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视域:浅议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与要素排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要素论文,竞争力论文,核心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认识的深化,文化竞争力在国家、城市、地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跻身衡量发展水平与潜力的风向标与关键因素之列。又因各类中心城市的特殊功能,聚焦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多了起来,进而还出现关于“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等细化评价研究人群。不过此类研究存在先天不足——多出身、延袭或仿效经济学类研究,于是出现了与文化特点与规律相隔阂的现象:如为“量化”而量化,以貌似科学的一级、二级、三级的百余项指标体系,挂一漏万地“量化”出并不被文化消费群、文化研究者及政府所关心认同的“结论”;对于尚属新生事物的文化竞争力研究,不必忙着立范式,当以开放心态,鼓励见仁见智的讨论。 一、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是人,是文化生产力主体的作为 文化竞争力从城市自身角度,反映主体作用客体后生发的效果,为二者关系良性度的衡量标尺;有动态大于、重于静态的“不进则退”秉性,和主领衔、客辅佐的“客随主便”性质。因此,谈及文化竞争力,马上如数家珍般想说历史辉煌或存量文化资源者,往往是资源配置力、优化使用力低下的愚昧落后方,是内生动力、外部压力、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方。放眼远望,无论是连淡水资源都匮乏的“袖珍超级大国”以色列,自然资源枯竭、国内市场狭小的经济大国日本,还是我国最为富庶、但几乎土地、矿产与山水景观条件皆不突出的江浙地区,它们的成功都是生产力主体强势配置各方资源的胜利。 由此而断,文化竞争力永远要看特定领域或地域中文化生产力主体作为的竞争力。离开代表城市文化精彩与核心能量的人、团队,及其他们传承创作传播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等,就没有城市以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无文化竞争力可言。于是谈及属于核心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内涵,要强调效益导向、目标导向前提下的核心人才、专业人才、知识劳力的统一性,领军团队、支撑团队、基础团队品质结构与能力规模;谈及外延,要强调展示城市先进性、特色性的文化精神、模式道路,要彰显在文化主张、文化表现、文化产出、文化形象、文化影响方面的经典化与旗帜性程度。 界定与衡量一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观其对内覆盖比重:市民认知、认同、共识、合力的程度。在本地某一领域不被普遍了解,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动员力的文化,在外竞争也会如无本之木般底气不足;另外要看向外辐射半径:在城市外部群落被关注、跟进、延伸中的痕迹,乃至在焦点现象塑造中的渗透影响——完全不开放、不对外部社会的发展或进步产生正向作用,在周边文化业态、形态、生态的变动中毫无作为的文化,其竞争力也无从谈起。 因此,文化生产力主体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核心功能有两个重点:一是有与没有和优与不优是基础,非此无从讨论主题;二是有或优的标准看表现、讲作为,诸多城市有光图所有、不图所用的狼狈,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人才群星云集,却长期鲜见经典级文化思想、流派、模式、影响、产品等贡献。优秀团队及优秀产出是城市文化被社会认同的前提,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母体永远是文化项目的核心,它若不行,文化竞争力就会止步于空谈。 二、城市文化竞争力当讲文化“四结构三本质”的统一整体 文化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却始终为世间最复杂、难琢磨的事物。但是,时代进步使文化对人思想、头脑、行为的引领、塑造、掌控功能,在世界有广泛共识;文化在和平发展为主流时,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第四种战略力量的判断,受到各国社会的普遍认同。由于文化效果事关人的价值取向、种群稳定、凝聚力和发展力,成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以尊严自立于世界的深层基础,它便成为人们认识、理解、塑造、利用、传承、传播文化的最佳思维线索与抓手。 古今中外常从效果层面,用文学化句式来形容“可意会难言传”的文化。如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新中国历史里头一次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比喻定义文化的重要性,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排比写法,阐释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依据。 因此,城市文化竞争力涉及文化理念四层复杂的结构:思想文化为灵魂、制度文化为骨架、物质文化为血肉、行为文化为表体的有机统一。只要高屋建瓴以思想文化为旗帜,围绕建设重点依次兼顾各层互补支撑关系,城市文化竞争力就会呈现特色与可持续攀升交相辉映的局面。 总之,套用一般的自然科学量化指标与量化方式,易产生“反文化”的荒诞,社会现实已经用大量的“不屑”,反复证明其伪科学的尴尬。例如,包括文化的禀赋、经济、管理、潜力、传播、品牌、引领等诸要素的方式,因人的核心、思想文化的灵魂、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的地位难被科学对待,而绩效存疑。 三、文化竞争力应着眼人的文化需求、供应、传播三要素 在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基础上,审视城市文化竞争力还需讲求方法论。要素之一的文化消费,指城市在文化方面的丰富需求。其子系统包括主体人群的取向、积习、传统、资源等。将文化消费列为首位要素的理由: 1、现实消费乃至潜在的消费需求,是一切规模化生产供应的第一资源和前提基础;高于周边的文化消费力,会带来较多文化生产力与生产服务行为的集聚。 2、和平发展主题下消费的多寡、需求市场的大小,已产生比生产优势、供应能力大得多的产业塑造力。 3、潮流化的消费取向、品位、时尚、趋势,是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动力。 要素之二的文化供应,指城市在满足文化需求时的综合能力。其子系统包括凝聚主体人群的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文化创新、文化形象以及由它们衍生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并因组织管理制度与资源集成模式构成的文化实体产业、文化枢纽产业、文化的供应链等。将文化供应列为中坚要素的理由: 1、城市文化供应为金字塔式价值体系,为多样性与标志型特色的有机统一。文化精神、思想、形象、价值等,属竞争力旗帜与“头脑”部分。 2、城市文化创新、研发、内容、科技、企业等,决定着供应的内容、品质与效果,属竞争力后台与“内脏”部分。 3、公共文化或文化产业大宗“提供物”体系,其门类、数量、品质彰显城市现代文化生活质量,又展示城市对外博弈中精神物质相统一的阵容与能量,属竞争力实体与“躯干”部分。 要素之三的文化传播,指城市以有效需求结合有效供应时的能量发散。其子系统包括对内外目标性主体人群的信息告知、情感传达、价值辐射、活动渗透等,开创保持提升城市在目标市场话语权、影响力、美誉度的行为及成效。将传播列为效果要素的理由: 1、信息、情感、价值传播,其覆盖率和成效度代表认知基础,唯有认知达到目标市场一定比重,城市才会具有内凝聚、外吸引功能。这是文化竞争力的底线。 2、活动、会展、品牌传播,是任何级别文化中心地位创立与升级的主要路径,城市凭其成功构建领域或行业枢纽声誉。这是文化竞争力的骨干。 3、常态、事件、故事传播,为持之以恒与偶发状况交替互补,多有城市借常态提高水准、利用事件机遇性实现跨越式崛起。这是文化竞争力的精彩。 谁在文化传播中赢得较多的主动、主持、主导效益,谁就可能以文化交流、对外交往中心的场势,汇聚社会全面深刻的产学研用各类资源。标签:城市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