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经典文学文本教学的改进策略探析论文_王松之

中职语文经典文学文本教学的改进策略探析论文_王松之

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

经典文学文本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读写借鉴的示范性。然而,作为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似乎早已固化,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别人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或者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的现象。再加上受到诸如"教材全解"之类的教辅材料冲击,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受到影响,对经典文本的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中职生的具体学情,怎样改进经典文学文本的教学呢?

一、合理确定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

当前,让广大语文老师倍感无奈和无力的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很多问题,有时过于僵化,有时又比较随意。具体来说,对于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至少有四个依据。

(一).文本的教学价值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依据

李海林教授说,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因此,"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最大价值,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要知道,语文学科里选的课文绝大多数都不是为了教材而写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文本,在社会上流行。"它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教学时应首先抓住它的这个突出的优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皂荚树、叫天子、斑蝥、美女蛇、何首乌,还是三味书屋里那"方正、质朴"寿镜吾老先生、奇妙的"怪哉"虫以及课堂上描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皇帝的新装》虽然讲的天真无邪的小男孩最终揭穿了骗子的骗局,但那些滑稽可笑的人物、荒诞离奇的情节都能给读者带来非常多的阅读快感和意义启发。文学作品这些丰富而又优秀的文化价值自然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是需要着重考虑的。

(二).编者意图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当经典文学文本的原生价值得以剥离,其教学价值得以彰显之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任何绕过编者意图,而企图把教材只是当做一个例子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甚至是不科学的,因为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一下当前的任一版本的国标教材,我们都会发现教材的编排安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实际上,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层次,只不过相对理科教材而言,语文学科的这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还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努力。

(三).学生需要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同的学情也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的东西非常多,但很多经验欠缺的老师在选择时却又不知道哪些内容该教,哪些内容不该教。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一定要人真思考"学生到底需要教什么",也就是说要考虑"他们应该学什么"和"他们能够学什么"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听、说、读、写、思"怎样和谐发展、同步共生需要认真思考。当然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还要考虑具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努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师本身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依据

新课改以后,大家慢慢认识到,教师自己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的确如此,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文能力和经验、情感价值观、个人气质、个人教学能力等,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教学时还应选择自己能讲的讲,能理解的讲,有深刻认识的讲,这样才不会使语文课堂空洞、乏味。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从个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调补,发挥个人长处,确定符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特长的课堂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师少讲、精讲,鼓励学生自我探究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一堂课如果不讲得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就不算成功。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一些教师把"精讲"误解为讲细、讲碎。这实际上是将一篇生动的文章肢解为一堆知识的大拼盘,整个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就在这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分析"中被耗费了。夸美纽斯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要教师"少教",就是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就多。学生读课文后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只有教师少讲,学生才有思考领悟的空间;只有教师精讲,学生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求知快感。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由"自读"向"议读"拓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那种"一言堂"的做法,而是要真正地把自己当做"平等中的首席",要把阅读归还给读者,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标准》同时指出:"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领悟作品的内涵。"比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狼》这一课时,就紧紧抓住一个"赛"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分别以"读文比赛""质疑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三个环节,鼓励同学们自主阅读,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大家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潜能,然后在加上一个"教师评说",进行小结和归纳。实际上,就给今天的语文老师指明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路径,就是要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方式",开展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根据"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实行"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作者""共同探讨"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适时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四)、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①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可将其与鲁迅的《社戏》以及《故乡》作对比阅读。②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再塑生命的人》,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相关章节以及海伦凯勒的其他作品。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上文阐述的理据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能给后来的阅读者提供模仿的蓝本。所以,教师在教学经典文学文本的时候,也要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和借鉴。有时改学生习作,会感到词汇贫乏,语言空洞。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比如教学蒲松龄的《狼》,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短句的精妙以及对狼神态的描绘,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值得学生反复涵咏、揣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王松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中职语文经典文学文本教学的改进策略探析论文_王松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