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土地理论初探*_地理论文

全球战略土地理论初探*_地理论文

全球战略地理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战略地理学家都爱讲这样一个警句:“由于对全球战略地理的无知,给国家利益造成的代价是难以估算的”。日本的一些战略地理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快速发展归功于研究全球战略地理的结果。可见全球战略地理论对国家战略目标、战略决策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在我国地理学界。关于全球战略论的系统研究,不要说著作,就是文章也极其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地理学界的一大缺撼。在这世纪之交的非常时刻,世界的未来如何?世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政治地理格局?已成为当代世界最重大的战略地理课题。

1 全球战略地理论探析

笔者认为,全球战略地理论是研究全球地理环境要素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军事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并预测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理论。目前,它主要包括4种基本理论, 即:①海上势力论或海权论;②大陆心脏论或大陆腹地论;③空中势力论或空权论;④高边疆战略论或“星球大战”计划

1.1 海上势力论

1.1.1 海上势力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海军战略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马汉,分析了英国自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以后,成为海上强国。自16世纪——18世纪末,英国借助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了世界海上主要航道,在世界各大洲均占有大量的殖民地,形成了大英帝国。英国之所以能够统治世界,关键它拥有强大的海上势力,这一点正是马汉提出海上势力论的历史背景。[1]

1.1.2 海上势力论的核心思想。1890年, 马汉在其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全球战略地理思想——海上势力论。其核心思想是,使国家强大的先决条件就是控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航道和海峡,谁控制了世界上重要的航道和海峡,谁就能控制世界海洋,主宰全世界。

马汉具体分析了英国成为海权国称霸世界的原因,从而得出影响一个国家海权发展的六大因素:①地理位置(区位);②国家的自然构造(海岸性质);③领土范围(海岸线的长度);④人口规模,民族素质;⑤国家对海上贸易态度;⑥政府政策。[2] 他认为美国不仅有英国所具备的这六大因素条件,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优于英国,因此,他提出美国应继英国之后领导海洋霸权,进而控制全世界。

1.1.3 海上势力论产生的影响。马汉提出的海上势力论, 正适应于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因此,对美国有巨大的影响,罗斯福总统把其作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理论根据,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进行势力扩张,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此外,对原苏联、原德国及英国和日本,都有重大的影响,如前苏联海军元帅谢尔盖·格·戈尔什科夫,继承了马汉的思想,著有《国家的海上力量》,喜吹海军强国论,被西方称为现代的马汉。[3]

1.2 大陆心脏论

1.2.1 大陆心脏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战略地理学家麦金德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至20世纪初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史,发现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陆权国和海权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在哥伦布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是海权国占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看,由于陆权国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加之科技进步日益改善着交通条件,陆权国最终将会战胜海权国。即成为大陆心脏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2.2 大陆心脏论的核心思想。 麦金德在他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中阐述了他的“大陆心脏论”,其核心思想是,世界的陆上力量主要集中于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海上势力主要集中于从欧洲环绕非洲到印度洋的海域组成的“世界海峡”。陆上世界有两个“心脏地带”,一是亚洲的多山地区,另一个是东欧。由此,麦金德把他的全球战略地理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1924年,麦金德又提出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大陆心脏论的反向假说,他认为心脏地带的潜能将来会遭到“出于各种目的组成的统一国家联合体”的西欧和北美所抗衡。[4]上述即为大陆心脏论的核心思想。

1.2.3 大陆心脏论产生的影响。 西方一些学者把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相提并论,认为都是深刻影响和改变了近、现代世界形势的重要思想理论。[5]可见大陆心脏论对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麦金德的全球战略思想“大陆心脏论”,几乎影响着整个20世纪。他所说的心脏地带,几度成为全球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利用这一理论率先向世界发起了挑战。[6] 希特勒采取“闪电战术”,席卷西欧,迅猛异常,但在占领法国后,突然放弃英国不攻,回兵东进苏联,其战略意图显然是为了控制这个世界心脏地带。再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不把最精锐的部队(关东军)部署于激烈鏖战的其他战场,而长期部署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其战略意图绝非仅仅为了防御,而是伺机西向联手德国,进占这个世界心脏地带。

本世纪以来,我们综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还会发现存在三条“破碎带”或“冲突带”。一条是沿前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中欧和巴尔干相接的破碎带。另一条是东起阿富汗、巴基斯坦经过近东和阿拉伯半岛西至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再一条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斯里兰卡及巴基斯坦等国的新一轮残酷斯杀争斗造成的“热点群”。[7] 这三条破碎带恰好是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的边缘带,因此,大陆心脏论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此外,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对美国战略地理学家斯皮克曼的全球战略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尽管斯皮克曼认为大陆心脏论不完善,但他的边缘地带理论恰是在大陆心脏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欧亚真正的潜在力量在麦金德的“世界岛”的边缘地带,在历史上总是边缘地带势力之中或者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带势力之间形成同盟。因此,斯皮克曼提出了自己的全球战略地理思想——边缘地带论,即:谁统治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主宰了世界的命运。[8]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曾被西方势力作为反对共产主义阵线的理论 基础之一。

