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建筑是将建筑物作为平台,其中包括了公共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管理、系统以及结构等不同的功能于一体,共同构建出舒适健康以及高效环保的建筑新环境。。对此,本文探讨了智能建筑在建筑设计的几个方面以及智能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有效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工作,人们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型产物,它符合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特性,同时也充分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新需求。智能建筑转变了传统建筑行业当中的建筑设计方式,将各种新型的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建筑功能与结构当中。智能建筑作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载体及沟通环节,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而言,通过其现代高端科学技术引进和智能设计,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方便、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1我国建筑智能化的现状分析
最开始智能建筑的应用,主要在商务楼以及酒店当中,之后在其他建筑当中也有所运用,例如:学校、政府、医院以及企业,现在已经在高档小区当中有所应用。对于智能建筑的应用,不但能够使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现代化以及智能化,还能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我国针对智能建筑的建设,楼宇工程在具体投资当中占据的比重为土木工程占据40%,机电安装工程占据25%,装修占据30%。
2各智能化子系统
确保智能建筑品质的核心基础之一即为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中,无论是设计方、施工方还是建设方都必须在做好技术人员的安排工作,将智能建筑的基本原则作为设计基础,合理协调好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关系,将整个设计过程的核心思想以及要素协调统一,使其充分满足经济性的特点,同时也要将先进高效的技术应用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充分保证构造系统与建筑本体统一,使设计以及施工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各个单位所需承担责任以及作为标杆的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保证施工方的新需求又能确保整个体系的完备灵活。在设计工作中,各类高新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例如电子通信技术、IP网络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等,这些高新的技术构成了我们设计蓝图中的智能化系统。因此,考虑到目前的技术局限性与其他条件限制,智能建筑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六点:①CA通信自动化系统,②OA办公自动化系统,③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④SA安全自动化系统,⑤F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⑥GCS综合布线系统。
3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
3.1自然采光设计
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推进中,衡量一个建筑体的整体质量如何,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关注建筑整体的采光条件。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当中,经常会存在一些建筑室内的采光区域较小,即使自然光线可以覆盖到一些区域,但是如果没有对自然光线的照射面积进行控制,那么自然光在照射过程当中,只会在建筑的局部区域照射程度异常强烈,给人们的居住舒适度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了建筑自然采光的设计特性,从中研发出了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对新型玻璃和光线控制器等设计方式的有效应用,保证了整个建筑的采光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此之外,建筑设计工作人员依照建筑的自然采光对自然加以充分的使用,通过光导纤维或者百叶等提高建筑室内居住的舒适程度,比如设计工作人员在对某办公大楼进行设计开发当中,需要将一个大型的活动中心来进行合理的布置,并且运用百叶来调节办公室当中的采光程度,通过智能百叶对光照情况的判断自主进行上下收放或者是转动百叶的形式,来改善整个建筑室内的采光条件。
3.2热舒适系统设计
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往往需要投入电子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例如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等其他办公设施,它们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耗能,也增加了其冷负荷。因此,在智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尤其着重处理建筑的节能问题。在智能建筑节能设计中,通过有机结合建筑基本架构、暖通空调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等,创造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
3.3层高设计
智能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层高设计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设置环节,对建筑层高的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的经济性影响因素,以及人们在后续使用的舒适程度等,如果建筑层高过大,那么直接会造成大量的施工材料流失,在保证实现建筑基础功能的情况下,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降低建筑设计的层高,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当中如果层高过低,那么也会对人们的居住感受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基于当前我国智能建筑的实际设计情况,建筑净高度的下限设置为2.6m,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当中也必须要充分满足该项要求。智能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智能建筑内部的管线系统排列上相对比较复杂,同时在整个管道线路当中包含了大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数据线,直接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楼层的高度设计。因此,智能建筑当中楼层的高度只能略高于普通建筑,基于建筑项目设计过程当中的经验,为了充分保证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在建筑的设计层高上需要达到2.7m以上。确定智能建筑的层高前提下,还需要重点考虑智能建筑当中强弱电的排布结构,充分明确各个管道线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建筑量体的高度情况,有效确定出建筑层高,保证整个建筑设计工作的科学性。
3.4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既可以传输数据又可以将各个终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堪称智能建筑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其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快捷、有序的布置错综复杂的管线系统,确保建筑用电、用水的安全。针对线路布置而言,主要涉及垂直线路和水平线路两个方向。在垂直方向上,一般管线布置在每一层的管道井及设备间之间,除此之外,因为需要大量综合性的管道以及其他设备的安装,务必保证智能建筑的设备间与普通建筑相比大得多,还要准备出适当的备用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备间的面积大概在8m2左右为宜。主机房连通的管线向每一层的设备间输送,是整栋建筑的核心。在主机房的设计时,要进行程控交换设备、主配线桥架和光纤配线架等设备的布置。所以,为了确保主机房正常运行,发挥指挥中心的功能,其设计面积也要比普通建筑大,经验表明主机房的面积一般介于100m2-120m2。在星形连接时,经常采用网络拓扑结构,有效提升网络的节点和扩展的移动效率。在具体的单个节点无法正常运行时,采用HV智能诊断技术,可以快速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提升了检修的效率,确保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通过本文对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分析和探索,从中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建筑设计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实现城市化建设发展和智能化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设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和学习,让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开发更加具有规范化和系统性,进而可以有效推动整个建筑的节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磊.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理念的融入与实现[J].节能,2019,38(01):12-13.
[2]林必毅,周清华,张世宇.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对比及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1):46-48+51.
[3]侯叶琼,李强.智能建筑控制技术与电气节能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1):52-53.
论文作者:杨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建筑论文; 智能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层高论文; 采光论文; 工作论文; 智能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