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改革与发展目标:国际一流企业_央企论文

中央企业改革与发展目标:国际一流企业_央企论文

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国际“一流”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目标论文,企业改革论文,中央论文,国际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企业就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所有并经营管理的企业,它是中国国有经济的核心与精华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重大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经济基础与决定性力量。因此,其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与选择,不仅关乎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更是关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对如何把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应避免三个“陷阱”

(一)企业“大而不倒论”

在中外企业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扬大抑小”的倾向,即认为“大企业不倒”(too big to fail),只要把企业规模做大,不仅可以具备经济学上讲的“规模效益”,而且“不易倒闭”,甚至“不能倒闭”,亦谓“大而不倒论”。其实,这是个理论认识误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和发展壮大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并不单纯取决于规模大小。一般来讲,中小企业势单力薄,资本也不雄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确实存在被资本力量雄厚的大企业所吞并即被“大鱼吃掉”的风险。但这并非是绝对的、必然的。1)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具有运营方便、经营灵活的特点,“船小掉头快”,可以快速追波逐浪、勇立潮头,且由于其“吃水浅”,“负载不重”,不易触礁翻船或搁浅。2)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易组建、管理层少、体制机制简单、不易产生体制缝隙及管理漏洞,人际关系单纯明晰,可以减少内部摩擦与力量损耗,提高运营效率。3)中小企业并不等于技术设备必然陈旧落后。中小企业对改革传统技术管理体制的要求更紧迫,对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的行动更积极;并且,较之大企业,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所需资本要少,所用时间更短一些,因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要相对更快一些。因此,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尤其在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先进性。4)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世界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屑说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即便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都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当代资本主义虽然诞生了众多垄断巨头,但由于各国普遍施行了反垄断法,限制大垄断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这也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并且,正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限制了垄断并强化自由竞争,才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旺盛的活力。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非必然失败或被大企业所吞并。尤其是,大企业也有自身所固有的劣势及局限性。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和弊端”。1)难以经营管理科学合理化。大企业集团内部都设有二、三级分公司,每级分公司又内设不同经营管理部门,大董事会内套小董事会,大经理层下有次级经理层。由于经营管理层次多,每个层次都是相对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每级董事会与经理层又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难免产生利益碰撞与摩擦,甚至发生利益争夺与冲突。并且不同层次之间乃至同一层次不同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体制与管理漏洞,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推诿与扯皮现象,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2)难以避免下层单位欺上瞒下进行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尽管大跨国企业制订了种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有各种纪律约束,但也难保下属企业(尤其是远离总部的海外企业)不出现违法经营及非法牟利问题。沃尔玛和家乐福是世人皆知的国际一流大零售企业,它们在中国的众多分店在2011年通货膨胀中都乘机违规涨价,涉嫌价格欺诈。①地处湖南益阳市的某中央国有企业下属单位,为了达到少缴社保基金之目的,公司领导集体决定伪造益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章,为单位职工编造假档案,并办理“提前退休”。②此事一被曝光,大使该中央企业蒙羞。3)“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这几乎是所有大企业通病,也是难以治愈的顽疾。家大业大管理费用大,这里面包含着诸多的浪费。所谓公车私用、公款私存、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在许多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办公楼的长明灯、长流水以及笔墨纸张的浪费更是比较常见。

从上可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各有其优势与弊端,企业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越小越好。企业规模客观上有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达到这个界限便产生良好的规模效益;达不到这个界限,就没有规模效益。因此,企业规模一定要适度。企业无论大小只要规模过度或不适度,都不可能实现其最佳经济效益。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一定要把企业做大,但要大得适度,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过大,防止掉入“大而不倒”陷阱。

所谓企业“大而不倒论”,不仅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而且实践证明也难以立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小而强”的新兴优质企业战胜“大而杂”的传统弱质企业,出现令人震惊的“小鱼吃大鱼”现象。1985年销售额仅为3亿美元的泮特雷普来得公司收购了年销售额达24亿美元的雷夫隆公司就是典型一例。[1]241 2008年1月,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花旗银行和第二大商业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均因次贷而出现巨额亏损;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宣告破产,由美国政府接管;紧接着,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保护;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和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双双被改组转型。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不仅大银行纷纷陷入困境或倒闭,连整个国家也发生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英、法、德的一些大企业和大银行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影响而破产或濒临破产。活生生的事实击破了大银行、大企业“大而不倒”的神话。

