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藏书简论_中国宗教论文

牛津大学藏中国宝卷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津大学论文,国宝论文,卷述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章编号]1002-3054(2015)04-0047-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50406

       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笔者在英国访学期间到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查阅汉籍资料,发现该馆藏有大量中国古籍,其中有宝卷近30种。这些宝卷藏于博德利图书馆特藏部(索书号sinica)。就内容看,多为传统宗教类宝卷,如《香山宝卷》《立愿宝卷》《鹦哥宝卷》《灶君宝卷》《因果宝卷》等。据笔者考察,除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外,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SOAS)亦藏有宝卷,只是亚非学院所藏宝卷大多为清代晚期以来的刻本,内容以才子佳人传奇故事为主,宗教色彩并不浓厚。如《八宝双鸾钗宝卷》《白蛇宝卷》《双珠凤宝卷》《珍珠塔宝卷》《还金镯宝卷》《再生缘宝卷》《红楼镜宝卷》等。总体而言,牛津大学所藏宝卷在版本价值、文本丰富性等方面更为突出。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对牛津大学所藏宝卷进行初步爬梳整理,以期将海外民间说唱珍本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之中。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艺样式。与弹词、木鱼书等说唱形式相比,宝卷带有更加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仪式功能。“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这也使宝卷具有双重的特质”。①(P1)目前,学者主要针对国内所藏的宝卷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而对海外尤其英国收藏的文献则较少涉及。

       这批宝卷何时进入博德利图书馆?笔者尚难确定,不过笔者发现,这批宝卷很多藏本的结尾处都有一个圆形印章,题“Piet van der Loon 1920-2002”。Piet van der Loon即著名汉学家龙彼得(1920-2002)。龙彼得教授曾担任“欧洲科学基金会”道藏研究计划指导委员会主席,出版有《宋代丛书中的道教书籍:评论和索引》等宗教研究著作。此外,他还擅长戏曲尤其南戏的研究,曾广泛搜集欧洲、东南亚等地中国民间戏曲资料。龙彼得于1972年至1988年任第七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批书应是在此期间进入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本卷首多有一个红色印章,上刻有“七略轩藏书记”。“七略轩”主人未详何人,有待进一步考证。书后又多有“中国书店”售卖标签。因此,可以大致推测:这些藏本较早时为七略轩主人所有,后经中国书店辗转到汉学家龙彼得处,最终进入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特藏部。

       牛津大学图书馆在分类中将这批宝卷定为28种。不过笔者仔细查勘后发现,有两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宝卷,即《玉历志宝钞》《玉历钞传警世》。它们没有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将“太上感应篇”等收纳入册,配以图像,直接告诫因果轮回善恶。据此,这两种文献当属于明清时期常见的民间日用劝诫类书。当然,其劝诫功用与宝卷颇为相近,对于理解宝卷在民间的流传及其生成语境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将牛津藏本的题名、书坊、刊刻等信息与《中国宝卷总目》②(以下简称《总目》)版本对比情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宝卷藏本共计26种,可分为刻本与抄本两类。抄本两种(《金牛宝卷》《丝绦宝卷》),其余24种为坊间刻本。刻本中有7种宝卷刊刻于东南亚泰国等地,包括《雪山宝卷》两种、《白侍郎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等。其余为国内苏州、广州、常州、杭州等地刊印。从藏本所标注的日期看,多为清代中后期刻印,其中同治刻本两种、咸丰刻本1种、光绪刻本11种,民国刻写本11种,年代不详1种。

       对比牛津藏书与《中国宝卷总目》,发现其中有17种版本没有被《总目》收录。其中包括抄本两种、泰国刻本7种、其他刻本8种。

       牛津所藏26种宝卷,不乏珍本与孤本,因此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具体而言,这些宝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1.序跋体现的宝卷刊印与传播情况

       一些宝卷卷首有“序”,透露出时人士子对宝卷的看法。如《立愿宝卷》卷首有同治十年(1871)湖州人士赵定邦的序言,其中提到:

       近来劝善之书几近汗牛充栋。然土饭尘羹,阅者生厌。甚者又只知烧香礼忏念佛持斋为修行要务,而于改过迁善、日用行习之地反多忽不加意。其不至流于邪说污民不止。无惑乎善无由劝而弊转滋也。友人自吴门来,携有立愿宝卷一书。寓庄论于愚俗,得惩戒之真源,专为愚夫愚妇痛下针砭,而其中辨别隐微、剖析邪正实与儒书相表里。深之足为尔室箴铭、浅之可以沿街弹唱。谓非救世之婆心、警众之木铎欤?

