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论文_雀旭东

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论文_雀旭东

兰坪县石登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1405

摘要:本文通过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移栽技术,探讨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结合当地的气候海拔,描述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移栽技术,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重点阐述育苗前的准备工作、田间管理和相应的病虫防治。

关键词:玉米稀泥方块育苗、准备工作、田间管理。

前言

石登是我县农业第二大乡,山区玉米高产栽培主要是通过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栽培,是综合提高土地利用和光能利用的重要技术举措,比大田直播具有节省种子、提高密度、集中施肥、增加积温,光能利用率高,确保全苗壮苗、抗御低温烂种死苗、预防地下虫害和增产增收等优点。能克服机制营养钵搬动机器不便和不通公路的田块难以推广的弊端,省工、省时、降低成本也同样达到经济效益。因此要大力推广、把握好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栽培技术的要领: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1.1良种选用。因地制宜地选用杂交优势强的玉米良种,是育苗定向密植栽培的关键技术。杂交种的表现是植株矮、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植株穗位整齐,穗大等增产特点。我乡从县种子公司外县引进的玉米杂交种,杂交优势强、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好的品种鲁三2号、罗单3号、鲁三3号、会单4号、长城799等品种,曝晒1-2天,活化种子。

1.2备好地膜、磷肥和育苗棚架条。营养稀泥铺底和拱棚用膜一般每亩0.4公斤、竹片20-24片即可。磷肥要用普通过磷酸钙,一般用量为育苗细土用量的3%,磷肥对壮根壮苗起决定作用,不可不用。

2、营养稀泥制作

2.1营养土的选用。营养土含砂量过重,不易成形,即使成形,一旦失水,触水或起苗搬动时,极易散落;营养土过粘,稀泥过硬可制约初生根的生长,抑制次生根发育。所以,营养土要选用不粘不砂壤土的表土层或菜园土,并进行细碎过筛,土肥混合均匀。一般每亩大田用营养土300-400公斤。

2.2营养土的湿度。营养稀泥成形好坏与土肥水混合后的湿度关系极大,一般含水分比例量为20-25%,即用水轻捏成团,触之能散为宜。水份过少,泥块难成形,一落即散,水份过大,土温偏低,出苗率低,因此,营养土以土壤自然湿度为好。制稀泥。营养土和磷肥混合,1000千克营养土可配50千克磷肥,营养土和磷肥充分混合均匀,加适量的水,营养土与水分的比例一般为4:1拌成干湿适中的稀泥。

3、建床育苗

建床育苗要把握好以下八大步骤:

3.1苗床选择。苗床要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耕层较厚、靠近水源、稍微有自然湿度、便于管理、靠近移栽大田的空地或田边地角。这样可以移栽前翻犁时方便,以节省运工、避伤根保苗,最好就在移栽大田里就地育苗。

3.2控床摆稀泥。苗床位置选定后,按宽1.2米、长10米、深5公分的标准开挖茁床,刮平夯实床底之后,紧铺一层地膜,以防根系扎入土中、起苗时伤根。然后将营养稀泥均匀地铺在地膜上,厚度一致,然后将泥板用刀划成3x3厘米的泥块,在划的过程中,如出现泥板硬度大,用手把水轻轻的抹在泥板上,如出现泥板湿度大,得晾干后划,划的时候把厚度均匀的木板划成3x3厘米的木块,固定在营养床上,以便于划得均匀和省工省时,一般每平方米为455株。

3.3营养土的消毒。80%的福尔马林兑25公斤的水均匀喷洒在营养土上,不断的搅拌营养土,药水与营养土相互渗透即可,曝晒太阳6-12个小时后施入营养床上。

3.4浸种种子处理。浸种的作用主要是让种子吸足水份,促进发芽势,提高发芽率,确保苗齐。浸种方法是用清水浸种24小时或温水浸种12小时。种子处理是用水温55摄氏度左右能杀死病菌,水量为种子量的5-6倍,保持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用清水搓洗净附着干种皮上的粘质,以利种子吸水和呼吸、降温。

