报是日报(党报)的延伸和补充;晚报是拾遗补缺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他还这样明确地指出:“日报出版以后,……白天本地发生什么大事,有些什么新闻,可以在晚报上看到。所以,‘晚’字这个特点是日报抢不去的。这也是晚报最主要的特色。”(注:慎廷凯.晚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0,(6).)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新民晚报》原总编辑束纫秋在《中国晚报学》绪论——《中国晚报学刍议》一文中同样认为:“晚”字是晚报的“立身之处”,是晚报的“绝对特色”。(注:束纫秋.中国晚报学刍议[J].新闻大学,2001 (秋).)关于这一点,《海口晚报》总编辑蔡旭也说:下午出报是晚报自身的规定性特征(早上出报不该再称“晚报”了)。如果晚报早出,只能变成另一家日报。(注:童兵.一位老总优秀的“岗位成果”[J].中国新闻传播评论:http://www.zjonline.com.cn.)而作为早报的都市报,则是“每天清晨发行,供人们在早餐桌上阅读的报纸,是一天最早同读者见面的报纸,常报道午夜前发生的最新消息。”(注: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P69.)
可见,晚报之所以姓“晚”,确实与其每天下午或傍晚出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晚报的其他特征,诸如能刊发当日新闻的独有优势,注重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等特点,都是由于其出报时间和其作为人们“灯下友”的性质所决定和派生出来的,每天下午或傍晚出报是晚报相对于早报、晨报或者统称为日报类报纸所特有的规定性。仅凭这一点来看,将晚报归类到每天上午出报的都市报系列,或者将都市报简单地称作晚报,都明显不合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凡是每日下午或傍晚出报,以“灯下友”的面目出现,主要供城市读者消遣娱乐的城市综合性报纸,都可称之为晚报。而上午出报的都市报,显然不属于晚报。
2、旧中国约半个世纪的中国晚报
1863年,香港的英文《德臣报》创办有《晚邮报和香港航运录》(不久改名为《每晚邮报》),这是香港历史上最早的英文晚报。早期的这些英文晚报,都是洋人创办并为洋人提供服务的,与中国市民几乎没有什么关系。1895年5月10日,上海《字林沪报》增出的晚报《夜报》创刊,是我国有中文晚报之始。(注:向纯武.百年中国晚报发展的历史走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进入20世纪后约半个世纪里,我国中文晚报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发展。据1926年统计,全国已有11家晚报,包括北京的《京晚报》、《大陆晚报》、《五点钟晚报》、《世界晚报》,上海的《中国晚报》、《东南晚报》、《上海夜报》,汉口的《武汉晚报》、《新晚报》,天津的《白话晨午晚报》等。据20世纪30年代初统计,全国已有22家晚报,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重庆、成都及香港等地出版发行。据1947年统计,全国有40多家晚报,其中上海一地就有8家晚报,重庆有22家晚报。在这些晚报中,有晚刊、周刊、专刊不同的刊期;有对开、四开不同的版幅;有中文、英文不同的文字;有单独出版发行的,也有附属于日报的晚刊;有发行达几万份的,也有只印行几百份的;有的所办时间较长,有的问世不久便夭折。这些晚报多属私营性质,有中国人办的,也有外国人和外国侨民办的。(注:罗贤渠.晚报学概论[M].南海出版公司,1990.P9-11.)由于时间跨度大,特别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政局多变,不同时期的晚报肯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个性,但总体上而言,晚报作为“灯下友”的角色却是基本上一脉相承的,除了传播新闻信息外,主要是为读者提供消遣娱乐服务。
3、新中国50多年来的中国晚报
就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而言,有人从其行政隶属关系或其报纸性质的角度,把晚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当地市委主办的、财务上独立核算的报纸,如《羊城晚报》、《今晚报》等,1998年成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之前的《新民晚报》也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各级党报、日报办的子报,受制于主办的日报,财务上不独立。这类晚报数量较多,在晚报家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北京日报社办的《北京晚报》、浙江日报社办的《钱江晚报》、新华日报社办的《扬子晚报》、深圳商报社办的《深圳晚报》等。第三类是充当党委机关报的晚报,或称机关报性质的晚报,如《南宁晚报》、《郑州晚报》、《泉州晚报》、《海口晚报》、《呼和浩特晚报》、《福州晚报》等。在分别增办日报之前,《西安晚报》、《兰州晚报》、《成都晚报》等本来也是机关报性质的晚报。而从发行区域来分类,有全国性的晚报,如《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生活时报》;有跨省发行或在全省大中城市发行的晚报,如《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有仅在一个市级行政区划内发行的晚报,这类主要是《武汉晚报》、《贵阳晚报》、《长沙晚报》等省会城市的晚报,也有其他大城市的晚报,如《深圳晚报》、《厦门晚报》、《青岛晚报》、《大连晚报》等;还有县级晚报,如广东的《揭阳晚报》、内蒙古的《东胜晚报》等。
从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年代和报纸特点来看,又可分为三代晚报:第一代晚报是“文革”前办的、以《新民晚报》、《新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四大天王”为首的解放后第一批晚报,数量最多时达到17家以上。这类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是市民们“茶余饭后的读物”。用赵超构老先生名言“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可以概括这批晚报的风格。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晚报除保持原有的风格以外,也有所变化,特别是加强了国内、国际、体育等时政新闻的报道,加大了新闻版的比重。第二代晚报,是改革开放后创办的,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武汉晚报》、《深圳晚报》“四小龙”为代表的一批晚报。