       序言作者对当时流行的劝善书及其流弊不满,申明《立愿宝卷》的背景及其在劝善功能上的优越之处。此处涉及民间宝卷与正统儒家经籍的微妙关系。民间宝卷宣扬庶民意识、仙佛道法,本属“小传统”范畴。儒家经籍与正统意识相连,彰显经世济民的现世意味,属于“大传统”,两者的指归并不一致。但是宝卷的惩恶扬善、“辨别隐微”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的价值追求又是相近的,所以,序言中认为,宝卷与儒书互为表里,颇有警世之功用。

       从口头到书写,从抄写到刊刻是传统文艺的典型传播过程。在很多序言中,序者仔细地介绍了宝卷是如何逐渐走入刊印系统的。如《灶君宝卷》结尾处守然子所做之跋:

       灶君为一家之主、司命之神,灵应卓著。他书皆详言之,兹不赘述。前有灶君宝卷传世,皆系抄本。余于甲申夏日偶至孔君处,获见此书上半部,是劝人立愿改过迁善,下半部是劝人念佛返本还原。原文简而意显而微,洵消劫之宝筏、度世之金针也。惜无刊本,且字句多鱼鲁讹错,篇章亦残缺模糊。余因劝孔君出资刊刻以广其传,并为之校正蠡订以付手民。自夏徂冬半载而告成。

       上述引文谈到,《灶君宝卷》本来只有抄本,守然子劝说友人出资将该书刊刻出版。《因果宝卷》序言中也提到,红那居士游至四川,应当地诸生要求为该书付梓写序。

       2.珍贵的抄本与刻本价值

       每一个抄本都有独特的抄写风格,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牛津藏本共有两个抄本,均未收入《总目》,是海外宝卷中的孤本。其中《金牛宝卷》乃1950年抄本,抄写者为“边德荣”。文中多次出现抄写者的信息,如“边德荣抄”“边德荣写”“无为居士边德荣敬抄谨藏”。查民国时期陕西有人名叫边德荣,但他于1936年便已去世,因此不会是本书的抄写者。虽然目前资料中尚无有关此人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出的是,边德荣抄写此书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宝卷自明清以来常见的民间生存状态。民间人士或者捐资刊刻宝卷,或者以己之力抄写宝卷作为“无量功德”,从而达到消灾度劫、自我修为的目的。此书中多次出现的“边德荣抄”字样正说明抄写人强烈的以抄写为修行的意识。

       另一抄本是《丝绦宝卷》。与《金牛宝卷》抄本比较,《丝绦宝卷》没有封面,残缺较多,亦无抄写者名字及时间,不过从抄写风格推断应为晚清抄本。

       除开以上两个抄本外,还有一些刻本在《总目》中没有收录,包括以下7种:

       (1)《潘公免灾宝卷》。封面左上题“潘公免灾宝卷”,中间刻有“此书勿为妇女夹针线花样、勿与儿童戏弄”等字样。右上题“咸丰戊午重刊”,左下题“厦门文德堂藏版”。卷首题“潘公免灾救难宝卷”。四周双栏,白口,双鱼尾。版心题“潘公宝卷”,下记页数。每半页9行,行20字。全书结尾处有评语并题“咸丰四年岁在甲寅浴佛日虞山同人谨志”,并附有大量赠刊人姓名。

       (2)《孟姜宝卷》。封面中间大字题“绣像孟姜宝卷”,右上“甲寅仲春岭南广霞氏谨录”,左下“粤东荣华街文魁阁承印”。有图二幅,分别是“万里侯喜良”及“孟姜仙女”。卷首题“孟姜仙女宝卷”,下题“云山风月主人编辑,瑯琊松堂氏评订”。四周单栏,白口,单鱼尾。版心上题“孟姜仙女宝卷”,下为页数。每半页9行,行21字。

       (3)《刘香宝卷》。封面朱字题“刘香宝卷”,右上“同治十一年重刊”,左下“板藏羊城学院前合成斋”。有刘香绣像一幅。卷首题“太华山紫金镇两世修行刘香宝卷全集”。四周双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刘香宝卷”,下题页数。每半页11行,行23字。

