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晚清论文,英国论文,中国邮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2;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20(2014)04-0078-06 中国的通信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通信活动,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近代以前,中国的信息传递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官方公文由官办的驿站传递,商民信件由民办的民信局递送,此外,还有负责与侨民联系的侨批局等。1840年,随着英国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的涌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就包括邮政。在西方近代邮政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国家邮政开始发端,其中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笔者不揣浅陋,对英国对晚清邮政事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其一,英国率先在中国开办“客邮”,客观上刺激了近代邮政的发展;其二,在人员和制度等方面对晚清邮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客邮与晚清邮政的发展 1.客邮源起 客邮是外国政府在中国擅自设立的其本国的邮政机构,英文为Alien Postal Agency或Post Office Abroad,直译应是“外国邮局”[1]299。鸦片战争之前,外商来华贸易仅限广州一地,这些外商在中国与外通信非常困难,他们既不能利用官办驿站传送邮件,又不放心将邮件交予民办的民信局,于是想自己设立一个通信机关,这是客邮萌发的最初动机。当时的英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在对华贸易中占的份额最大。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之后中英贸易额逐年递增。1818年至1833年间,英国平均每年有56艘商船来华[2]52。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展,这些商人通信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1834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在广州为外商设立了收信所,是为客邮肇始[3]14。 1841年1月26日,英军实际上占据了香港岛,并于当年10月1日成立了香港邮政局。1842年4月《南京条约》签订前,在香港还没有被正式割让给英国时,璞鼎查就以“香港英国总督”的名义宣布在香港开办邮局。当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香港邮局也正式归属英国管辖[2]52。 在此之后,英国于1844年先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继之于1860年在汕头,1872年在汉口,1876年在琼州,1882年在天津,1903年在烟台以及1906年在黄埔各埠,设置邮局。其设在领事馆内称为“领事邮务代办(Consular Packet-agency)”,业务发达而脱离领事馆独立者称为“邮局”或“邮务代办”[2]50。1860年起,英国政府又将其海外邮务系统作全面的调整:“将原由英国本土直接指挥的香港邮局,改归当地殖民政府管辖,任命邮政总局局长一人,赋予全权指挥监督英国所有在远东的邮政机构。自此香港在上海和日本横滨两地各增设邮局一处。”[1]302英国除在我国沿海、沿江广设民用性质的客邮外,尚有以军事为目的之军邮局,早在1889年强租威海卫时,即有军邮局进驻;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英国更设军邮总局于威海卫,所辖军邮局随军布设达27处。此外在边陲地区的新疆疏附和西藏的亚东、帕里、江孜、葛大克、日喀则等处亦有英国客邮之足迹[1]305-306。 英国在华设立客邮之后,其他列强也借口“利益均沾”竞相效法,纷起效尤,甚至在后来中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办之后,客邮的扩张也没有停止,从原有的沿江沿海各通商口岸,逐步深入内地甚至边疆地区。至民国建立之后,客邮的势力依然强大。据时人调查所得,“英国设有邮务处六处,邮寄代办所六处,信箱七具,法国设有邮局二十处,信箱七具,德国设有邮局十处,代办所二处,信箱十一具,俄国设有邮局十七处,邮电局一处,美国设有邮局一处,信箱十一具,日本(南满铁路包括在内)已设有邮局五十五处,附属局二十八处,邮局代办所六十六处,野战邮局三处,代收邮票所七十六处,信柜二十一处,信箱一百八十具,信筒二百三十九具。”[4]338-339 2.客邮的经营范围 在业务方面,客邮最初的服务对象,是其本国在华人士,其后则推展及中国商民,寄递范围,亦不限于外洋,而扩及国内各地。业务种类,除信件外,也收寄包裹;除普通邮件外,也收寄挂号[5]43。客邮所收寄的信件,用的是其本国发行的邮票。据《光绪三十二年邮政事务通报》记载:英国在中国各口岸设立的邮局,仅收一边呢(即便士penny)之轻费(合洋银四分),而外人居住内地者,发寄国外信件,亦竟贴用此项轻费邮票。