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历史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兼谈坚持互补性思维方式,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互补性论文,哲学思想论文,两极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4—0021—23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应该自觉坚持互补性思维方式,克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所谓互补性思维方式,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根据不同的实践目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讲法,看作是互相补充的,以便全面地、历史地、具体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谓“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是指把上述不同讲法看作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总是褒扬某一种讲法,贬抑另一种讲法。这种思维方式危害极大。首先,容易导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身或相互之间制造分歧(如制造“两个马克思”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观点对立起来,让它们互相否定,自己和自己打架,从而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严谨而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其次,它使学术争论双方,总是用一个极端反对另一个极端,用一种片面性反对另一种片面性,只看到对方观点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对方观点的优点和长处,不能自觉地吸取对方的合理思想,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片面理解。“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有很多表现,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和本质特征问题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名称最能体现这个本质特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国内外哲学界分歧很大,争议颇多。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包括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它们彼此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为前提,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曾经赋予它不同的名称,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它的本质特征。这些名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可以并行不悖。“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这个问题上集中表现为:认为只有某一个名称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其他名称统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从而加以排斥。我认为这种观点和作法是错误的。下面就几个使用较多的名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体现,简要地谈谈我的理解。
“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哲学的称呼。这个名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同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当然更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而是对以往全部旧哲学的根本变革,是在吸收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植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文化土壤中的、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呼。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既包括自然观,又包括历史观,它们在本质上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因而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对人类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所以也可以叫历史唯物主义。在普列汉诺夫那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概念,而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表述,涵义完全相同,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可以叫“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叫“历史唯物主义”,与后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前苏联在本世纪30年代以来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使用的名称,现在很多人仍然继续使用这个名称。斯大林1938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对这个名称的普遍流行起了重要作用。这个名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它们之间的结合;说明唯物主义原则不仅存在于对自然界的看法中,而且存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的理解中,因而它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然而,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作两块(通称“板块结构”),尽管说明了这两块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但由于认为“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而不包括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讲社会历史,实际上还是把自然和历史、自然观和历史观割裂开来了,没有实现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没有把自然看作“历史的自然”、把历史看作“自然的历史”。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统一,我建议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修改为“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上,真正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板块”结构的弊端,并非易事。近些年来人们作了探索、尝试,但大都不太成功,今后尚需继续探索、尝试。在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以前,继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也是无可厚非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呼。从发展趋势来看,赞成这个名称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个名称体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及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表明,实践是整个人类现存世界的基础,对对象、现实、感性既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又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表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人的思维的客观的真理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表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根源于革命的实践;表明实践是人和自然、自然史和人类史、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统一的基础;表明哲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动力源泉的;等等。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本性,展示了无产阶级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创造未来新社会的美好理想,所以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说明科学的实践观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又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既与唯心主义、又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
任何名称都只具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都不能毫无遗漏地反映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特征。因而用不同的名称反映同一事物的各种特征的情况是常有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名称也是如此。上述名称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些名称的内涵互相补充,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有些人一看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就认为是离经叛道;也有些人指责坚持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名称的人,是僵化、保守。这两部分同志都失之偏激。
(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告诉我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一种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则把二者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例如,有的人认为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是正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甚至有人说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理论。另一些人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传统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在中国不适用,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的预测和设想是根本不能实现的空想、幻想、乌托邦,否定用他们的理论指导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包含着重大突破和创新、构成一个新阶段的发展。同时这种突破和创新,又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而不是离开前者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的预测和设想,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逻辑结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讲的是这个一般的逻辑结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在我看来,提出一般的逻辑结论并不一定十分困难,而找到这种一般的逻辑结论在特定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则要困难得多。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并不是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逻辑结论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是说对于这个一般的逻辑结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找到这种具体实现形式,既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艰难的、具有探索性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才能逐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个任务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的,而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辛探索才能完成。
(三)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基本原理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基本原理都是全面的、具体的,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内在联系的方面、要素或规定,任何把这些方面、要素或规定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和作法,都会导致对这些基本原理的错误理解。“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则往往把这些方面、要素或规定彼此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片面强调某一或某些方面、要素或规定,忽视或否认其他方面、要素或规定。
例如,在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或者片面强调主体性而忽视或否认客观性,或者片面强调客观性而忽视或否认主体性;在反映论与思维建构的关系问题上,或者片面强调反映论而忽视思维建构在认识中的作用,或者片面强调思维建构的作用,而否认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在决定论与主体选择的关系问题上,或者片面强调决定论而否定主体选择,或者片面强调主体选择的作用而否定决定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本来“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统一的、互动的、等价的,有些人却或者片面强调前者而忽视或否认后者,或者片面强调后者而忽视或否认前者;在社会形态划分问题上,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本来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有些人则或者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或者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问题上,本来二者是统一的,有些人却或者片面强调前者而否认后者,或者相反,片面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在阶级社会里,很多社会现象本来是既有阶级性的一面,又有全社会、全人类性的一面,二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有人却或者只看到阶级性的一面,看不到全社会、全人类性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全社会、全人类性的一面,看不到阶级性的一面;在历史进步的尺度问题上,本来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统一的,有人却只承认科学尺度而否认价值尺度,或者只承认价值尺度而否认科学尺度;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上,本来批判和继承是统一的,有些人则或者片面强调批判而忽视继承,搞全盘否定,或者片面强调继承而忽视批判,搞全盘肯定;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其结果是把全面的真理片面化,把具体的真理抽象化,把发展着的真理凝固化,使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生命力。因此,只有彻底抛弃“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青春和活力,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