1.3 空中势力论

1.3.1 空中势力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在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就敏税地预见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9] 杜黑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中空战的分析发现,战争初期,空军主要以单机、小编队实施零散的轰炸、射击活动。战争中期,发展到了以20—30架飞机实施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战争后期,发展到百余架飞机实施空中突击。通过空中力量,可夺取制空权,可破坏交通线,还可破坏敌方作战潜力(军事工业、政治经济中心等)。因此,杜黑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率先提出了战略地理思想——空中势力论。

1.3.2 空中势力论的核心思想。杜黑的空中势力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制空权》(1921)一书中。他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能限于地面,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制陆、制海、还可制空,因此,空军必然优于陆军和海军。[10]空军夺得制空权后,随之对敌方进行全方位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11]

1.3.3 空中势力论产生的影响。杜黑的空中势力论, 不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空军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战略轰炸机的发展曾有过重大影响。不仅如此,在空中势力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德塞瓦斯基(Alexander.P.Deseversky,1894—1974)的“ 北极中心论”及美籍华人学者伍承祖的“内外环区论”。[12]北极中心论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末,它以当时轰炸机的活动半径5000英里的半径,分别以美国和前苏联的圆心划两个圆,美、苏要袭击对方都必须经过两个圆的重叠区——北极地区,因此,该理论认为北极区是一个决定性的地区,谁控制了北极,谁就控制了地球。内外环区论形成于本世纪80年代后期,它以空中势力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内环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苏联、欧洲诸国、日本和中国等,是世界的中枢。外环区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西南区(中东)、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等国家和太平洋一些岛屿地区。内环区的权力结构是以美、苏为代表的世界“两极”,战后几十年内环区“两极”的对立,导致了外环区的竞争,内环区要向外环区扩张,谁控制了外环区,谁就取得了世界霸权的地位。北极中心论和内外环区论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4 高边疆战略论

1.4.1 高边疆战略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8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从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外层空间。美国防情报局前局长D·格雷厄姆(Daniell·Grahame )将军根据这种战略态势认为,美国只有利用最新技术首先在军事上占领太空,夺取控制太空权,才能够改变核时代出现的“恐怖均衡”局面,改变美、苏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重新夺取对苏联有利的战略地位,才能够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于是1982年他在《军事战略》上发表了副标题为“美战略防御计划的理论先导”的《“高边疆”研究报告》。D ·格雷厄姆将军的高边疆战略论,被当时的R·里根政府所接受,1983年3月23日,R·里根总统在向全国电视观众发表演说时, 把高边疆战略论正式公布于世,于1984年全面实施高边疆战略。[13]

1.4.2 高边疆战略论的核心思想。所谓“高边疆”即指宇宙空间 。所谓“高边疆战略论”就是关于美国未来在军事、经济和科学诸方面综合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体空间战略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①建立空间武器系统,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战略防御计划),建立多层次、大纵深防御体系,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之外的第四战略领域,以取得对苏联的军事战略优势。②把“确保和存”战略作为美国新的军事理论和外交战略,以推动“星球大战”计划,确立军事、经济优势。③作出太空工业化设想,近期建立宇宙空间站,中期开发月球,远期开发其他行星。[14]该理论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控制太空,从而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1.4.3 高边疆战略论产生的影响。美国把高边疆战略论付诸实施 ,耗资约1万亿美元,研究内容涉及所有高科技领域, 这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军事工业以及与此有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巨大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高边疆战略的实施,当时,苏联的反应十分强烈,积极采取对策,于1986年制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5]苏联一方面发展经济,一方面积极发展一种能突破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进攻性的战略武器系统,并积极研制和发展自己的战略防御系统。当时,美、苏在太空领域的如此争夺,标志着美苏双方已把外层空间作为陆、海、空战场之外的第四维战场。在美苏争霸的影响下,日本加速实施1980年提出的“科技立国”战略,法国和西欧各国于1985年提出“尤里卡”计划,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2 结语

上述几种全球战略地理论,尤其是前三种理论,尽管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把其看成是反动的地缘政治学理论,体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但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待这些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条件下,环境要素对事物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上述这些全球战略地理论,在特定的时期内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到现代,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仍然是军事冲突不断,政治动荡不安。可以断言,只要人类实现不了大同,战争就永远不会消失。

根据海湾战争的事实可以预测,随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的战场将是陆、海、空、天、电磁战五维空间战场,各种高技术武器,如定向能武器和电磁发射的动能武器、智能武器、生物武器、隐形武器等新机理高技术武器,将相继投入使用,从而使21世纪初的战场真正成为军事战略家们常说的全方位的高技术战场。[16]据此可以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谁居于高科技的优势,谁就能取得陆、海、空、天、电磁战五维空间战场的主动权;谁取得了五维空间战场的主动权,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笔者的全球战略地理观,或称之为“科技势力论”。

*本文承蒙中科院院士吴传先生审阅,并对个别措词进行了修改,在此,谨表谢意!

标签:;  ;  ;  

全球战略土地理论初探*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