3.5点种。将浸过种籽和消毒过的种籽用手指点在泥板划成3x3厘米的泥块上,每块泥块上放种籽一粒,要认真检查点漏和复点。

3.6覆盖细肥土。点籽后最好是用山青土,忌鸡粪、草木灰,若使用烧苗率为70%。使用细土加细肥各半的混合肥土用筛子覆盖上,覆土厚度为2公分。

3.7浇足出苗水。覆土后立即浇水,浇水方法用喷壶或茶壶咀进细木浇,以免冲水过猛冲散覆盖土,若有水冲露籽现象,应再次覆土。浇水要做到浇透营养稀泥苗床,覆土全湿即可。注意水淹苗床或缺水干芽,死芽发生。

3.8插竹条、覆盖地膜。覆土浇水后,立即插竹条搭苗棚,每膈40-50公分拱形插竹条一根,苗床拱架插完立即盖膜,膜四周用土压紧严实,膜外用竹条插压或用绳子绷紧,防止漏气风掀。

4、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方法:一是在播种后第二天检查水,若水分不足复土干燥,立即浇水;二是打开两头通风换气三五分钟;三是看膜温度过高时也要掀开两头通风降温;四是二叶期注意防止幼苗徒长,培育壮苗,控制膜内温湿条件过高。白天揭开苗床两头下午四时覆盖压严,保持床土湿润和膜内温度20摄氏度;五是炼苗,移栽前即三叶期苗床两头揭开2-3天,待三叶一心时可起苗移栽。

5、大田备耕

高产玉米农田除了具有耕层深厚、结构良好、地力肥沃、能灌能排等条件外,整地质量、增施肥料和规格化移栽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因素。因此,移栽前要做好全田地细犁细碎整平、按墒宽沟施农家肥,每亩加施尿素15公斤,磷肥25公斤,然后拉线开沟盖肥作墒,要做到田平、土细、沟直、消除墒面残桩、石块等杂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墒面规格按地膜宽度因膜制宜,地膜宽三尺者,墒面宽2.4尺,两墒间距1.2-1.8尺,墒面宽度视耕作层厚度而定,耕层厚宜窄不宜宽,但不宜超过1.8尺。按规格做好墒面后加盖地膜,盖膜时拉紧铺平,无皱折、紧贴墒面、压实、压稳地膜四周等移栽。

6、适时早移栽

6.1玉米育苗移栽后能成活致关重要,成活后长势较好旺肥水分耕量较大,应选择有地势平坦、耕层较厚、耕作性好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一般砂质土地址较好、土质差的地块一个月前大量施有机农家肥。营养稀泥育苗移栽玉米适宜叶龄为三叶至四叶一芯,以三叶一芯为最好,过早移栽苗子小、定向不准、发根弱、易受大田不良气候环境的影响。移栽过迟则伤根损叶、缓苗期拉长,死苗增多、生长发育推迟,产量下降。

6.2施足基肥和移栽密度,施肥的原则是底肥足、追肥早,以有机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施足1000-1500千克的农家肥作底肥。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品种株型而定,扎单201、会单4号株型高大披散,每亩密度3700-4000株,即小行距1.2尺,大行距2.7尺,株距0.6尺。鲁三2号株型较紧凑,每亩密植4000-4500株,即小行距1.2尺,大行距2.4尺,株距0.5尺。

6.3定向。定向方法以玉米幼苗移栽时的最后一叶或倒二叶的方向为准。南北开墒的东西定向,东西开墒的南北定向。移栽方法。移栽时尽量少损坏泥块,少伤根为原则,边起苗边移栽,移栽前可适当使苗圃湿润,但不宜浇大水,以免泥块损坏。大田移栽用尖头木椿按移栽密度规格打孔,打孔大小应以泥块全部埋入土中为宜,最好将带泥块玉米苗移入孔中。泥块放入孔中后使大田泥土与泥块紧密结合,但必须浇好定根水,每苗浇一瓢定根水,然后用泥土封好膜孔,以保证苗活苗全。移栽时还应注意淘汰病苗、大小苗、壮弱苗分级移栽,以保齐苗、壮苗。

