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资本对台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趋势_投资论文

日本资本对台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趋势_投资论文

日本资本对台湾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日本论文,直接投资论文,资本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通常把外来资本区分为华侨投资(华侨资本)和外国人投资(外国人资本),合称侨外资。所谓“华侨”,虽然条例曾规定是指具有中国国籍而侨居中国领域以外的人,但实际执行上并不太拘泥于国籍,凡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包括港澳同胞)都视为华侨,而非华人即属外国人。本文所称的“日本资本”指的是日本人的资本而不包括日本华侨的资本。

一、日资对台湾直接投资的历史回顾

台湾之有外资导入,始于日据时期。尤其是3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实行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由于扩张军备的需要,日本殖民者开始在台湾投资水泥、化学品、纸浆、纸张、肥料、炼油、冶金等工业。虽然那时在台湾投资的日资被界定为民间资本,但作为日本殖民政策的一环,完全受到关税保护及补贴的鼓励,而且在1924年以前,日本殖民者规定台湾所有合资公司必须有日本人加入;此后,殖民地当局又实行选择性管制及许可证制度,几乎排除了非日资企业的设立。因此整个日据时期流入台湾的外资基本上都为日资。

战后台湾引进外资始于50年代初。从1952年至1997年的45年间,台湾引进侨外资的过程及日资的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第一个发展时期(1952—1965年)

1952年,台湾与美国签订了“美台投资保证备忘协定”,旨在导入美国民间资本。同年9月, 为吸引从大陆流入港澳的资本而制订了“鼓励华侨及旅居港澳人士来台举办生产事业办法”,10月又制订了“自备外汇输入物资来台举办生产事业办法”。因而最早进入台湾的外资就是侨资和美资。当年进入台湾的外资除1件为美资外,其余均为侨资, 不过总数仅有5件,金额合计只有100万余美元。

50年代初的日本刚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尚未具备对外经济扩张的实力,因而对台投资极其有限。至50年代中期,日本的商业资本开始对外输出,日本商社为建立海外情报网和购销据点,确保其原料供应和开辟海外市场而开始对外投资。最早到台湾经营的生产性企业是制药业。这些日资企业从日本运来半成品,在台湾进行简单包装,再就地销售。至1965年,台湾已有700余家这样的制药厂。而且,从60年代初开始, 日本的商社便协助本国大机电公司开辟台湾市场,最早进入台湾的日本大机电公司是松下,该公司于1962年在台湾设立“台湾松下电器公司”,接着有三洋、东芝、日立等相继到台湾投资设厂。正是由于大机电公司的投资,使日资对台投资迅速增长,1961—1965年总数达41件、817.1万美元,占同期外国人资本对台投资总额的12.2%。

(二)第二个发展时期(1966—1980年)

这个时期是台湾引进侨外资的高速发展期,主要原因是60年代台湾出口工业的扩张,带动了岛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岛内资金供应更为充裕,投资能力大为增强;而且经过长期的普及教育,技术力量与高级人才也逐渐充裕起来,显示台湾已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初步条件。为了解决经济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台湾当局开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措施,包括制订和修订各项投资法规,尤其是1965年1 月公布“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和设立高雄加工出口区,使外国私人资本对台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据统计,在1966—1970年间,该区吸引的外资就占同期全台利用外资的23%。1966—1985年外国资本对台直接投资达1600件,投资额38.93亿美元,分别比1953—1965年增长12倍和41倍, 是台湾外资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日本资本对台直接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带有爆发性,可以说是日资对台投资的高潮,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还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不足,引起工资上涨、地价昂贵,设厂困难和国内投资市场狭小,使许多厂商不得不到海外寻求出路;而且,由于日本政府采取对外投资自由化的政策,使对外投资受到鼓励。台湾因地理位置靠近,而且正值台当局设置高雄加工出口区,迎合了日本私人资本利用廉价劳动力建立加工装配基地向美国市场扩张的需要,因而许多企业蜂拥而至,掀起对台投资高潮。据统计,1966—1970 年日资对台投资增加333件,等于1953—1965年的6.28倍;1966—1985年投资额共达11.12 亿美元,占外国人投资比重升至28.8%,年均增长23.6%,比美国资本年均增长率(12.6%)高一倍。

(三)第三个发展时期(1981—1987年)

