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问题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问题以其特殊的战略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其多变的发展前景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石油工业,尤其是陆上石油采掘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能源供给水平,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积累,增强国家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七五”以来,却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发展境地。如今,两个五年计划即将过去,情况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变。种种迹象表明,石油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对“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对跨世纪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严重影响。
一.石油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而且是今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中的“瓶颈”
1.没有能源的增长速度,就没有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
一个国家能源的增长与整个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1.0。这是因为能耗低的农业生产比重不断下降,而能耗高的工业生产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处在这个时期的能源利用水平也比较低,所以能源消费增长总是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如美国从1880年到1920年,日本从1945年到1965年工业化初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65和1.27。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都相当于美、日这一时期,比值大都大于1.0。
我国80年代以前的30年间,除大跃进以后的4年外,大多数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都大于1.0。8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进入“八五”以来,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近两年甚至超过了10%。而与此相对照,“七五”期间的能源弹性系数为0.5,其中电力为0.8;原煤为0.5;石油仅为0.25;预计“八五”期间能源弹性系数将小于0.5,其中电力为0.9;原煤为0.25;石油仅为0.07。
“八五”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能源增长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但进入“九五”乃至2000年以后,还能不能在保持现有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用这样的能源增长速度,取得和现在一样或者比现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呢?从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明显地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2.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很低,低质、低效能源比重很大
现代化社会是大量消耗能源特别是优质、高效能源的社会。据测算,维持人体需要和生存的最低生产和生活标准的能耗水平是人均年400公斤标准煤,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最低限度的能耗水平是人均年1200—1600公斤标准煤。80年代初,我国人均能耗只有614公斤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能耗2164公斤标准煤)的1/3。预计到2000年,我国人均能耗可达到1000公斤标准煤,届时人均能耗水平也仅为美国的1/12,前苏联、西德、英国、法国的1/6,日本的1/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质量上来看,低质、低效、高污染的煤炭占到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优质、高效、低污染、无污染的石油、天然气、水电比例很低。
3.我国能源短缺已持续十多年,今后的前景更令人担忧
据有关方面分析预测,预计1990年到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87%,2000年到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74%,能源发展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已成定局,而且后十年比前十年还要略低一点。而在此期间,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却分别为5.1%和4%,能源产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如果能源战略和能源供求不做重大调整,我国将出现更为严重的能源短缺。
从现已采取和将要采取的各项能源政策措施来看,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坚持小于1.0外,节能和前十多年一样,仍将成为今后可预见历史时期内中国能源战略的主要支点,能源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将依靠节能来弥补。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和风险。
一、把节能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和永恒的能源主题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单元能耗很高。就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NP来比较,我国是日本的1/9,法国的1/8,德国的1/7,英国的1/5,美国的1/3。但是,作为经济起飞阶段的大国来说,能源消费总量的问题也不可能靠节能来解决。
二、节能固然有效,但节能也要投入。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开源和节流之间的投入关系,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我国和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已进入内涵型发展阶段,能源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而我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处于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阶段,需要预先支付大量的能源才能够实现。
四、我国城市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城市家电普及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10亿农村人口的能源消费至今尚停留在柴草时代,面临的仍是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任务。
五、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构成中低品位能源比重大,最终能源消费中直接利用的一次能源比重大,加上经济条件、技术装备水平乃至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简单地比照发达国家提出过高的节能目标,也是不切实际的。
4.能源利用的环境问题已对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量已达12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4。根据各方面研究预测,为满足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即使按照能源弹性系数0.6的要求测算,到2000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超过14亿吨,到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0—25亿吨,相当于现有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2。如果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保持现有格局,到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应达到30亿吨,甚至更高。
目前,我国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约73%的烟尘,90%的二氧化硫,85%的一氧化碳,都源于燃煤。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我国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近200亿元。据测算,煤炭的一氧化碳排放量是石油的9—10倍,天然气的215—3603倍;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石油的4.3—78倍,天然气的5.6—131倍;烟尘排放量是石油的12.5—142倍,天然气的49—1370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比石油低,但比天然气高1—2倍。按综合污染指标评价,一吨煤炭燃烧后的污染物排放量是石油的6—76倍,天然气的89—1701倍。照此推算,10亿吨煤炭的污染物排放量至少相当于60亿吨石油或9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排放量。30亿吨煤炭燃烧后所排放的污染物,则相当于180亿吨石油或27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排放量。显然,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污染大国。
