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芳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 276000
一、“常识”时刻挂在嘴边,意义却难以体现
品德与生活课开设后,很多教师把它与以往的思品、活动的科目等同起来,进而把“副科”的大帽子给它戴上了。在人们谈话中经常是把“小科目”这一大帽子使品德与生活(社会)形同虚设,国家设置综合学科的意义难以体现。
二、“纯德性”依然与社会生活分离,观念难以转变
教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目标单一化,仅限于学生的品德。将德性培养从学生的整个生活中肢解出来,枯燥说教。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多维目标丢在一边,在观念上把《品德与生活》等同于思品,告诉学生应该这样,绝对不能那样,记住就行,更甚者平时不学,等着期末临近背背了事,兼课者尤为明显。
三、“教科书”开放性强,活动难组织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教学时空、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在实施中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呈现形式,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学校由于受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师自学自研落后,许多活动被束之高阁,难以组织。
四、“新课堂”酷似四不像,目标难实现
日常教学中,教师用老教法教授新教材,偶尔听评公开课,所有活动都搬上课堂,而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无从下手,老师调控能力差,生成性趋于零,多维目标成为空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多元评价”浮在表面,评价难操作
新课程倡导评价改革,然而很多老师让“好”、“很好”、“不错”等“浮夸式”的赏识充斥课堂,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一堆废纸装满纸袋就是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不懂评价的真正意义,使评价虚无缥缈,很多教师想重过程,但感觉苦不堪言,大喊评价难操作。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焕发生命光彩?我认为,须在课程实施中做到五要:
1.明确意义,要树立课改后无副科意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为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责任感、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改后只有每门课课时不同,而绝无主副课之分。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深入贯彻其课改理念,责无旁贷。
2.强调融合,要寓德育于生活之中。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要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1)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教授《我佩服的同学》一课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同学的优点。(2)到生活中体验、实践。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
3.优化课堂,要构建互动高效的模式。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呈现形态。因此,我们提倡活动化教学,提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初步形成了“三段六环式”教学模式:课前准备——课堂活动(情境发现——探究体验——感悟生成——评价发展)——课后延伸。(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当地资源的实际,根据主题的特点,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与学的方法与途径。(2)课堂活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努力构建“情境发现——探究体验——感悟生成——评价发展”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再现一个生活背景(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起探究的欲望。然后在开放的背景和空间中,学生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去感受、体验。进而总结归纳活动的收获,整理提升自己获得的经验和信息,生成构建新的生活经验。最后对活动成果、收获及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进行检测与评价,注意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适时组织实践活动,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3)课后拓展延伸。要把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去,课后必须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延伸到课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
4.积极探索,要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时机的全程化、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映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与履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采用评语描述的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
5.政策均衡,量化平等。只有从考评制度的落实、教师量化标准的调整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现状。通过市、县领导的抽测、培训、教研等等一系列措施,现在的情况正在明显改善,期盼着孩子们不仅从文化知识上取得丰收,更期盼着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师资、政策、制度的完善下健康成长,做有素质、有文化的新一代社会栋梁。
论文作者:包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课堂论文; 课后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