从70年代下半期起,由于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欧美各国造成极大威胁,美国和西欧纷纷设置贸易壁垒限制日本产品。到80年代,国际垄断资本加紧调整对外投资策略,因而在外国资本对台投资的第三个时期,美欧资本对台投资策略更具扩张性,更加重视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以抵制日本的经济扩张。据统计,1981—1985年西欧资本对台投资年增47.3%,高居外国资本年增率之首,而美国资本年增长率也从1966—1980年的8.79%增至1981—1985年的24.76%。

这个时期日资为突破欧美各国对日贸易限制,确保其对欧美市场占有率,对外投资重点转向欧美各地,因而虽然对台投资额仍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降低,1981—1985年间对台投资增长率降至11.03%。 但台湾日资企业在外销金额、营所税及提拨研究经费方面,仍列在台湾外资企业之首。尤其是1985年台湾当局改变限定汽车自制率和禁止外资经营商业两项规定,日本以占领台湾汽车和百货市场为目标的直接投资大量增加。同年9月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台币随美元贬值, 日本电器公司纷纷利用台币低汇价扩大对台投资,制造零部件回销日本。例如丰田汽车公司除自己投资在台设立零件厂外,1986年要求该系统的约50家主要零部件企业到台投资设厂,其中日本电装公司于1987年2 月与台合资组成台湾日本电装公司,生产汽车空调和汽车用电器产品;荒川车体工业公司和丰田合成公司也分别与台湾本地资本合资设厂生产汽车用沙发座和树脂零部件等。

(四)第四个发展时期(1988年后)

从1988年开始,由于台湾自身经济力有了较大增强,尤其是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势头较旺,连年顺差,外汇存底激增,对外资的需求不像以前那样殷切,因而吸引外资的项目和金额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增长,各年的增长数有较大起落。不过,对于日资来说,由于日元持续升值,日商又重新把投资目标转向台湾,对台投资逐步回升,1994 年投资案115件,投资额3.9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0%,并连续三年蝉联台湾外资首位。1995年又增长46%,达5.69亿美元,1997年更创8.5亿美元的历史高峰。但1998年初又出现衰退趋势,头5个月投资额仅1.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幅近三成。但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日商对台投资数量还是有所增长,而且技术层次也不断提高,台日企业界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转移、委托生产案也逐年增多。重大投资案如五十铃汽车公司1995年到台设厂,生产2000CC厢型商用车,并与台三富汽车集团合组“台湾五十铃汽车公司”。同年,台塑集团旗下企业与日本冲电气(OKI)公司合作设厂生产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 与日本小松公司合作设立记忆体上游原料硅晶圆,并计划与日本德山苏打公司等合资生产单晶硅等高科技产品。被台“经济部”列为外商来台重大投资案,排名全球十大石化公司之一的日本三菱化学公司也于1995年底在台投资设立“太平洋化学公司”,生产半导体制程设备用无尘清洗设备及高纯度化学品等,计划总投资额高达新台币30亿元。

据台“经济部”最近公布的统计资料,1952—1997年的45年间,台当局核准侨外直接投资共8880件,总金额为290亿美元,其中日资74 亿美元,占25.5%,列第一位,超过第二位的美资仅0.4个百分点。

二、日资对台湾直接投资的主要形态与特征

侨外资本在台湾的直接投资,除了独资经营外,多采取与台湾本地资本合资的形式。一份根据台“经济部”投审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日资中拥有100%股权者,从1975年的20%上升至1985年的23%, 而同期的美资却从49%上升至51%,欧资从38%上升至45%。这说明美欧资本对台直接投资偏好于拥有100%的股权,日资则以合资形态居多, 且偏向于对等出资(以占有40~59%股份的比例较多)。

日资与欧美资本的另一个重大差别,是每件投资的规模较小。据统计,1952年至1994年6月,日资在台投资累积2205件、总金额50.5 亿美元,件数与金额均列各国外资第一位,但每件平均仅为229.1万美元, 比同期美资(平均每件428.9万美元)和欧资(平均每件454.6万美元)小,仅为其一半左右,可见日本企业到台投资者以中小企业较多。这也是前述日资偏向合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美、日、欧投资企业在台子公司所有权比较

年度国别 子公司设立时所有权比例(%)