同时,活生生的事实也表明,中小银行和企业必然不如大企业甚至必然倒台的说法是错误的。在非金融危机时间,一般来看,美国的中小金融企业——社区银行远不如大银行业绩那么好,那么风光,但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上述状况却发生逆转。美国社区银行亏损的比例远低于大银行,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景象。有些学者通过认真研究评论说:“总体来看社区银行较为保守稳健,与大银行相比发展较为平稳,虽然受金融危机冲击,但幅度远不如大银行那么剧烈。”[2]所以,不能笼统地认定大企业必然好,中小企业必然不好;同样也不能认为大企业必然不好,中小企业就必然好,企业好坏优劣不能简单依据规模大小而定。

(二)“唯产值高论”

在现代企业理论研究中,有一种颇具代表性观点认为,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必须产值越高越好。世界企业500强排座次,就是依据其产值多少来排定的。这是按产值论英雄,只有企业所创产值达到世界最高或本行业最高才算得上“一流”企业,否则不能判定为世界“一流”企业。我认为,这种“唯产值高论”是一个误区。

诚然,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可以有“产值”方面的要求,要求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达到一定数量界限才算达标。但这只能作为企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我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的好坏优劣不能只是依据产值多少来断定,而主要应看其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向当时的执政当局提出一个重要改革建议:应把利润作为考察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效果的唯一指标。此说被当局加以批判,但却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不小震动。中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在企业理论研究中,大胆提出了“利润是考核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志”的思想和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冠以“利润挂帅”而加以理论批判与政治陷害。我们认为,孙冶方关于利润是衡量社会主义企业经营好坏的“牛鼻子”,牵住这个“牛鼻子”,企业就会活起来,其经营的实际效果就会越来越好。这种主张不仅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企业不问亏损与否甚至追求利润有罪、亏损光荣等理念的有力抨击与批判,而且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实际意义。

凡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必须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无论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都概莫能外,理应如此。所不同的是利润是否是企业追逐的唯一目的,取得的利润(当然是合法利润)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为谁谋福利。就是说,资本主义企业,如马克思所说,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除了追逐利润,它不知道别的其他什么目的。“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隶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3]330“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发财致富,是价值的增殖,是价值的增大,因而是保存原有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4]430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不但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的目的不是为生产者(工人)而生产,而且它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纯收入(利润和地租)”[5]644,“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其发展形式上)”[5]624。社会主义企业由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所以它们取得的剩余价值或其发展形式——利润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国有企业所获取的利润自然就归国家所有,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利润行使占有、支配、使用权,用它来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是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目的上的根本区别。此外,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企业,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直接掌握的重要经济力量,要为实现国家的重要经济目标服务,要为实现国家利益即全体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为此,除了追求赢利,实现利润不断增长以外,它还要为国家担负保证社会公共福利、增加就业、调节经济运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任务。其生产经营目标是多元化的,并且它所追求和获取的利润也是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各种方式为全体人民谋利益,这也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正如国家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值一样,中国国有企业要建成国际“一流”企业,也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值。依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总产值从一个国家角度讲叫国民生产总值(GNP),在统计上往往只统计国内的量称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从微观的企业来说则是企业总产值,其价值构成为C+V+M。其中,C为生产资料消耗,主要包括:1)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2)生产经营所用各种辅助材料及辅助设施消耗;3)生产经营设备的折旧费,包括机器、经营场地、厂房等折旧费用。V为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包括奖励工资、奖金、隐性收入、年金分红等。以上两项C+V构成企业经营成本。在上述成本中还要包括为使企业产品产值实现的交易费用、广告费用等。由于众多企业均存在“乱摊成本”现象,将公款消费部分也摊入成本,这使C+V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且过度扩张与膨胀。

以上C+V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部分,构成企业的总成本费用,它在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说明企业投入高。如果高产值是用高投入取得的,则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率低,经营管理绩效很差。一个企业的一定的高产值是靠高投入、过多消耗能源与资源来实现的,这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建成国际“一流”企业,即使是国内“一流”企业也不可能达到。

M作为剩余价值的发展形态——利润是生产经营优劣好坏的最根本标志。在生产企业总产值=C+V+M中,只有C+V部分充分降低,M部分才可能尽量多;在流通企业总收入=经营成本+利润中,只有经营成本尽可能减少,企业的利润或纯收入才可能尽可能多。所以,要把企业建成国内“一流”企业乃至建成国际“一流”企业都必须采用利润这个指标。国际“一流”企业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赢利能力及赢利水平。如果只看企业是否创造了“一流”的产值,就很容易把其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高浪费掩盖起来,实际上是鼓励与支持能源与资源的高浪费,不利于生态优良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单一“产品竞争力论”

