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与有效管理探究论文_郭怡岐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与有效管理探究论文_郭怡岐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学生所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破坏课堂秩序,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学习的发展和心理共容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得到有效性的预防和针对性的解决。现针对当代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作出剖析并提出以下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课堂;问题行为;有效管理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于小学课堂教学之中,表现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处理恰当,能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产生深刻负面影响。因此问题行为的有效预防和解决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基于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针对性的解决。

一、小学课堂问题行为典例

根据课堂行为表现的倾向和不同人格特征带来的差异,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对抗、破环、外向型

属于这类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大多精力充沛、具有多动症、易暴易怒。喜欢在课堂上擅离座位,随处走动,喜欢和周围的同学讲话、做小动作,喜欢有意无意地敲打座椅,翻翻书包,看看桌底。不听教师的劝告,产生与教师对抗的心理,有意吸引老师的注意。爱搞恶作剧,且常常带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经常因为一些小的争执而和班上同学大打出手,这很大程度上破环了课堂秩序,教师有时不得不因此中断教学而去处理因学生问题行为而导致的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效率被极大地降低。

(二)退缩、安静、内向型

这类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视听说障碍、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等。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极端羞怯、害怕教师提问,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发呆睡觉、看漫画小说、写其他学科作业等。这虽然不会影响教师的课堂秩序,也不易被教师察觉,但却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发展,影响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

(一)学生方面

首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无意注意占主导,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难免会做出与课堂无关的行为。其次,性别的差异导致男孩—外向型问题行为和女孩—内向型问题行为,不同的人格特征又致使自我认知的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消极的自我认知,过于活跃和过于安静,这也极易诱发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其三,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普遍源于渴望寻求得到外界的关注,所以往往着扮演着“课堂小丑”的角色,做出一些如恶作剧、动手争执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从而实现引起他人关注的需求。比如,当学生起来回答教师提问时,旁边的男生趁其不注意,将凳子挪开,害得同学跌坐到地,教室里一阵喧哗。

(二)教师方面

教师因素也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树立错误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分数、升学率为教学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建设,学生学习的愿望降低,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行为。其次,教师不当的管理方式,滥用处罚导致学生丧失自尊、自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教师的情绪异化,教师缺乏平等公平包容的心态,偏爱成绩好或者家境好的学生、收礼、有偿家教等,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这些都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和大众传媒三方面。其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严厉型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认为“棍棒出好人,不打不成器”,对孩子过于粗暴、严厉,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凶恶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则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限制其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造成孩子自私、任性、脆弱的性格特征,妨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其二,学校环境。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在学校形成和暴露,影响学生行为的环境主要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两种。如学校的建筑风格、墙报标语、课堂内的温度、色彩、座位的编排方式等物理环境和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周围同学的言行衣着等心理社会环境也是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三,大众传媒。类如娱乐、低俗、暴力、血腥、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周围,小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喜欢模仿,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产生不良的问题行为。

三、针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一)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对于对抗、破环、外向这类型的学生,教师可采用言语提醒、反复提示、直接提问等积极的言语方式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而对于退缩、安静、内向这类型的学生,教师则可采用非言语手段,如手势、轻敲桌子、轻拍背面、给予学生坚定而又温柔的眼神等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勇于表达意见,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情景,试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与课堂无关的行为。

(二)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尊重和爱的需要,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对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塑造良好品行具有积极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利用适当的处罚,正确批评学生的不当行为。如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喜欢与周围同学讲话,教师可让该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创设情境,转移其注意力。当学生改正不良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利用后头语言或者代币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通过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好的行为不断巩固,从而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避免因处罚不当,而产生负面效应。表扬奖励也应适度,把握分寸。

(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

学生的自尊性较强,逆反心理重,教师应掌握沟通技巧,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在表达方面应尽量使用幽默、委婉的语言,不要以责备、要求、恐吓的方式,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认识到问题的错误所在,以理服人,从而提高处理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心理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耐心倾听学生的感受,肯定学生的价值,梳理学生心中的症结,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恰当地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归因,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4).

[2]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郭怡岐(1998-),女,重庆市潼南区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论文作者:郭怡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与有效管理探究论文_郭怡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