完全所有

过半数所有 少半数所有 合计

1978美国

602119 100

日本

233740 100

1987美国

382240 100

日本

234334 100

欧洲

424512 100

资料来源:林彩梅《多国籍企业论》,(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

日本企业到台投资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是确保及扩大台湾市场,二是利用台湾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把台湾作为对第三地出口的基地。例如前述机电公司和汽车制造业就是典型的为拓展台湾市场而投资的业种,而纺织业及食品加工业大都为了利用台湾廉价劳动力而对台投资,纺织业又带有规避欧美进口限制及享受配额而在台设厂以输往第三地市场的目的。例如,60年代初,美国对冲击本国市场的日本纺织品开始实行限制,60年代下半期,日本电子产品输美也相继受到美国的限额限制。日本纺织和电子电器公司为了突破这种限制,纷纷将耗费劳力的生产工序转到台湾,加工后返销本国或转销美国,台湾逐渐成为日本输美产品加工、装配和转运的中间站。

如果以行业别累积投资金额来分析日资对台投资形态则上述1994年6月前排第一位的是电子电器制造业,投资金额为12.9亿美元, 占日资总投资额的25.53%;第二位是机械制造业,投资金额为6.9亿美元,占13.67%;其次为服务业、国际贸易、化学品制造业、 基本金属及金属产品制造业等。

如前所述,日资投资台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有竞争力的海外基地,因而较集中投资于装配业和加工、维护业,这类行业的劳动密集度较高。事实上日资企业除化学品制造业外,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

三、日资对台湾金融业的投资及台日技术合作

1.日资对台金融业的投资

外资对金融业的投资属直接投资范畴,因此前述有关日资对台直接投资的统计数字已包含了对金融业的投资数在内。这里仅补述有关投资过程。

表2 日资对台直接投资行业分布(1952—1988年)

单位:100万美元

行 业件数 金额

农林业2

0.289

渔牧业2

1.324

矿业及土石采掘业 3

1.109

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40 32.657

纺织业31 50.270

服饰品制造业 40

8.746

木竹藤柳制品业21

8.521

纸及纸制品业 15

7.067

皮革毛皮制品业11

1.316

橡胶塑胶制品业91 144.780

化学制品制造业

138 174.782

非金属及矿产制品业58 78.714

基本金属及其制品业

220 220.472

机械仪器制造业

145 477.759

电子电器制造业

308 671.785

建筑业9

7.907

贸易业94 53.216

金融保险业 1

2.880

运输业 3

1.460

服务业94 213.056

其他 81 57.020

合计14072215.130

资料来源:同表1。

台湾金融保险业引进外资是从60年代初引进侨资创办侨资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的。不过这些金融保险机构中,多数也含有台湾本地或外国资本,如台湾第一信托投资公司和中联信托投资公司就是这种混合资本形态。而由外国资本开设的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则是1959年9 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在台北设立的分行。以后又相继有东海银行、东京银行、三和银行等日本银行到台湾设立分行。至1997年8月日本前五大银行中, 已有东京三菱、富士、第一劝业、三和等四家在台设立分行,另一家大行住友以及樱花、兴业、长期信用等已申请成立办事处或将升格为分行。以下是最早在台开业的三家日本银行的经营状况。

表3 日资银行在台经营状况(1995年12月)

单位:100万新台币

行 名 净值资产存款放款营业税前

总额余额余额利益盈余

第一劝业银行

5779

31734

14323

26744736 736

东海银行 2046

11604 8643512 47 46

东京银行 740

1213740956943160 160

资料来源:温秀英《生态环境转变下的银行业》,见《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6年第6期。

至于外资保险机构,除了台湾当局在1975年前批准设立的4 家侨资保险公司外,基本上是美国资本一统天下。直至1993年台湾当局才决定全面开放保险业市场,允许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保险公司到台设立分公司。

2.台日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是指外国人提供专门技术或专利权,与台湾当局、民众或法人约定不作为股本而取得一定报酬的合作。日本企业与台湾的技术合作方式多选择提供蓝图、基本数据、实验方法、制造过程、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件等。

台湾与外国企业的技术合作,最早开始于1952年与日本的第一宗合作,而且,在70年代末以前,技术合作几乎受日本的垄断。统计资料显示,在1952—1979年间经台当局核准的1318件技术合作案中,来自日本的技术合作项目达926件,占70%以上。80年代后, 为了减少对日本技术的依赖,台有关部门开始注意分散引进技术的源头,从美欧各国引进的技术合作项目有所增加。以1980—1987年为例,7 年间开展的技术合作达1404件,其中日本占807件,美国占332 件,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265件。