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也是企业不被市场淘汰,可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强者胜,弱者败,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现代市场,尤其是十分发达的国际市场,竞争并非是当年那样一般的竞争,不仅竞争主体庞大,力量雄厚,而且竞争手段多样化,竞争活动错综复杂,竞争程度空前残酷剧烈,用“经济战争”来形容毫不为过。要将中国中央国有企业建成国际“一流”企业,仅有一般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具备“综合市场竞争能力”,即综合竞争力。

所谓综合竞争力,就是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以及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水平与能力。它不是单一某一个方面的竞争能力,也不是几个方面市场竞争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综合实力在市场上博弈、竞争中的体现。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就看其在现代市场的综合较量中能否站住脚,并取得长足发展。产品竞争力只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企业其他方面竞争力很弱也不能在竞争博弈中取胜。如某名牌汽车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但由于售后服务差、召回率高,使企业名誉受损,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产品要有品牌和名牌,技术要高、新,服务要一流,生产要低耗高效,供销渠道要灵活通畅,人才要优秀,资本要雄厚,设备及生产资料要精良等这些均是形成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可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与水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需要下大工夫培养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国中央国有企业要跻身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把综合市场竞争力与水平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综合竞争力中,我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品牌+优秀人才+服务一流。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一流产品要有优秀或一流人才来创造,一流的服务也要有优秀或一流人才来提供。所以,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优秀人才(或一流人才)的争夺与竞争。

所谓“优秀人才”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优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是“劳动者藉以获得劳动报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6]10,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力量。保罗·罗默认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7],而罗伯特·卢卡斯则认为,特殊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8]。任何企业若要增强其竞争力固然要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的功效,但关键是要特别注意提高人力资本的功效,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IT企业,就是因为有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样一些世界一流科技人才艰苦创业、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的结果。更为典型的是,苹果公司由于乔布斯带领其研发团队不断研发新产品,创世界品牌,使苹果公司走向繁荣与鼎盛。由于某种原因,乔布斯一度离开苹果公司,这段时间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严重下滑。为了拯救苹果公司,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他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革与整顿,大力提升人力资本的运营质量与效率,开发一代又一代新产品,使苹果公司重新焕发生机,大大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见,一流的科技人才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和新产品,永保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居于世界一流企业前列,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一)“改革完成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央企业改革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利润分成、放权让利、利改税、租赁及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兼并、收购及优化重组等改革攻坚,中央国有企业已经由过去的几万户,猛降至2012年2月的115户了。尽管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但生产经营绩效却明显提高。2011年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累计实现净利润9173亿元,同比增长6.4%;累计上缴税金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截至2011年年底,中央企业总资产已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净资产达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企业大力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互利合作,国际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1—11月,中央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营业收入3.4万亿元,实现利润1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和28%。③据此,有些同志认为中央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

对这种“改革完成论”,笔者不敢苟同。在我们看来,中央企业的改革成就固然十分巨大,但改革远未完成与终结,尚需大力推进与深化。1)上述业绩的取得基本上是靠国家垄断地位实现的。人所共知,中央企业基本上都是自然垄断企业,只凭国家垄断市场价格就能获取高额利润。中央企业如何像其他企业一样自由竞争,去掉国家给予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不再凭借垄断市场价格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垄断利润是非国有企业无法企及的,对他们来讲也是最不服气的。2)中央企业的治理结构基本上“一股独大”。实事求是地讲,当今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不如非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远不如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由于中央企业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因此很难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往往受国家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干预与困扰。3)中央企业的管理漏洞还很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还比较低下。中央企业一般都管理机构庞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现象较多,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昂。这与国际一流企业管理标准相距甚远。例如,某中央国企购高档茅台酒招待一事,某些中央企业存在大量“表外资金”,还有某些中央企业利用从银行容易贷款之便进行“高利贷”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央企业管理漏洞很多,管理水平低下。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从制度上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而这样就必须依靠中央企业不断的深化改革。只有大力推进改革,才能打破垄断引进市场机制,增强中央企业竞争活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中央企业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不断优化;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激活中央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为中央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并为中央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创造充足条件。

(二)中央企业实现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及对策

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实现“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并长久居于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必须抓住如下关键环节进行攻坚,通过以下途径取得实质性进展,跃上新的台阶。

1.改革深化必须在理论认识上率先突破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必须有科学正确的理论做指导。以往的中央企业改革一直是在传统国有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理论惯性及“路径依赖”。“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打破传统国有制理论的束缚。

