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发展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论文_欧春燕

同济大学 上海市 200082

1.引言

江南古村落,因其寄情于山水、亲近于自然,将田园山水环境和耕读文化情景有机结合,在中国古村落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人居环境的地方典范。村落的入口空间又因其集山水环境之精华,聚历史文化之积淀,在公共空间众多类型中功能与内涵最为丰富,同时作为村落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纽带,其发展和兴衰牵动着整个村落的格局演变。

自上个世纪新农村建设以来,因古村落一度面临快速消失的局面,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先后有4100多个古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再次成为相关研究部门的热点议题。

本文通过对江南古村落——宏村入口空间发展的历史研究和实态调研,剖析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物质形态演变发展的特征,进而总结以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为代表的具有可实施性的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策略,旨在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2.宏村村落入口空间历史演进研究

宏村,现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地处黄山余脉雷岗山南麓。宏村最初为弘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村落背枕雷岗,面朝南湖西溪,山明水秀田园广阔,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村落整体空间格局呈由北向南的发展顺序,分别经历了以后街为核心的定居阶段、以月沼和宏村街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和以南湖——湖滨路为核心的鼎盛阶段以及以湖滨南路为核心的旅游再发展阶段共四个阶段的发展。

2.1定居时期:依附自然

第一次发展是在宏村世祖定居雷岗山下,依托靠山雷岗山庇护形成的单一主街空间结构。根据宏村家谱记载:南宋年间(公元1131年),宏村因战乱迁居雷岗山,在山坡上造楼房若干,定名弘村(乾隆二年避讳更名宏村)。

当时宏村入口设在了现在的后街两端,地理位置基本对应的也就是现在的后街西和后街东两个入口。沿后街西入口可通往雷岗山另一个村落——万村,后街东入口则与宏村的耕种腹地相连,从自然地形和现状空间大致可以看出,这两个入口作为街巷线性的端点,直接与田园与河道等自然链接,是以交通为唯一功能的点状入口空间。

从物质空间来讲,宏村人在定居时期尚处在建造住所居住建筑空间的时期,还不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村落在选址上更多的是也是依托山体的庇护。这个时期,只有自然环境,没有村落园林或景观一说。出入口的形式只是一个自然环境起点,还未形成具有过渡功能的节点。当时的生活方式也较为简单,对入口空间也没有形成各种活动功能要求。村落还处于从属自然,依靠自然的阶段。

2.2发展时期:利用自然

第二次发展是在开挖月沼时期聚落往南形成以宏村街为主街的村落建设,顺应西溪自然改道的突发事件建设以月沼为核心的中心型村落空间。据《开辟宏村基址记》记载:”逮德祐丙子五月望日,雷电风雨,暴兴迷离,若飞沙走石,腾蛟翔龙状,汪汗一片,平沙无垠,明日顿改故道河渠填塞,溪自西而汇合,水缳南而瀦卫。”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一场雷电暴雨使得西溪自然改道,意外改变了宏村的格局,雷岗山下一片平坦,形成了“北枕雷岗,三面换水,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格局。

宏村人伺机开始挖掘月沼,将村落范围向南推进至以月沼为核心的宏村街片区。新主街——宏村街的设立也为宏村增加了规模最大的入口空间——宏村街入口广场,该路口依靠宏村桥跨越西溪与宏村镇之间相连,三角形广场为村落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场地,宏村人还在广场上种植红杨和银杏两棵红白风水树,成为宏村的精神图腾。

图 1宏村定居时期、发展时期入口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当宏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村落入口成为了自然与人工的间接融合之地,村落入口空间形成“广场+园林”的组成形式。入口空间成为园林(即人工的仿自然环境)与自然直接的过渡空间节点。节点场地的设置使得入口空间成为吸引人驻足停留沟通交流的场所,人们在场地上举行各种农耕文化的祭祀活动。村落的人们开始利用自然,但对自然更怀着敬畏的心态。

2.3鼎盛时期:改造自然

第三次发展是在徽商盛兴经济繁荣使得宏村人完成了先祖对宏村的理想规划。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丁年,宏村八十一始祖带领村名齐心协力历经三年建成南湖,奠定了宏村延续至今的村落结构。

村落范围朝南拓展到南湖北侧,沿南湖两岸建成的两条主要道路——湖滨北路和湖滨南路,顺势形成了湖滨北路西入口。它是宏村最南街巷的出口,也是宏村村落建筑与南湖园林区的交界点,南湖的建设使得该入口成为了村落极具园林审美情趣的主要入口空间。随后太平天国战乱,对于宏村的破坏主要是对建筑本身的破坏,建筑发展停滞甚至衰弱,而入口空间则基本维持原貌到21世纪。

在这一历史时期,园林的兴盛来自建造技术的发展。不仅江南的私家园林,村落也开始大力营建村落的公共园林。虽然古村落的选址对山水环境要求很高,但是自然环境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人们还需通过后期人工的补足来不断完善村落自身的风水布局。将那古村落的人们开挖湖面兴建园林,营造了居住与生产区域之间的休闲园林区域,一来完善风水丰富村落的环境层次,二来给村落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休闲方式。

2.4再发展时期——驾驭自然

第四次发展是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宏村建筑和景观空间都得到不断修复和维护,为满足旅游功能需求建设了旅游集散中心广场。