……此项信件依照公约规定,原应按中国所订之邮资,贴用中国邮票,如径交英邮寄递,不仅违反邮章,亦使中国邮政受亏[6]574。此外,客邮还开办了储金业务。英国不仅在香港,而且在内地各书信馆内设有“利民局”这一储蓄机构。起初只在侨民中经营,规定“佣工贫民”2角5分即可起存,后亦吸收内地中国平民储款[7]12。 此外,客邮来往邮件都用各相关国家邮袋装运,不用经过中国海关检查,这为某些别有所图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不法分子走私贩毒的途径。1902年1月,赫德在致外务部申呈中云:“数日之间,仅查得上海英国邮政分局一处,其收发各项小包,内有吗啡一项,估值银三千五百七十九两,珍珠一项,估值银四万五千二百六十七两,贵重首饰等项,估值银二千五百十两,钟表药材各货,估值银至数千两有奇等情,是该商等乘此加税之际,匿将珍贵货物,借外国邮局寄带,显系故意投门走私,不仅英国一国邮局如此,即俄、德、法、美、日本等国所设分局类皆如此。”[8]154民国十年施肇基在太平洋会议上发表宣言指出:“凡有外洋运入中国的包裹、信件,例应由海关查验,然除由上海及其他一二口岸运来之包件外,凡由外国邮局传递之物件,经海关查验者甚少,此实共见共闻之事。盖外国邮政机关与中国海关欲协同办理,实异常困难,且经验上可证明为不可能之事。是以中国关税收入,实际极受影响,而外国邮局遂为偷运禁品之护符,违禁品中尤以吗啡高根(一种麻醉药)鸦片等为最。”[1]309-310 1922年2月1日,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华盛顿会议通过了由英国起草、各国反复磋商而成的撤销客邮案,做出如下规定:“一、有该项邮局之四国允许照下列条件将其撤销:(甲)中国保持切实办理之邮务。(乙)中国政府保证现在邮务行政与外国邮务总办之地位有关系者,无变更之意。二、为使中国及有关系之国举行必要之设备起见,此项办法实行之期不得逾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9]201这些规定与英国先前的撤邮条件一脉相承,其中最关键的是(乙)项。 撤销客邮案通过后,英国随即开始筹备履约事宜。1922年6月21日,英国外交次官哈姆斯韦士在下议院说:“英国现筹备于1923年按照华会条约裁撤在中国的英国邮局。”[10]同年11月30日,英国撤销了12个在华邮局,但并没有同时撤销它在西藏设立的邮局,这些邮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才由印度政府交还给中国。撤邮后,英国继续在中国国家邮政中享有人事及管理上的优渥地位,这同样减损了英国撤销在华邮局的意义[3]123。 二、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邮政的创设与发展 由英国人始创的客邮给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侵夺了中国的邮政自主权。1901年7月21日,海关税务司阿理嗣写信给赫德,信中提及:“按万国公法,此国官民不能在彼国境界开设邮局,此在本国之外开设邮局之事,在泰西各国视之,即与在他人之地建造炮台、派兵驻守、开征税项等蔑理之事无异,且均属欺压地主之权。”[8]100美国驻华公使在1920年4月20日向美国政府的外交报告中也坦言各国在华设置客邮是侵犯中国通信主权的行为,“各国曾在中国设置客邮,大要为政治原因,或为其对于中国之将来计划起见,以巩固其在中国之地位,或因嫉忌他国在华地位。但客邮之设立,并未得中国之允许,或竟忽视中国之意而不顾……此种设置实侵犯中国主权。”[11]35 然而,客邮在客观上也带来了新式邮政信息。客邮是在中国出现得最早的与中国传统的驿站所不同的新式的、比驿站更优越的通信方式,是中国近代国家创办邮政的推动力。郑观应就曾指出客邮的优点所在:“近日英、法、美复于上海设局经理其事。自常年用费外,年入之款岁有赢余。可知邮政一端,其益甚宏,其效甚速。轻而易举,无耗费之虞;远而可通,无濡滞之虑。所谓上下均利而无所不利者也。”[12]491在客邮的刺激之下,清朝一些有远见的官员开始建议创办国家邮政以取代客邮。1885年,浙江文案李圭在送薛福成的禀帖里说明了设立国家邮政局的好处和必要,指责上海等地方存在许多外国设立的邮局有损国家尊严,并建议“设立国家邮政局,在通商口岸设立分局,以代替外国邮政机构”[8]33。1895年,张之洞呈《请办邮政片》,认为各国在华客邮“递送官民往来文函,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日盛一日,且权操于上,有所统一,利商利民,而即以利国”,要求“大举开办,推行沿江、沿海各省兼及内地水陆各路,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行撤去,并与各国入会,彼此传递文函,互相联络。如果中国邮政认真举行,各国在华所设信局必肯裁撤,此本各国通例之法,实属有利无弊之胜算,诚理财之大端,便民之要政也”[13]1057-1058。客邮对有识之士的刺激,使他们认识到了传统邮驿制度的落后和西方邮政的先进性。他们的宣传推动使清政府逐渐将创办近代国家邮政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客邮在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邮政的发展。 2.英国“客卿”与晚清邮政 提到英国人对中国近代邮政的影响,最重要的当属掌管中国海关近半世纪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65年,赫德将所著的《局外旁观论》呈递总理衙门。在这篇洋洋数千言的改革建议书中,赫德即提出了对邮政的革新方案,即效仿西方,建立现代邮政。