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式--终身职业教育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式--终身职业教育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式——终身化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现代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技的腾飞,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来审度教育结果,用产生的社会效应作为衡量标准。

教育,从人的发展阶段上看,有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它们偏重于传授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性知识,是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不断提高从业技术水平、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它应当是在每个人最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满足人们学习知识技能需求的一种教育机制,一种随时可以让人从工作场所返回学习状态、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机制。职业教育由于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得它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繁荣的“泵站”,它应当也可以始终贯穿人的一生,成为沟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连接性教育。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战略地位日益被人们所认同。

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以往的教育又都沿袭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采取单一的封闭式关门教育,没有办出自己固有的特色,因而无法充分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把准社会发展的脉搏,贴切社会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把职业教育渗透于终身教育,即继续教育工程之中,方能使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

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是终身化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处的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而高科技需要转化成生产力,才能换来国家的经济繁荣,高科技要求与之同步出现能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的各层次技术高手。由于知识的更新和老化,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些人才的培养,除超前教育外,更多地应当立足于继续教育。只有不断更新、丰富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及时的教育来提高技艺型、操作型人才的素质,充实这支不可多得的劳动大军队伍,经济腾飞才可望实现。

纵观世界各经济强国,其经济繁荣发达,无一不是通过不断开发有高度熟练技能和优良素质的劳动力来实现。

美国80%的企业有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公司企业用于培养和再教育雇员的总经费达400亿美元左右,参加企业内教育的人数达800万人,相当于全美四年制研究生院大学中注册的总人数,经费的数额接近于上述学校的全年经费;在日本,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并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对全员实施培训教育的企业占93.6%,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得利于企业的兴教办学;联邦德国认为,终身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保证;所以许多大公司、大企业,如赫斯特化学公司、戴姆靳——奔驰汽车中心、巴伐利亚汽车公司,都设有规模很大的职业培训中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的先进生产设备,但真正有起色的企业并不多,正是因为现代化的设备还需要现代化的人来操纵,而现代化的人不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抓紧培养、更新技术人才已刻不容缓。

下岗待业人员对就业本领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追求,是职业教育终身化得以运转的基础。

任何历史阶段的任何一种社会变革都会引起人们的不同适应与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落后技术产业的被淘汰、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批下岗待业现象并存。从下岗到转岗、上岗,再不是简单的劳动工种的转换,全面及时深入的职业培训教育将伴随始终。职业流动将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客观趋势,把它从无序的自然流动引导到终身受职业教育这条轨道上来,是职业教育终身化的一大功能。从下岗纺织女工到令人羡慕的空嫂培训班、方兴未艾的各种级别的计算机培训班、人头攒动的监理工程师培训班……,无疑都是破土而出的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萌芽,折射出我国孕育着较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全国目前有各类下岗职工几千万人,从下岗到转岗、重新上岗,关键是要拥有过硬的技术和技能。终身教育就是在人们对技能的追求中周而复始地运转,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美国每年大约有130万人从一种主要行业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移,每年大约有6000多个工种被淘汰,8000多个工种产生,导致一生人均更换工作次数为10次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人均更动工作率不到1。一方面存在大批下岗待业人员,另一方面却是高新技术工种无人顶岗上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外国是,中国也只能是利用终身职业教育的方法,提高劳动者的应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多专多能的需求。

高中、大学毕业后的实际能力教育,应步入议事日程。

遵循教育学的规律,人的一生,应当是先掌握知识,再开发智力,最后才是培养能力,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已不是单纯注重人才的学历和文凭,而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业绩。实践也已证明,人的能力与知识并不简单地成正比。我们的许多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实际工作,在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始阶段,往往觉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是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尚缺少从事某一实际工作的技能。普通高校学习知识面宽、教育周期长,又因其学科上固有的局限性,不可能紧密结合各种日新月异的生产实际技能,毕业生如果能够根据选定的工作,脱产、半脱产或利用业余时间去接受与本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教育,那情况就大不相同。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和继续,互为依托,达到优势互补,定能如虎添翼,再创辉煌。日本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学生水平之所以高于美国,就是因为他们在毕业之后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接受继续教育。不难理解,终身职业教育是日本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北美国家广为流行的"CBE"模式教育,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是瞄准各行各业实际需求的“实际能力教育”。高中、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实际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终身化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新战场。