在国有经济理论研究中,一直盛行着“国有经济控制论”。这种理论认为,国有经济不仅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且要控制其他经济成分。中央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核心与精华部分,更应担负起这种控制职能与作用。这种理论认识明显存在偏颇;一是显示出对非国有经济的歧视与“不放心”,似乎非国有经济成分一发展壮大,就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发展方向;二是混淆了国家与国有经济的职能与作用。国家是权力机关,不仅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与作用,而且有管理社会的职能与作用。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虽然属于国家所有,但它只是一种经济成分,不等同于国家权力机构,不具有调控整个社会经济的职能与作用。至多在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成分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导向作用,不能直接控制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三是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国有经济包括中央企业与其他非国有经济地位平等,都是独立市场主体,相互之间是平等竞争,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显然,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控制其他非国有企业是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不仅缺乏理论依据,在实际上也无必要。

2.发展战略由“内控为主”转向“内竞外争”

既然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国内没有控制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存在与发展的功能与职责,国家或中央政府就没有必要令其去执行和完成毫无必要性的职责。在理论上如果一再强调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控制”其他非国有企业,令其干其不该干的事情,势必误导其主攻方向,影响和妨碍其主要功能与职责的发挥,并且使其该干的事情无力干好。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国内只能以“兄弟”身份与其他非国有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不能以“父辈”身份控制非国有经济这个“儿子”。其在国内的主攻方向应是占据战略行业的制高点,坚守与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如军工、自然垄断行业、重要资源、公共产品等行业或领域。除了在国内公平、平等竞争以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需大胆跨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实现建成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央企业必须把占领国际市场作为一个主攻方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要战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唱主角”。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二轮驱动”

对中央企业来说,转变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远未完成。迄今为止,中央企业的发展依然依靠扩大投资,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扩张规模,进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据媒体引用的数据,仅2011年国资委下属的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协议签约的投资项目就超过10万亿元,某些省仅一家就超过2万亿元。到2012年,更是势头不减。仅2月份,中央企业就分别同新疆、安徽、河南、广西召开项目对接会、合作发展会、投资洽谈会,迎来中央企业扩大地方投资的新热潮。有资料表明,2011年中央企业的地方投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高。④、依靠低效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典型的外延型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企业应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榜样与典范。无论在节能减排上还是绿色环保方面,也无论在增产节约上还是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方面,中央企业都应作出表率。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中央企业不仅是中国的投资大户,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耗煤大户、耗电大户、碳排放大户,甚至还有一些污染大户。不仅如此,某些中央企业还是圈地大王,是土地闲置浪费大户。“三公消费”中央企业也是大户,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上述“大户”变成内含型集约式发展的“大户”。

强调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已有多年了,为什么迟迟不能实现真正转变?我们认为根本的症结在于:1)没有做到以改革促发展。或者说在这方面抓力不足。改革是中央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则进,保则退;攻则前,守则后。只有深化中央企业体制改革,才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破除垄断地位及“一股独大”状况,才能实现人、财、物合理利用及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2)没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某些中央企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看做不相干的两件事,做起来“单打一”,抓“转”忘了“调”;抓“调”忽略了“转”。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二者不仅紧密相关联,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条件;而调整经济结构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还可以使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合理的结构基础上,从而使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以稳固与发展。因此,中央企业要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必须继续以改革为动力,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和力度,把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轮驱动”。这是中央企业达到国际“一流”企业目标的根本途径与选择。

4.全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世界“一流”品牌产品

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新竞争力。当今中国的中央企业之所以大多数没有跨进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原因就在于缺少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如“海尔”、“贵州茅台”、“一汽”等品牌,不仅自身具有很高价值,而且它附着在产品上使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会成倍地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要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产品,中央企业必须全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这些创新是创造品牌产品的不竭动力及源泉。而要实现如上创新,中央企业要培育并且拥有大批世界“一流”的人才(包括科技精英与管理人才等)。只有“一流”人才管理“一流”企业,才能出“一流”产品,才能具有国际市场的“一流”竞争力。所以说,优质人才(或人力资本)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条件与重要基础。

三、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曰:“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企业,它不是单纯的“规模大”、“产值高”的企业,也不是简单具有一般“竞争力”的企业,而是具有适度规模的世界一流盈利能力与水平的企业,并且是具有以不断自主创新为核心支撑的综合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注释:

①家乐福八家分店分别被罚50万,参见人民网,http://www people.com.cn,2011年1月31日。

②湖南央企伪造12枚公章造假档案,参见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2012年2月8日。

③去年央企营收20.20万亿,累计上缴税金1.7万亿元,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2年2月21日。

④央企在地方低效率投资令人忧心,参见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2月16日。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央企业改革与发展目标:国际一流企业_央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