他说:“民化而国兴,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而他所列举可学的“方便”计有:“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1]3201866年冬,总理衙门即将代寄各国驻京使臣文件的邮递事务划归总税务司署办理。“北京总税务司署及各重要海关(天津、上海、镇江)即有邮务处之设置,以董理其事,是为海关兼办邮递之始。”[1]320其后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城市都陆续设立了海关邮局,迈开了晚清创办国家邮政的第一步。 1875年,“马嘉理事件”发生,在清政府与英方进行善后条约谈判的时候,作为谈判助手的赫德企图让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设立国家邮政的要求。但威妥玛出于种种考虑,并未采纳赫德的建议,让赫德心生不满,若干年之后,赫德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然耿耿于怀:“可惜那时跟我作对的人,故意不声不响。”[8]78-79赫德虽然没有得到威妥玛的帮助,但他却成功获得了李鸿章的支持。《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承诺让赫德先试办海关邮政,等试办有了成效,再由他出面申请将海关邮政改为国家邮政。 1877年,在赫德的授意下,时任九江关税务司的英国人葛显礼拟订了海关试办邮政的新方案呈递总理衙门。他在方案中指出:“中国虽然久已有了很好的驿递制度,但是不替商人带信件,因此商人只好通过私营企业传递信件,这种传递信件的方法迟缓、不经常、花钱而且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过去已经仿行了西方的许多新政,例如造船厂和兵工厂等等,现在继续仿照西法设立像邮政局这样的机构,也已经是时候。”[8]2-31878年,总理衙门考虑后终于同意让海关在通商口岸及就近地方,设立送信官局,由税务司管理。赫德主持海关正式试行开办了邮政业务。3月9日,赫德因事赴欧前与李鸿章商定,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开始试办邮政。3月23日,在天津开放收寄华洋公众邮件[8]25。此举是为海关试办邮政的开端,进一步奠定了开办国家邮政的基础。 面对客邮的逐步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近代邮政的优势以及开办国家邮政的迫切需要。1893年,南洋大臣刘坤一和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呼吁清政府尽快正式开办邮政,否则“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必更维艰”[4]335。甲午战争后,总理衙门就成立官办邮政一事邀请赫德面商数次,赫德亦重新拟定了《开办邮政章程》四项,共四十四条。1895年,张之洞也上奏拟请设立国家邮政,提出“转饬赫德妥议章程,大举开办,推行沿江沿海各省,兼及内地水陆各路,务令将(外国)所设信局全行撤去,并与各国入会,俾传递文函,互相联络”[1]346。1896年3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成立大清邮政,并附呈赫德所拟邮政章程,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大清邮政”正式开办。 大清国家邮政经过35年的“海关邮政”试办,终于在1896年正式开办了。晚清国家邮政在建立之初,仍归海关税务司管理,赫德为“总邮政司并专司其事”,各海关设邮政总局,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在全国共划分了35个邮界,同时又在比较大的邮务区设“副邮界”。1897年2月,将各海关邮局正式改称“大清邮政局”。 由于近代中国邮政与海关的密切关系,从赫德创办中国国家邮政时起,英国人就已经充斥中国的邮政机构。除了前文提到的税务司葛显礼在1896年被赫德任命为邮政总办之外,各地海关的税务司往往兼任邮政司,其中有很多都是英国人。此外,赫德还委托金登干在伦敦举行招收海关工作人员的考试,赫德也会给金登干提供自己亲友推荐的人员,委托金登干代为考核,录用后即安排赴中国的工作。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海关招收的洋员之中,英国人占了多数,其中很多人占据了重要岗位,在总邮政司及下设的39个邮界、副邮界的领导人中,有141个外国人,其中76个是英国人[14],对中国近代邮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赫德的弟弟赫政1867年进入海关,当1885年英国政府拟任赫德为驻华公使时,赫德曾向清政府推荐赫政继任总税务司,未获批准。赫德的内弟安格联原为外科医生,1873年入中国海关,1908年赫德离华后任代理总税务司。他在代理总税务司期间,阻挠清政府从海关收回邮权的工作,清政府一直不同意正式任命他为总税务司,遂于1911年离职。赫德表弟爱格尔1868年进入中国海关,也曾任税务司[15]16-17。 3.效仿英国,制度创新 英国人主持中国邮政势必给中国邮政打上深深的英国烙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借鉴了英国的统一邮资制度以及文官制度。 (1)借鉴英国的统一邮资制度 从世界范围而言,近代邮政开始于19世纪的英国。1837年,被称为“邮政之父”的英国邮政改革家罗兰·希尔在其名为《邮局改革: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小册子中,提出了变更收信人支付邮费为寄件人付费、根据邮件重量采用可粘贴标签预付邮资等一系列划时代的设想,是为世界近代邮政的开端。