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和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飙升的角度看_投资性房地产论文

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和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飙升的角度看_投资性房地产论文

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与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暴涨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忧论文,会计准则论文,上市公司论文,亮点论文,利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及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结束,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据新闻报道,截至2007年4月30日,上市公司披露的2006年年报情况为:沪深两市共有1 453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3 604.51亿元,同比增长45.81%,实现加权每股收益0.24元、同比增长25.6%;上市公司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披露显示:具有可比数据的1 364家公司中,加权每股收益从去年同期的0.055元上升到0.098元,同比增加78.1%,一季度较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如此大幅度增长的上市公司业绩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不同资产差异巨大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比如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均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因而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将更为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给公司带来准则执行之初的资产及权益状况的全面刷新。以2006年年报为例,由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追溯调整2007年期初的留存收益,导致上市公司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更为突出。如南京高科的年报,按旧会计准则披露的股东权益为14.1亿元,而按新会计准则披露的股东权益却为24.8亿元,仅仅因为会计政策的变化就增加了10.7亿元的股东权益,涨幅高达76%,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持有的中信证券2 754万股、栖霞建设5 842万股等,新旧会计准则核算结果之间差异巨大。精达股份也是如此,按原会计准则核算的股东权益是3.8亿元,而按新会计准则核算的股东权益是5.8亿元。这些公司股东权益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据《上海证券报》4月23日统计的1 139家上市公司中,共246家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正向调整,5家公司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

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由于公允价值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截至4月23日已披露年报的1 139家上市公司中,在股东权益调节表中对“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合计调增金额40.31亿元。这一调整金额对于这1 000多家上市公司总计3万多亿的股东权益来说,显然微不足道,在这十家公司中,调整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其将33.18亿资产列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显然,大部分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采用谨慎的态度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继续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究其原因,其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非常严格,即公司应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也就是说不允许公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对“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定义,要找到每一处房地产的活跃市场,是相当困难的。其二,绝大多数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选择成本法,更多的是看中成本法对利润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成本法下,当房地产出售时,售价减去成本产生的利润能够一次性全部进入当期收益;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每个报告期末,都要根据当时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到出售时,实际已将收益分摊于各个报告期。因此,未来期望通过出售房地产资产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或扭亏的企业当然会继续使用成本法计价。其三,在成本法下,投资性房地产每期需要计提折旧,使其账面成本不断减小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当期利润,也随之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而出售时则相当于将以往已计提的折旧全部转化为出售期的利润,变相实现了利润在不同期间的调节。所以,在目前行业景气度较高时,企业更愿意采用成本法。

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股票投资等金融类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的结果是,无论是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交易证券已出售部分),还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个别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除外),都会影响当期会计利润。当股市火爆时,容易助长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自家的股票不能炒,投资别的上市公司同样能增加利润总额。如云内动力,因公司持有股票市值上涨及以前年度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部分冲回,2006年投资收益占到净利润的三成以上。渝三峡2006年每股收益0.04元,同比增长300%;对公司业绩提升贡献最大的是三项投资收益项目,公司2006年投资收益总共达到了819万元,较上年翻了一番还多。靠投资收益使利润大幅上涨的公司还有深圳华强、南京高科、岁宝热电等。

二、并购重组,企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对企业进行的并购重组,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是计入资本公积。因此,一些债务沉重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S*ST长控2006年扭亏为盈,就是得益于公司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为S*ST长控赢利2.71亿元,因为S*ST长控的债务重组已经于2006年完成,2007年1月1日起,相关债权人已经豁免了公司相关债务。而按照新会计准则,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刚改名为园城股份不久的*ST烟发,历经大小不下四次重组,公司在2006年终于顺理成章地扭亏为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72.72%;净利润2 605万元,同比大增111.61%。这家“老大难”公司便如此起死回生了。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比如苏宁环球,2005年,ST环球将原吉林纸业的全部资产抵偿了全部债务,成为“净壳”后,控股股东苏宁环球集团将旗下的优质资产天华百润和华浦高科各95%的股权置入公司,盈利能力大大加强。年报显示,随着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逐步竣工交付,2006年净利润同比大增364%。S*ST数码也是靠重组方注入资金解困的典型。去年年底,S*ST数码控股股东深圳友缘与重组方盐湖集团签署重组协议,盐湖集团投入重组资金2.7亿元解决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冲回计提的预计负债和减值准备等,从而实现盈利。

