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对话”的有效教学苏胶版硫硫化合物转化的实践与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基于“文本对话”的有效教学——有关苏教版《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合物论文,教学实践论文,苏教版论文,文本论文,含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展开“文本对话”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人类正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在不同领域,对话是人们解决冲突或寻求理解时追求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教学中的对话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中。“对话”的含义包括很多,但其中最关键、最根本就是以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为基础。

2.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促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着巨大变化。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执教者不应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和课程标准、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源展开文本对话的研究者。

3.基于课堂教学观察的思考

笔者参加了某次《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同题异构研究课的观摩。听课时发现,三位教师中的两位,整节课都是对2007版(苏教)以工艺操作为主线的工艺流程图的讲解,而此时2007版(苏教)教材已做修订,该流程图已变化为以物质转化为主线。很显然,这两位教师在上课前并没有研读过教材,公开课尚且如此,不难想象常态课下教师对教材研读的忽略。

因此,“文本对话”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文本对话,教师才可深入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创新,进而发挥自身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内得以彰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文本对话”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一单元中《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为研究课题,探讨基于“文本对话”的教学。

1.与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标明确要求:“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关注突出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伊始就以“实验室和生产中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切题,设计了系列问题。

(2)实验室或者工业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反应得到二氧化硫气体?请用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3)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请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上处理二氧化硫废气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涵盖二氧化硫的产生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硫的处理。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干清晰,层层递进,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性。此外还强化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巩固了基础知识。

2.教材对话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1)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虽然基于同样的课程标准,但不同的人对于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诠释的方式不尽相同。

人教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写,首先是依据元素分类的思想。硫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出现在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三节。再结合物质分类思想分别从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的角度来认识含硫化合物。但人教版最大的不同是基于硫、氮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硫和氮的知识体系是并行展开的。

鲁教版则是根据元素在自然和生活中的应用分类。硫及化合物的知识出现在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三节《硫的转化》。该节的编写依次介绍了自然界硫的转化、实验室硫的转化及酸雨防治。它的特点是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苏教版是由元素的来源出发,从专题二海水中的元素到专题三矿物中的元素,直至专题四化学元素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挂钩。硫的两种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和硫酸,其中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元凶之一,而硫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密切关系。所以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出现在专题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与人教版、鲁教版均不同,苏教版先呈现典型的含硫物质,再单独编写了一节《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核心突破—归纳总结—原理渗透”的编写思路,并为后续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当然,这三种版本的教材也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均体现了课标中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思想。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人的认知规律,比如先期建立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理论的初步认识;再如硫并不是教材中呈现的第一个元素,之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积累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经验。

(2)教材的融汇综合

苏教版《硫和含硫化合物》一节的编写简洁明了,分析如表1所示。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这节内容依托于学生对二氧化硫、硫酸性质的已有认知,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和重复,而是通过问题的解决、知识网络图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维方法,并借此拓展对其他含硫物质的认识。其中,核心任务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在规律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突破。

如何结合与教材间开展的对话进行教学设计,自然学科特级教师路培琦这样阐述:“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的,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念。”所以,在理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才能真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硫和含硫化合物》基于教材重组的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3.与课程资源对话

课程资源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有文本式的,除却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外还有实验报告、课外读物、光盘等。也有超文本式的,如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的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还有社会生活方式、校风、学风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为课堂提供了大量可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应善于博采众长,从生活的视角,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然界中硫和含硫化合物转化”的教学选择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游记作为情境。

爪哇火山日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Kawah Ijen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泗水市范围。当你徒步至火山口向下俯瞰,在天空的映衬下,可以看到一个泛着蓝绿色波光的陨坑湖。水质酸性极强,生机全无。湖水经地热蒸发至空气中,冒出一柱柱的白烟,散发出淡淡的臭鸡蛋味道。火山口内的喷气孔边能形成大量黄色的固体单质。我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丽而荒凉的仙境之地,或许这就是地球的真实容貌。

结合这篇游记紧接着提出了系列问题:

(1)在这段游记的描述中,你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含硫的物质?

(2)请尝试进行推测,火山口的酸湖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爆发时会冒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它很容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请用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对于教材中已删去的硫化氢部分的内容,则在课前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也包括硫单质的介绍,如:硫化氢是大名鼎鼎的臭气。粪便中有它,臭鸡蛋那臭味也是它在作怪。吸入含有1%的硫化氢的空气就会使人中毒。工业上,它常被用来制造硫化物、染料以及做强还原剂。银器遇上硫化氢会变黑。大气中微量的硫化氢,大都来自火山喷发的气体及动植物腐烂后产生的气体。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1.关于情境的设置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情境创设的意义正是在此。优美的文字、具有震撼力的图片,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阅读资料卡片和游记时脸上闪现出惊讶的表情。对于硫化氢的教学一直以来有争议,但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纷繁的化学世界,也未尝不可。

2.关于问题的设置

整节课由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而成,而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的水平。从方程式板演可以看出,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无法准确地写出方程式,大部分同学能写出课本上的反应,而参加过竞赛培训的同学则写出了更多的反应。课堂上看到了学生彼此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而老师扮演的是在问题、情境间穿针引线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3.关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

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及学生的差异性,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观点的平台,比如有关网络图的编制设计了如下环节。

(1)将分类整理好的硫及其化合物归纳总结,尝试用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阅读课本第94页图4-9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含硫物质及相关反应的分类,分析课本编制的网络图有何规律?

(3)进一步修正或完善自己所编制的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课堂教学时,学生呈现了许多很好的创意,他们的思考与创新带给老师新的启发,而老师将学生的思考再次规整并内化,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基于和文本的对话,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更多的动态资源,经有效整合,形成新的文本资源。

综上所述,开展与课程标准、教材及各种教学资源之间的“文本对话”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但应注意的是,这个对话必须是深入的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基于文本对话后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需求,避免整合失当和开拓无度。当然文本对话并不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创造不同思想、自由发展、相互激荡、积极互动的教学文化生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标签:;  ;  ;  ;  

基于“文本对话”的有效教学苏胶版硫硫化合物转化的实践与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