社会内部的激烈竞争,为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终身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力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的转化,造成了多种经济结构的共存和竞争,也打破了不同所有制职工身份的界限,给企业挑选职工和职工选择企业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活力。分属不同经济体制的企业间的效益差距和个人对职业的理解、对价值的追求,导致企业和个人间实力的较量,企业对人员的筛选,劳动者对职业的谋求,“优胜劣汰”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供求双方为了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借助教育手段,逐步改变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方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职业教育具有如此日益突出的经济功能,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它的期待值愈高,参与意识就愈强,继续教育得以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即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贯穿于人的一生,作为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继续和补充,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的聘任和组成上以及考核制度上应当有别于传统的阶段性学校教育,以便利人们在任何需要的时刻,可以随时从工作场所返回学习状态,针对性地获得各自迫切需要的技能、技艺,重新塑造自己,重新投入工作。

终身职业教育的全员性,要求教育功能的多样性与之相适应。如上所述,从不同层次的在职科技人员、大学、高中毕业生,到各领域的转岗、下岗待业人员都不断面临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面对众多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就业需要的求学者,教学方法要能适应每个人终身发展的趋势,令授者恰到好处地教,让受者心满意足地学,方能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性的优势。

1.根据各就业环境设置模块式教学大纲。终身化职业教育是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一种教育机制,它应当可以敞开大门同时接纳差异很大的教育对象,进而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从不同高度的出口送出去,达到各自期望的就业水平。这就必须根据就业环境而不是单一的教育专家的观点来制定模块式教学大纲,使求学者有所选择地取舍模块,组合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寻求最佳受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与传统的阶段性学校教育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内容、在排定的时间表里一律以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个性化发展,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备课讲课,而是要能指导学生解决各种生产实际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技艺问题,变学生围绕教师转为教师围绕学生转。

2.职业教育学校应变单一的教学功能为组织管理教育功能,在师资队伍的组建方面下一番功夫。在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竞争能力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与日俱增的作用,体现了动态教育效应。它的不间断性是在求业者对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的追逐和需求中得以持久发展,失去了对整体国民技能、技艺的不间断更新教育的功能作用,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终身性,因而整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也应呈动态发展而超前于世人。这就存在一个对教师队伍的组建方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应当有别于传统的阶段性教育学校,一改教师队伍终身化的趋势,以“能者为师”而不是“以师为能”。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更多地在组织和管理上下功夫,加强与企业生产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它们的技术现状、需求和发展,打破行业界限,组织某一方面的技能高手,为某些或某一教学目标公开挂牌教学,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那些实际问题,教与学双方都呈主动状态,便于相互监督和促进。一个目标任务完成了,这一教师班子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自动解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吐故纳新,保证血管里流淌着新鲜血液而富有新意,从而更具吸引力、折服力。

3.面对众多在职人员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以短期培训为宜,辅之以学习—工作—学习的一条龙跟踪教育。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关系,大部分人不可能长期离开工作岗位脱产学习,为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采用跟踪教育的方式——承担职业教育的学校定期从求学者处取得反馈回信息,再次组织学习或送教上门。这样做,既解决了在职人员的工学矛盾,又可跟踪变化迅速的市场和生产节奏快的高新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应变能力。

4.对于急待提高整体职工素质或掌握某项操作技能的企业单位,还可以采用送教上门的教学方法:每周集中几个单元时间登门授课,充分利用企业单位的现场作为教学基地,以职业教师的辛劳,换来更多人对教育的投入,不失为广招生源的妙计。诸如计算机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等,均可用“走出去”的办法,寓终身教育于基层求业者之中,是大力宣传发展终身化职业教育的一条直接的途径。

5.变统一试卷测试为联系各自生产现状解决实际问题和书面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作为终身化职业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在职人员素质不一,他们在教育后的成效,并不是简单的一纸理论试题所能反映出来的,如果照搬普通教育的考试方法,势必穿了新鞋又误入老路,造成对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自我误导和新的培养人才的浪费。在培训结束时,聘请学员所在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参加对该学员的考核,既是给学员学习效果打分,更是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打分。令人满意的答卷恰是一则最有份量的宣传广告。坚持以实际能力为检验学习效果的第一标准,是终身化职业教育不走样的一个把关口。

当前世界教育的趋势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所必然。以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德国和视职业技术开发为增强国力之本的新加坡已是众所周知的先例;“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也已从法律形式上把职业教育定为终身教育;经济强国日本是变“学历”社会为“学习”社会的先登者,明确地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竞选中提出的职业教育纲领性培训计划之一是“终身工作培训”……

传统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不适应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终身化职业教育将成为整体教育的中心。滞后于时代的这一节拍将再次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

标签:;  ;  

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式--终身职业教育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