截至1994年6月,外国人在台湾的技术合作案共4031件, 其中日本2379件,占59.46%,居第一位。 这些与日本的技术合作就行业别来看,第一位为电子及电器制造业,共680件,占28.37%;其次分别为化学品制造业(404件,占16.85%)、机械制造业(359件,占14.98%)。制造业合占日本与台湾技术合作总数的90%以上,可见日本在台湾的技术合作项目大部分是以生产技术为主。

四、日资对台湾投资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前述资料显示,在台湾利用的外资中,日、美两国资本合占50.6%,以企业数计算,则几占八成;来自日、美两国的技术合作项目更高达83.42%。如此集中于两个国家,不仅容易受两国企业的控制, 而且在两国的政策与经济发生变动时,也容易使台湾受到波及。例如在市场方面,外国公司控制台湾合资企业产品外销额一般都在85%以上。日本在台举办的家电合资企业的产品几乎全由日本公司控制外销。在技术方面受日本的控制更为明显,由于台湾引进技术有2/3来自日本,一些日本公司往往不肯向台湾本地企业转让关键技术,使台湾本地企业长期依赖日本公司供应零部件和半成品。台湾厂商由于不能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不得不每年向日本支付大量的专利权利金,给台湾厂商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长期受日本市场与技术的控制导致台日贸易逆差迅速增长。统计资料显示, 台日贸易逆差在1984 年还仅28 亿美元, 1991年增至96.9亿美元,1992年增至128亿美元,1995年又增至171亿美元。造成台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岛内技术水准的落差,一些关键性零部件、中间财无法自给自足,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加大了对日本的依存度。例如,台湾出口到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关键性零部件是从日本进口的,因此虽然这种产品的出口增加了,但背后却伴随着从日本更大的进口。

为了解决上述对日技术依赖问题,除了提高岛内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尽速引进关键零部件和中间财的生产技术,提高自日本引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层次,并逐步转为在岛内生产,替代自日本进口。

随着台湾岛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外资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日本企业也不例外。台湾过去的廉价劳动力已不复存在,因而到台湾投资的日本企业的策略,逐渐改为以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委托台湾代为生产或改向台湾采购,而把较不具竞争性的产品共同改向中国大陆或东南亚地区生产或向其采购,台日这种合作模式今后还会继续发展。

提高岛内技术水平,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台湾来说,今后引进外资必然注意技术重于资本,引导外资投资于技术密集工业,加强与外商的技术合作,而欧美和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越来越成为台湾招商的目标,尤其近年对日招商工作更为热络,例如1995年初在台举行“日商来台技术转移商谈会”,日本九家大型厂商决定对台转移63项关键技术,这是台日经贸关系中最大规模的技术合作计划。1996年5月, 台“经济部”派出“科技工业促进投资团”赴日,招商重点为半导体、精密机械工业和资讯电子工业,据称此行促使20家左右的日商到台投资。1998年1月, 台当局提出因应亚洲金融风暴的三大措施之一是“扩大招商”,包括推动“日本窗口”计划,加强联系具有潜力到台投资的日商,并鼓励其到台生产、扩大出口及转移设计技术或合作生产等。由此可见,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今后日商对台投资与技术合作的重点。

从另外一面看,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是台湾当局目前和今后扩大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过去台湾当局在政策规划和资源分配方面明显有重工轻商的倾向,致使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成长。虽然近几年服务业若干部门开始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有待提高效率与国际竞争力。为因应“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和加入WTO 的需要,台湾当局今后必将加速开放服务业市场,尤其是推动外商设立金融、电信、媒体及海运中心。因此,扩大对台服务业的投资,也是今后日商进军台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日商对台投资除高科技产业外,已明显呈向批发零售及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1993年日商对台投资低潮中,投资批发零售及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1993年日商对台投资低潮中,投资批发零售与服务业仍多达32件,为其投资各业件数之冠(占36%);1994年1至11月日商投资该行业的也高达37件, 仍为其投资各业之冠(占32%)。

从日商投资台批发零售与服务业的增长中,也可看到日商对台投资的另一趋势,这就是把台湾作为扩大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投资的最佳跳板,即在台湾与当地企业合资,再一起进军中国大陆或其他亚洲国家,例如经营室内游艺场的日商南睦可和寿屋商社近年对台投资,就都抱持上述策略。

标签:;  ;  ;  ;  ;  ;  ;  ;  ;  ;  ;  ;  ;  

日本资本对台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趋势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