三、股改置换资产,业绩提升非比寻常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会产生与债务重组相同的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来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直接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甚至还有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新准则的颁布提高了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从报表情况看,通过股权激励、定向增发或者股改置入资产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得到提升,ST公司借股改东风大面积翻身,2006年业绩扭亏的个股近160家,为近年所罕见。比如*ST金岭盈利7 000万元,就是因为公司重大资产置换于2006年7月底完成,从8月份开始,公司注入了高效优质的铁矿采选资产,大大提高了公司盈利能力;科龙电器2006年年报显示,科龙电器2006年实现净利润为2 400万元,而2005年为37亿元亏损,被业界称为2006年中国企业难度最大的扭亏为盈,这是因为控股股东海信向科龙输送了血液——企业启动资金(海信后来事实上投入的启动资金为3.01亿元);贵研铂业由于股改时置入了元江镍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令其业绩同比增长了631%;ST江纸更是在置入房地产资产后,业绩大幅增长了1 242%;可见,资产注入是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的良方。另外,有股权激励、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业绩也出现了大幅上扬,第一季度业绩增长超过300%的上海汽车,表示其业绩增长的原因是2006年11月上海汽车完成定向增发并收购了控股股东核心资产,有股权激励的金发科技和有定向增发的新华医疗、锌业股份的业绩分别同比增长了87.69%、38.13%和3 703.14%。

上述事实表明,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损益及非货币性资产置换损益均计入当期损益,容易导致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增加。根据权威媒体的数据统计,从已经公布2006年年报并具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公司来看:2006年非经常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2005年度的4.5%提高到2006年的10.4%。2006年,这些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额正负相抵后达到了34.8亿元,较2005年的5.49亿元增长了534.5%,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非经常性损益呈进一步膨胀之势。同往年一样,非经常损益不仅能帮助那些濒临亏损的绩差公司摆脱困境,还能为绩优公司锦上添花。而有些ST公司就是通过非经常损益来扭亏为盈的,例如:S*ST仁和去年实现净利润1.30亿元,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就产生了亏损6 900万元;*ST兴发从表面上看是盈利650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竟然转变为亏损3亿元。

四、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问题仍无法避免

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转回是被明确禁止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两项中的股权性投资并采用成本法计价的计提转回也是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成为更多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的重点,以2005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为例,坏账准备为943.56亿元,占比49.42%;存货跌价准备为185.56亿元,占比9.72%。两者合计占计提减值准备总额近六成。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可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分别约为23亿元和62亿元,约占资产减值准备总额的10.69%,这表明仅就三项计提的减值准备被禁止转回还是不能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各期利润。2006年年报中,集中清理欠款和冲回减值准备仍是多家公司年终增加利润的首选方式,如ST丰华清理原大股东汉骐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欠款,转回坏账准备6 441万元;ST嘉瑞也因实际控制人偿还了全部资金占用共计5.26亿元,冲回计提的坏账准备而实现盈利。另外,由于2006年火爆的股市,上市公司将此前投资券商所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已成为一道风景。如华茂股份转回了对国泰君安和宏源证券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合计将近4 000万元;黄山旅游则转回了对华安证券2 100余万元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五、依靠政府补助,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核算,新准则采用了收益法中的总额法。总额法就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入,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金额或费用的扣减项,按总额法,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或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或分期计入各期损益,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绩差公司通过财政补贴将年报打扮漂亮些,也是较常见的手法。去年年底,虽然还在执行原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在某些情况下计入资本公积),但一些企业还是依靠政府补助实现了盈利。如*ST兴发、S*ST巨车分别获得财政补贴3亿元、5 100万元,公司年报得以改写;在去年12月18日,在债务重组达成和解的基础上,S*ST长控仅收到宜宾市财政局给予的一次性财政补贴就达1 866.73万元,2007年第一季度公司又大幅盈利,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按新会计准则,政府补助会直接增加利润总额,因此一些绩差公司有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去争得政府补助。

六、固定资产折旧年终复核与开发费用资本化使平滑利润有机可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虽然新准则仍然要求企业只有在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才能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都比较大,企业只需通过对折旧年限的调整,就可以对业绩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突出变化是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由于国内公司的研发活动多半集中于材料、装置和产品的开发,即属于开发阶段的支出,按照新准则规定应予以资本化,因此新准则实施后将提升该类公司盈利能力,鼓励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在实践中,研究和开发费用之间存在模糊地带,很有可能成为公司平滑业绩的工具。曾有人以中兴通讯为例作过说明,预计该公司2005年度研发费用为20亿元左右,假设其中70%为开发阶段支出,而且未来两年研发投入保持不变,若预计摊销期限为3年,则2007年度较之2006年度将可以少摊销9.3亿元,每股收益增加近1元;若以5年摊销计算,那么2007年度将少摊销11.2亿元,每股收益增加1.18元。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断,在实践中仍不排除通过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之间的模糊地带平滑业绩的可能性。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调整会计政策。尽管其本意是为了规范,但也可能为新的不规范提供了机会和手段。我们不能单凭新会计规则来彻底制止公司造假行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取决于商业文明的程度、公司治理的成熟状况、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以及法制环境,即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系统。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遏制会计造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标签:;  ;  ;  ;  ;  ;  ;  ;  

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和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飙升的角度看_投资性房地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