2000年11月,宏村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申请成功,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被建成成为一个半封闭式的售票景区。游客的涌入使得宏村入口空无法满足交通需求。旅游管理方在宏村南湖南侧空地新建了景区入口游客服务区,功能包括大巴、私家车停车场和游客售票中心,还在湖滨南路入口设置了双向的游客闸机口,游客由此进出宏村景区。游客中心入口的设置不仅仅增加了宏村的入口空间数量,也改变了进入宏村的景观序列。从湖滨南路以最快捷的方式进入到南湖园林核心景区,大大缩短了人们进入宏村的路径。

宏村当下的入口空间是完全为旅游配套开发的空间。它通过场地的围合将山水阻挡在场所之外,入口的增加也改变了入口园林的空间序列。人们可以长驱直入至南湖,快速欣赏到开辟村口园林景区。空间文化上来讲,是驾驭自然,与自然站在对立关系上。

图 2宏村鼎盛时期和再发展时期入口空间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同时,根据宏村入口空间物质实态调研,总结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形态发展如下:

(1)垂直自然山水走向的由山脚向水边扩张的空间发展特征

(2)由田园自然景观特征向人工园林景观特征发展的环境特征

(3)由农业向旅游业转型背景下的入口空间功能转型

3.宏村村落入口空间旅游管理比较研究

3.1入口空间旅游管理现状调研

图 3 宏村2013、2017年管理范围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宏村在2000年开发旅游开始一直采用的是门票收费管理。景区游客中心入口就一直设置在南湖南侧区域,该区由旅游管理中心、售票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检票口等功能建筑以及大巴和自驾车停车场等功能场地组成,功能完善,每年接待大量游客。而宏村其余的入口在旅游管理上只设置验票管理功能。

作者在2013年和2017年分别对宏村展开了两次管理调研,发现时隔四年宏村的旅游管理除了游客中心入口保持原状以外,其余入口的管理点设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013年,宏村的外部公路与宏村的管理点之间还有一段农田的距离,入口空间从空间上来讲还是相对开放,景观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采用在各入口巡逻验票的管控方式。而在2017年再次调研宏村的时候,发现宏村的旅游售票管辖区范围较之前有所扩大,其中东侧的管理口部由街巷入口向外延伸至街巷与公路交汇点,并在公路两侧设置了围栏,仅在入口的地方断开成为开口。西侧管理入口则有西溪的东侧延伸至西溪的西侧。在管理方式上设置了专门的值班岗亭,一天更换三班管理人员对宏村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入口管理。可见,宏村东侧和公路之间的农田和西侧的西溪上的步行桥都被纳入了旅游售票管辖区,村落的管理边界由居住边界向生活边界扩展,核心管理区范围上更加广泛,而管理方式上更加严格和封闭。

3.2宏村入口空间旅游管理发展分析

根据对负责宏村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的访问调查,宏村之所以在旅游管理边界和管理方式上做出如上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居住建筑为边界的核心管理范围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游客访问量。通过扩大景区管理边界将入口管理从居住边界扩大到生产边界,增加了景区核心管理范围,将临近农田也转变成观光区,分流一部分游客,有效降低了宏村核心建筑片区街巷的游客承载压力。

第二,以民居建筑为参观主体的核心管理区旅游空间类型单一,难以改变徽州村落以半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现状。通过将核心区周边的山水河流田园风光纳入景区以增加旅游吸引力,并保持宏村旅游管理范围内整体景观能包含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试图将宏村的旅游方式从半日游的观光型旅游模式转变为两日游的休闲度假模式。

第三,进一步增加管理人员的岗位配备以应对游客量激增。宏村随着村落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同时江南古村落的街巷又总是四通八达,景区验票管理难度大但门票收益高,驱使旅游管理公司对宏村从日间封闭管理变为24小时封闭管理。但从使用者心理来讲,多点全封闭管理对于一个自然村落来讲,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较强的距离感,使得宏村不再如曾经那般亲切与自然。

3.3宏村入口空间旅游管理优化建议

宏村旅游开发管理入口的点位设置,总体来讲与居住范围距离较近,

图 4宏村入口空间的外部景点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处于第一圈层(居住边界)和第二圈层(生活边界)之间。村落旅游导向内容也只包含内部景点,来宏村旅游的游客对于景区管理范围外的山水人文景点了解的机会极少。就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来看,该景点虽然位于与宏村游客中心入口仅一路之隔的南侧区域,没有被划入旅游管理范围。宏村的水口实际上也拥有风景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但湖边的环境却因人烟稀少缺乏管理,处于荒废脏乱的状态。从空间范畴上来将,宏村水口也是村落入口空间的位于第三圈层(生产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有机会在水口湖面上设置水上入口——游船码头,增加宏村旅游的交通类型,在减轻高峰期公路高峰压力的,同时赋予村落入口空间更广泛和丰富的空间类型。

4.结语

以宏村为代表的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以江南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徽州璀璨的历史文化为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人居环境入口类型,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地。冯骥才先生曾说:“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而我们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古村落。”我们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扎在农村,如果村落文化瓦解、消失的话,我们的根性就会消失了。可见,对于古村落空间的研究,起始于保护研究,兴盛于发展研究,而未来的研究方向更是将核心建立适应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功能转型。

论文作者:欧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2

标签:;  ;  ;  ;  ;  ;  ;  ;  

江南古村落入口空间发展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论文_欧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