它们对晚报重新进行定位,突破了“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晚报是拾遗补缺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等传统局限,既保持晚报讲究消遣娱乐的传统优势,又嫁接了党报的优势,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使晚报成为一张全方位报道本地和埠外新闻的新闻纸,让读者“一报在手,大事小事全有”。第三代晚报,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都市报的崛起及其对于晚报的巨大冲击,一些晚报逐渐被都市报同化的情况下,以《新民晚报》等为代表的一批晚报,在同都市报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既学习、借鉴了都市报的一些特点和做法,又保留了传统晚报的基本特征,已经发展成为新一代的、具有都市报倾向的晚报。总之,就整体上而言,重视知识性、新闻性、杂感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五性”,喜欢在“小新闻”、“小特写”、“小知识”、“小言论”这个“小”字上作文章,是中国传统晚报的特征。
(二)都市报的内涵、外延及特点
现在来看都市报。何谓都市报?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称得上都市报“开山鼻祖”和理论大师的席文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都市报是指市民定位、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成为都市报群体的本质特征。”都市报的这个本质特征,席文举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定位市场化。其读者定位,是“努力办成一张市民生活报”。其新闻定位,是“从市场经济流通消费的领域里抓住老百姓最感兴趣的一切新闻,即指导消费是都市报的终极新闻关怀。”因此,“都市报大量报道与市民衣食住行相关的住房改革、菜篮子工程等”。二是管理模式市场化。主要内容是“在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运行机制市场化,即“在操作上遵循面向市场、开拓市场,发展市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这又主要表现为采编现代化和发行市场化两个方面。(注:席文举.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报[J].新闻战线,2002(12).)此外,随便把当前一张都市报同都市报出现之前的任何一张晚报稍加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都市报相对于晚报而言还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比如都市报在版面内容上努力体现“强综合性”、“大信息量”,力求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国事、家事、天下事”;注重并经常实施新闻策划,视其为“压缩”时间、快速取胜的法宝;十分重视市井新闻和市民喜好,具有浓浓的市井气息和都市气息;讲究时尚潮流和版面包装,版面语言独具一格等等,这些均同传统意义上的晚报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外,最“浅表”、却也是两者最大差别之一的,就是都市报一般是上午出报,而真正意义上的晚报应是下午或傍晚出报。由此可见:都市报同真正意义上的晚报是有区别的,所谓都市报也是晚报或者晚报其实也是都市报的说法,确实值得商榷。
笔者不敢断言自己能给都市报下个十分科学严密的定义,但综观都市报产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窃以为有理由这样说:都市报是中国新时期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每天早上或午前出报、主要面向现代都市市民的区域化综合性市民生活—新闻报,是嫁接了各类畅销报特别是新型晚报的特点和优势之后并在许多方面有了自己的创新和突破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报种;它面向市民并彻底走向市场,从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新闻信息需要出发,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新闻和各类信息,为市民提供“信息超市”,以可读性吸引读者,以实用性留住读者;其特点是强综合性和大信息量,讲究新闻策划、版面包装、都市时尚以及新闻报道的市民视角和平民意识等等。如果说消遣性、知识性是晚报的传统特色,那么以新闻性见长则是都市报有别于晚报的一个鲜明特征。
根据上述对于都市报内涵的界定及其特征的探讨,可以这样说:除了冠名“都市报”者外,近年来现实中许多报名各异的报纸,如早报、晨报、快报以及一些时报、商报、生活报、青年报甚至个别机关报等等,其实都可视为都市报家族的成员。
四、结语:最后还是一家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由于上述种种差异特别是出报时间的不同,不可将都市报和晚报混同起来的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近10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都市化的进程中,随着都市报的崛起及其对于晚报的冲击,二者在面向同一市场的短兵相接的肉搏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模仿,在报纸定位、市场定位、新闻定位等方面已经越来越接近,在报道内容、报道风格和报道视角等方面,很多时候也难分彼此,比如都属于面向市民自费订报市场的区域化综合性市民生活报,都争着“飞进寻常百姓家”;都重视报道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等,都讲究可读性,强调报纸要好看;都具有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善于站在一般市民的角度来选择、加工和报道新闻信息,因而都贴近市民生活等等,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具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特别是晚报,其近年来都市报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已经完全异化成了都市报)(晚报与都市报具体的共同点和部分晚报的都市报化,笔者另文详谈,这里不再赘述)。因此,我们认为,在超越了晚报或者都市报的更高层面上,完全可以将晚报和都市报(当然包括所谓早报、晨报、快报以及一些时报、商报、日报、生活报、青年报等),一并称为面向市民自费读者市场的区域化综合性市民生活—新闻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晚报和都市报堪称一家人。
(本文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