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在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新的政策导向,其规划设计,必须要突出生态理念,保护与建设相结合,才能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并且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机制。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将生态价值完美的融入到特色田园乡村设计中,为乡村旅游设计提供合理参考意见。
关键词:特色田园乡村设计;生态建设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对郊野农趣的田园体验游的需求愈发强烈。“特色田园乡村”不仅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日渐成为城市人的旅行向往。因此,乡村规划建设时,合理利用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建设理念,营造更为活力宜居、可持续的田园乡村,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吸引游客,满足游客观赏体验需求。
1 生态价值取向特色田园乡村设计的概念、建设意义及建设目标
1.1生态价值取向特色田园乡村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价值取向的特色田园乡村设计,指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培养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在规划设计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改善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挖掘并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增强乡村活力。
1.2 生态价值取向特色田园乡村设计建设意义及目标
现阶段的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要依赖自然、融入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逸休闲的好环境,不断吸引广大游客;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生态。
生态价值取向特色田园乡村设计的建设目标旨在达到“生态优”、“村庄美”,一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使乡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和改善,田园景观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彰显,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二是,现有村落与设计后的环境有机相融,保持传统肌理和格局,塑造适宜的村庄尺度,提升地域特色。
2生态价值取向特色田园乡村的设计策略
2.1基于村民生活需求
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首先需完善全套市政体系,增加村民生活配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对现状水源及排水情况调研,考虑截污与水体整治,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旅游功能延伸、彰显村庄文化;以农为基、以旅带农,扩充旅游服务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空心化,让村民富起来。
2.2基于游客旅游需求
利用现有自然风貌的资源,通过景观手法处理,延长观景时效;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及多层次的游玩和停留空间,满足游客观赏体验需求;挖掘乡村生态特色,创造旅游名片,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田园乡村。
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生态建设方法
以邳州铁富镇姚庄村为例,规划之初,我们对于现状优劣势、资源特色情况进行分析,该村庄内水网密布,拥有万亩银杏林海,自然条件良好,但村内水体污染严重,缺乏系统整治,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旅游需求。
规划设计从恢复武河生态环境入手,重塑田园风光,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并以万亩银杏林为田园基础,以“时光隧道”旅游名片为窗口,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田园乡村。
3.1生态环境整治
完善村庄市政雨污排水体系,从源头处截断污水直接流入村内水系;依托现状水系资源,织布水系,形成特色景观基底;将原本独立水系相互连通,增强水体联动性,改善水体自净力,同时建立生态净化廊道、生活净化屏障,提高水体进化能力。
3.2村庄环境治理策略
3.2.1整治为主,有机更新
在保护并延续村庄布局和地方风貌的基础上,对村庄内街巷空间、建筑立面、道路、水系及村庄市政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及合理适当的有机更新。加强地方村落空间环境特征塑造,通过延续村庄自然肌理及特征,强化空间功能和重要节点建设,有效提高村庄空间环境,让整个空间换发新的魅力。
(水系治理分析)
3.2.2立足资源,强化特色
对现状水资源、银杏资源进行提炼,以现状产业为引线,打在最具苏北地区风格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打破原有死水,联通现状水系,增加旅游新活力,打造商业风情水街,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
依托原有时光隧道景点向东西方向延伸,植入银杏为主题的相关产业,形成多景点串联,吸引游客驻足。梳理林下空间,通过增加林下植物,科学合理配置姚庄银杏林下的经济模式,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工作目标。增加木质栈道及艺术建筑装置,发散时光隧道旅游轴线,形成空间互动。
4 结语
在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时要遵循“生态建设”的理念,以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为原则,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在保护并延续村庄布局和地方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通过生态利用与修复,挖掘当地特色,创设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特色田园乡村体验的环境中,为其提供轻松愉悦的休闲环境,最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论文作者:杨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乡村论文; 田园论文; 特色论文; 村庄论文; 林下论文; 生态论文; 旅游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