7、田间管理

7.1适时抗旱追肥。玉米育苗移栽炼透苗又早栽的缓苗过程不明显,而炼苗不透,大田移栽的缓苗期突出面拉长,所以,移栽后要视气候和苗情适时抗旱追肥,大喇叭口期每亩打孔深施尿素20-30公斤,吐花丝时期视植株有无脱肥症状,每亩追施5-7公斤花粒肥,防止脱肥大早衰,促进保粒增重,提高玉米单产。

7.2防止病虫害。盖膜前的墒面要用来福灵、功夫、速灭杀丁等菊脂类农药30毫克,兑水25斤喷洒墒面,防止苗期地下害虫。中后期如发生玉米螟蚜虫等虫害,每亩用50%锌硫磷或杀螟松150-200毫升,兑水稀释拌细土20斤制成颗粒剂,每株喇叭口中放入4-5粒防治玉米螟,蚜虫用50%的抗蚜威粉剂15-20克或乐果乳油2两兑水25斤均匀喷雾。玉米大小斑病用50%井岗霉素150克兑水25斤均匀喷雾,并结合摘除病叶,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温度,进行综合防治。

7.3喷施玉米健壮素。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移栽因田间株数增多、群体大、株高增大,因而要大力推广喷施玉米健壮素,以达壮杆、降低植株高度、抗倒、增粒增产目的,但喷施叶期要求严格,过早了影响产量的提高,过迟了不起药效作用,因此,一定要严格掌握在初见极少雄花抽出时及时喷药,用药量每亩健壮素30毫升兑水25斤进行均匀喷施。

7.4辅助授粉。为了提高结实率,减少秃顶,在玉米雌穗花丝大部分露出时,选择无风或微风晴朗天气,用容器收集花粉后用毛笔进行分株人工授粉,也可用竹棍轻敲植株,促使花粉散开,并随手拉开遮盖花丝的叶片,进行辅助授粉。

7.5适时收获。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栽培的玉米,果穗成熟时植株还杆青叶绿,要注意苞叶呈黄白色就可及时收获,以免阴雨雾烂腐顶而造成减产。

小结:

玉米是石登乡人民群众的主要粮食之一,在石登乡内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栽培面积、产量都居于粮食作物之首,是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是多样性的经济用途和具有环境广泛的适应性。发展玉米生产,对于提高石登乡的粮食产量和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养殖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玉米的生产水平依然较低,主要原因是: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十里不同天,土壤的瘦薄、肥水流失严重依然存在,难以精耕细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玉米的生产条件差外,技术还落后,这不但表现在提供技术指导方面的困难,相当于数量部份的群体在接受技术指导的困难,耕作和栽培方面也有落后状态。而石登乡的玉米生产现状主要还是靠天帮忙,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的改变。

石登乡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相对较低,是我县列为贫困乡镇之一,而玉米生产大部分分布在傈僳族居住的贫困山区,海拔在2000-2500米左右,生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如何提高玉米种植水平、提高单产,合理密植达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广大科技人员苦苦寻求的目标,近年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纸袋育苗技术、玉米机制营养钵育苗定向密植移栽技术、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密植定向移栽技术等在石登乡内不断探索、总结,由小面积试验、示范逐步向大面积的推广。玉米逐年上升,特别是2005年在大竹箐推广育苗移栽(机制和稀泥)方块技术543亩,其中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密植定向移栽面积312亩。实际产量表明:机制营养育苗定向移栽亩产1208市斤,而营养(稀泥)方块密植定向栽培亩产1300市斤,证明两种栽培技术增产机理和效果好。2003年省级科教扶贫在丰产片上试验54亩的(稀泥)方块育苗密植定向移栽,平均亩产达1345市斤,比上年亩产增45市斤。石登的玉米亩产量能够持续增产,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外,就是推广玉米育苗移栽。而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移栽技术的推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密植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具有节省种子、提高密度、增加积温、确保全苗壮苗、预防地下虫害和成本低等优点,在推广中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玉米(稀泥)方块育苗移栽技术资料》。

[2]《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南方本)上册。

[3]永尕等.杂交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J].云南农业,2012,9:20.

[4]陈际英等.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措施[J].云南农业,2012,9:57.

论文作者:雀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  ;  ;  ;  ;  ;  ;  ;  

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论文_雀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