       (4)《韩仙宝传》。封面中间题“韩仙宝传”,右上“光绪乙巳年春月重镌”,左下“粤东河南□□藏板。”有序文,尾题“大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五日降于黔南文昌宫内甘霖书馆”。有图4幅。四周双栏,白口,单鱼尾,版心上题“韩仙宝传”,下记页数。每半页9行,行26字。

       (5)《目连三世宝卷》。封面中间大字题“目连三世宝卷”,右上“光绪甲午年冬月重镌”,左下“藏板”。四周单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目连宝卷”,中为卷名,下记页数。每半页9行,行22字。

       (6)《轮回宝传》。封面中间题“轮回宝传”,右上“光绪庚辰年重镌”,左下“板在省世堂”。卷首题“新刻轮回宝传全书”。四周单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轮回宝传”,下记页数。每半页9行,行24字。全书尾题“新刻轮回传全部终南山敬录于甘霖馆。”

       (7)《何仙姑宝卷》。封面中间大字题“何仙姑宝卷”,右上“光绪丙午年重刊”,左下:“粤东河南中和堂藏板”。有图一幅,题“吕祖度何祖图像”。四周单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何仙姑宝卷”,中记卷名,下记页数。每半页9行,行21字。分上下卷。

       上述7种宝卷版本均未收入《总目》。这些珍稀宝卷大多刊印于南方,主要是厦门、广东地区。《潘公免灾宝卷》咸丰年间重版于厦门文德堂。厦门文德堂是清代福建地区著名的民间书坊,曾刊刻不少俗曲、歌仔册等。《孟姜》等四种宝卷刊印于广东书坊。这些书坊包括“文魁阁”“合成斋”“中和堂”。《韩仙宝卷》书坊残缺“粤东河南□□□藏板”,但《何仙姑宝卷》题“粤东河南中和堂藏板”。因此其残缺处很可能便是“中和堂”三字。

       值得一提的是《轮回宝卷》。《总目》共收录《轮回宝卷》6种版本,刊印时间分别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11)、民国三年(1914)、民国十五年(1926),而牛津大学版本则为光绪庚辰年即1880年版。因此,牛津版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轮回宝卷》,十分珍贵。

       牛津宝卷中的《香山宝卷》比较独特。该本为光绪十二年(1886)锡山大文堂藏版。本为刻本,但夹杂不少手写情形。如封面刻字残缺,左上角“香山宝卷”4字为手写,右下角手书“吕璋记”。《香山宝卷》讲述观音菩萨成佛的故事,该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广东木鱼书便有多种香山故事流传。宝卷中的香山故事自然源远流长,版本繁多。此版本的特点是在刻本诗句旁边经常加以手写的注释、纠错或评语,很有收藏意味。因该本中有“吕璋”印章及朱批,因此笔者将此版本暂且称做“吕氏改本”。如上卷将“杀牛宰马谢三光”中“杀牛宰马”改成“焚香拈烛”;“皇帝有敕宣皇后,再令去劝女儿心”旁以朱体字将“女儿”改成“公主”。此外,在刊刻不清之处以手写补抄完成,如下卷中“正是快活不肯受情愿做囚人。世间最好的无过夫妇之情,共枕连衾,爱重如山。恩深似海,你心何见”。其中黑体字为手写。牛津版《香山宝卷》对于研究香山类宝卷的版本类型、历史演变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3.东南亚版本及其价值

       牛津藏本中最具特色的是20世纪海外刊刻的宝卷版本,这些刊本均来自泰国。版本情况如下:

       (1)《雪山宝卷》。粉色封面,左上角题“雪山宝卷”。白口,双鱼尾,版心上题“雪山宝卷”,中为页数,下分两行题“宝文印务局印泰京天外天街”。每半页11行,行28字。

       (2)《雪山宝卷》。黄封朱字,左题“雪山宝卷”,旁小字“罗浮山朝元洞版”,右“佛历二千五百年岁次丁酉仲夏”“暹京复阳善堂重印”,下题“吞府承印”。四周单栏,白口,版心上题“雪山宝卷”,下为页数。每半页9行,行22字。书后有捐资人名单。

       (3)《白侍郎宝卷》。白封朱字,中书“白侍郎宝卷”,右上“己亥年重印”,左下“曼谷软桥巷内新哒叻善德佛堂敬印”。卷首题“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修行白侍郎宝卷全集”。上下双栏,白口,双鱼尾。版心上题“白侍郎宝卷”,中写页数,下分两行题“宝文印务局印泰京天外天街”。