近代邮政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由国家专营,供政府与公众使用;二是国家发行邮票作为交付邮资的凭证,由寄信人预付资费;三是基本资费采用均一邮资制度。这几点,后来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其中就包括中国。 1840年5月,英国首次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这一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的邮票用黑色油墨印刷,面值为一便士。在“黑便士”发行38年之后,1878年8月,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该套邮票由总税务司署造册处负责印刷,造册处印好后分批寄交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发行。邮票图案以蟠龙为主,衬以云彩水浪。全套三枚:1分银(绿色)、3分银(硃红色)、5分银(黄色)。大龙邮票共发行过三期。第一期“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采用半透明白纸,通称“薄纸大龙”邮票。第二期“大龙”邮票发行于1882年,两票图样的间距由2.5毫米放大到4.5毫米,通称“阔边大龙”邮票。第三期发行于1883年,纸质比前两期略厚,通称“厚纸大龙”邮票[16]4。大龙邮票的发行标志着我国创办近代邮政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数千年邮驿通信历史的中国,进入一个采用现代通信方式的新时期。 (2)引入英国文官制度 在《邮政开办章程》第一项第二、四、五款明确规定:“各通商口岸的邮政局归税务司等管理”,“各口分局应报由兼管。”[1]352-353由此,邮政的人事制度和海关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海关人事制度原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对邮政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以及各项福利有明确规定,和中国原有的官吏铨选与考察制度有着明显不同。 海关招考要求应考者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并且年富力强。内班年龄限制在19岁到23岁,外班不超过30岁,均应未婚。内班应试需受过普通高等教育者,必须考英语、算术、地理,在中国招考则增考近代语文,体格检查有疾病者不予录用。伦敦办事处及上海、九龙、广州、大连、青岛等处都办理考试[15]12。长期担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负责人的英国人金登干深得赫德赏识,在赫德与金登干的三十多年通信记录中,经常会有关于如何招考和考核海关人员的讨论。在1898年10月16日写给金登干的一封信中,赫德说:“我现在准备把所欲的申请者都加以推荐,一共有六七十人。这一次用自由竞争的办法。打算在十二月举行一次竞选考试,我要的是那些知识最广博、最有才干的人,不要那些没有头脑只会依样画葫芦的人。因此,对那些考卷中有见解的和一般印象好的都给以高分,通过选拔考试,首先要取消那些不合格的。”[17]77 除了建立相对完备的招考制度之外,海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如关员薪资章程、请假章程、奖惩办法、财政奖章规则等。这些章程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这些改革,清末的邮政机构基本杜绝了清廷朝野官员的荐员及纨绔子弟挂职领薪、人浮于事等现象,人事比较精干,办事效率也比较高,为其后中华邮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邮政员工均经考试及格,方能任用,其升迁、任免、奖惩、一律依据人事管理规则办理,每人均有纪录片,岁时登载其功过、假期、任职等等动态。故派任职务,均有资历经验,可资查考,量才器使,不只有好恶……存于其间。员工不随主管长官进退,其奉公守法者,绝无去职之虞。因之在邮局服务二三十年之员工比比皆是。”[18] 由上文可知,英国对晚清中国邮政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率先在华设立客邮,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转型与发展;第二,在人员和制度方面对晚清国家邮政的创办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晚清中国邮政带有明显的英国特色。总体而言,晚清中国邮政是在外力强制入侵之下被迫转型与发展的,呈现出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囿于条件所限,邮政事务的决定权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掌控在以赫德为主的外国人手中,中国人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华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也是相一致的。英国和清末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_海关论文
英国和清末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_海关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