       (4)《目连三世宝卷》。黄封,中题“目连三世宝卷”,封内题“丙申年秋季重镌”“看熟送他人,功德无量”。四周单栏,白口,双鱼尾。版心上题“目连三世宝卷”,中为卷名、页数,下题“宝文印务局印泰京天外天街”。每半页11行,行27字。

       此外,《梁皇宝卷》《五祖黄梅宝卷》《延寿宝卷》均为泰国版,20世纪50年代刻本,均出自“泰京宝文印务局”。

       “泰京”即泰国首都曼谷。“天外天街”乃曼谷唐人街的中心地段,附近是潮州戏演出之地。这些宝卷是华人印社所刊刻的通俗文艺作品,且数量不少,由此可见宝卷在东南亚华人中的影响。《白侍郎宝卷》全书均为朱字,白纸红字,这样的版本样式在民间唱本中较为罕见。这些海外版本得以让我们窥见传统唱本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流传、刊刻与生存状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

       宝卷代表了民间的生命信仰与祈愿情感。“近代中国民间多神信仰,其实质不重义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功利取向之信仰,对神祉自是倾心仰赖……惟多神信仰之存在,有使心生绝望者恢复信心,勇气再增,对于农人商人均有益处,虽非神佑,实藉信仰之力。故多神信仰,能够维系健康社会于长久”。③(P18)牛津所藏宝卷中,4个故事(雪山、刘香、何仙姑、目连)均为多个版本:其中刘香故事3个版本,雪山、何仙姑、目连故事分别为两个版本。这些版本主体文字完全相同,只是出版地点、时间不同,所以这批宝卷实际包括21种故事。

       牛津宝卷就内容看多讲述人物凡间遭难、最终证成金身的过程,将庄严缜密的宗教义理讲述成通俗感人的世俗情感剧,使得普通民众可以在叙述中感悟佛法、浸润仙道。从具体的叙述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佛仙人物历经磨难、身涌莲花的宗教叙述。包括《雪山宝卷》《香山宝卷》《何仙姑宝卷》《韩仙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灶君宝卷》等。《雪山宝卷》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成佛的曲折经历;《香山宝卷》讲述观音菩萨出家证成的故事。其情节、叙述模式大略相同,即主人公出身皇族,身世显赫,但自幼便对繁华富贵毫无兴趣,偏爱持斋修行,在父母多次阻扰甚至面临杀身之祸时,依然坚守佛法,终成佛教领袖。

       除佛教故事外,还有不少参杂道教传说的宝卷。在八仙成道的文本中,吕洞宾度何仙姑的故事最为精彩。《何仙姑宝卷》一开场,吕洞宾下界寻找灵根之人,在苏州一家生药铺遇到老板的女儿何仙姑,这场度人的宗教情节十分有趣:

       那吕祖师……又叫:“姑娘,这是人家四味药的比方,还有人身中,也有四味药,你可知道?”这姑娘回道,有听我道来。

       眼耳鼻舌家和散,筋骨皮肤顺气汤。

       慈悲忍耐消毒饮,心无烦恼化气方。

       那吕祖师听说,十分欢喜,心中暗赞,好个聪明智慧女子。又叫:“姑娘,何为眼耳鼻舌家和散?”这姑娘回道:“眼耳鼻舌,是人一身之根本。外念不净,人身难保;内念不净,难用妙理功夫。须要外念扫除,内念守一,把六门紧闭,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欲推开,六贼牢拴,拨转心华,运动妙用,方可免得轮回生死之苦,才是家和散也。”

       六门紧闭是真常,四相扫除见西方。

       见性高超三界外,升入云宫伴法王。

       枯燥的宗教义理、繁琐的宗教仪式幻化成妙趣横生的男女对话,似民歌赛唱般鲜活,让百姓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得到佛理的熏陶。

       二是庶民百姓持斋修行、心向佛道的证成故事。包括《刘香宝卷》《白侍郎宝卷》《潘公宝卷》《庞公宝卷》《立愿宝卷》等。此类故事主人公乃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因此比起仙佛名人更具有亲和性。《白侍郎宝卷》便是典型的度生宝卷。潘家公子一心向佛,却“执相修行”,后在佛祖启示下,变成鸟身人首的乌巢禅师,终日在树上讲经。他不断向年轻有为、官居一品的白侍郎讲经,白氏却不为所动。最终白侍郎在一场噩梦之后终于醒悟,与他的四位夫人共修,得证菩提。《轮回宝卷》呈现出宝卷常见的世俗叙述模式。张氏夫妻中年无嗣,不断行善,终于感动上苍,诞下一女名张秀英。秀英从小颇具慧根,潜心向佛,嫁与刘京为妻后多次劝夫向善修行:

       张氏女上前来从头细说,叫夫君你在上听说原因。

       想人生在世间空来空去,臭皮囊假装做伶俐聪明。

       南无阿弥陀佛

       一柱信香炉内焚,供养灵山佛世尊。

       燃灯释迦弥勒佛,恒河沙数众圣神。

       此处十言诗句与七言诗句交替,乃是宝卷中最常见的韵文形式之一。十言诗句民间称为“攒十字”,以三、三、四音节组成十字韵句,在民间各种说唱艺术中频繁使用。十字句不仅比传统的七字句多出三字,更重要的是,它以四字音节结尾,延宕了诗歌的音节,具有较强的说白效果与通俗性。一般的七言诗则以三言音节结尾,较多吟诵性与诗意性。两种音节相互陪衬、长短更迭,点染出宝卷独特的宣誦性民间美学风范。

       刘京不听秀英劝阻,生活无度,遂至堕入血河地狱。地狱中的情形惨烈不堪:

       不觉行程来得快,血河就在面前存。

       只见桥高有数丈,看见河中受罪人,

       赤身裸体在河内,血河水涨涌千层。

       两边水响如雷吼,波翻浪涌惊骇人。

       刘京一见心胆颤,不由两眼泪纷纷。

       在宝卷类唱本中,多有人物死后游历地狱的凄厉描绘。地狱中血河翻涌、鬼怪频现。如此长篇渲染足以震撼世人耳目。因此,刘京在胆战心惊之余翻然悔悟,与妻子一同修道,转世成人。

       以上两类故事是牛津藏本的主要叙述类型。此外,这批宝卷中还有少数藏本宗教色彩较少,而是以世俗故事为主体、配以宗教包装的说唱叙述。包括《孟姜宝卷》《丝绦宝卷》。孟姜女故事在民间各种戏曲、俗曲中都有流传。在宝卷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等主体情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开头与结尾增加了些许宗教因子。仙姬宫七姑仙与斗鸡宫芒童仙官见下界杀气冲天,两人商议下界救民,遂下界化为孟姜女与万喜良。孟姜女哭城后两人重返仙界。

       《丝绦宝卷》与宗教故事几乎毫无关联,主要讲述民间“丝绦党”的传奇故事。作为宝卷也仅仅是在开端与结尾添加些宗教话语而已。如去掉这些框架性话语,整个故事与弹词、鼓词等民间说唱文学并无二致。该唱本讲述淮扬地区丝绦党成员结义济贫,被奸人陷害,清官为之昭雪。出狱后兄弟们齐心协力、为国杀敌,最终封为大将、功德圆满。确切地说,此书更接近说唱鼓词作品。不仅随处点缀着淮扬方言,更有大量民间小曲相映成趣。有些甚至几近艳曲:

       起来哉,秋天明月桂花香,私情美女暗心伤。听得风吹紫竹嗖嗖响,又听铁马响叮当。窗外寒虫声不绝,我与哥哥分手好惨伤。想哥哥面貌世无双,面圆鼻正口耳方。前日搭你敢子一头风流事,为何满身骨瘦面皮黄?哥哥今日来走到,放大胆量进奴房。

       书中还有关于扬州艺人进城、守城卫兵要求她们演唱“打连厢”的描写。有关扬州艺人的演唱及描写既偏离了故事主体情节,更与宗教无关。然而这些“逸出”的情节却颇具历史与文化意味。透过这些情节,可以看到清代中后期宝卷与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彼此融汇的情形,在这里世俗生命的情欲纠葛与丝绦党派的江湖风云交织,笼罩在宗教劝诫的仪式化框架之中,彰显出宝卷作为民间叙述文本的丰瞻多元。

       [收稿日期]2014-08-30

       注释:

       ①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目前有关宝卷书目的著作主要有:傅惜华.宝卷总录[M].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李世瑜.宝卷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1.2000年,车锡伦先生《中国宝卷总目》修订版付梓,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宝卷1550余种、版本5000余种之多,将大陆、台湾等地所藏宝卷悉数收入,是目前收录宝卷版本最多、最完整的学术著作。

       ③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M].长沙:岳麓书社,2002.

标签:;  ;  ;  ;  ;  ;  

牛津大学藏书简论_中国宗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