看来,在煤炭利用水平和燃烧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毫无节制地一味增加煤炭生产,明显地存在着较大风险因素。因此,从现在起就应当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质化提到重要位置上来,其基本途径就是大力增加优质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从源头上直接控制和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5.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已出现难以抑制的高速增长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用油大户,发达国家70%以上的石油产品用于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近十多年来增长迅猛,仅民用汽车保有量就由80年代初的180万辆,猛增到现在的800万辆,净增3.4倍。与此相应,交通运输业的石油产品消费量也由80年代初期的1510万吨,猛增到现在的6000多万吨,净增近三倍。预计今后的发展速度还会更快,到2000年仅民用汽车保有量就将达到1500万辆,比现在翻一番,相应的石油产品需求量也将超过1.2亿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用轿车很有可能异军突起,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到2000年,全国具备购置微型轿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1100万户。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城市家电消费趋向饱和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住房、汽车消费。而电动运载机具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尚难以取代油动运载机具。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降低城市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以气代煤。在各种燃料中,天然气不仅是方便、清洁、节省的能源,而且具有不需要加工转化,投资省,价格低等诸多优势。随着南海和陕甘宁等大气田的开发,预计我国城市民用能源消费结构将加速由固体能源向气体能源转变,这也是其它能源产品难以替代的高效,优质能源消费。
根据地矿部、中科院、石化总公司等各方面的研究预测,即使按照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7%,石油消费弹性系数0.6—0.8的比值测算,预计到200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05—2.47亿吨,2010年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3—4.68亿吨。这就表明,我国石油消费的真正高峰期将在今后5—10年内逐步到来。如果届时石油工业不能相应地有一个大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将是显而易见的。
能源和交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瓶颈”。解除这两个“瓶颈”制约都与石油直接有关。所以石油是“瓶颈”中的“瓶颈”。
国内外历史经验反复提醒我们,石油一旦出问题,决不会是小事情。建国前十年和8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供应不足,而重新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今后5到10年内,是我国石油工业准备资源,增强后劲,调整力量,加快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1.石油工业作为资源性产业,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4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有了比较系统、深刻的认识。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据1994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蕴藏量为940亿吨,其中陆域为694亿吨,海域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蕴藏量为38万亿立方米,其中陆域为30万亿立方米,海域为8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东北和渤海湾地区,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据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的资料,我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都居于世界第十位,加快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有着十分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石油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东部地区以拉张型为主,西部地区以挤压型为主,中部地区既有拉张型,又有挤压型,这就决定了我国十分奇特、十分复杂的大地构造特征。仅东部渤海湾盆地就至少可以数出一万多个断陷盆地和断块构造来,这在当今世界产油国家中是很少见的。西部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更是世界上罕见的高难度石油勘探、开发。
第三,油气产量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油气储量的增长速度。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四次储量增长的高峰期,每次高峰期后都随之进入一次产量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有油气远景的地区,从普查到发现油气田,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一般需要8—10年时间。复杂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所需时间更长。这就需要始终把勘探放在第一位,早上手,早规划,早投入。勘探长期滞后,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油气资源接替不上,必然导致石油工业发展的全面被动。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早期注水开发为主的产油国家。油气田生产具有上升、稳定、下降等不同阶段。一般来说,处在开采初期的油气田,由于地下天然能量充足,含水少,成本低,投入小,产量上升很快。随着采出程度的加深,地下天然能量逐步释放,产量递减加快,含水上升,成本升高,投入不断增加,即使维持简单再生产也必须进行大量的基本建设,用新建产能不断弥补产量递减,才能保持稳产。陆上油田近十多年来,新建产能累计已超过两亿吨,但年产量增长却不到4000万吨,原因就是每年必须用投入新储量,建设新产能的办法,弥补上2000万吨以上的产量递减,才能保持上年水平,维持稳产。早期注水开发油田一般稳产期比较长,但也有一定限度,一旦进入稳产后期,产量将出现不可抗拒的总体递减。
第五,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投入产出链中,起点是自然资源,在整个石油工业大生产的投入产出链中,油气采掘业是起点,是石油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先行一步,优先发展,才能保持整个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油气采掘业是油气加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油气采掘业的发展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加快,油气加工业和后续产业的基础才能相应扩大,发展速度也才能相应加快。任何形式的重加工,轻采掘,重后续产业,轻带头产业,甚至本末倒置的提法和做法,都是不利于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
2.石油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石油困难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困难
当前陆上石油和其他工业企业一样,既面临许多共同的发展问题,也面临一些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难题:
一是勘探投资长期不足,严重影响了储量的增长。以1994年为例,按储采平衡测算,需要180亿元左右的勘探投资,而实际上只筹措到140亿元。由于工作量不足,只新增石油可采储量1.16亿吨,而当年原油产量为1.39亿吨,入不敷出2300万吨,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五六年;二是主力油田递减加快,维护费用大幅度增加。1994年,全国陆上油田平均综合含水已达81%,比十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老井自然递减率已达14%,相应的油田维护费用已由十年前的22.4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80多亿元;三是税赋增长过快,企业难以承担。1994年,陆上石油纳税总额为155亿元,比上年净增94亿元,增长142%。作为资源采掘业,和加工业一样交纳17%的增值税,是不合理的;四是债务负担沉重,并已进入还债高峰期。1994年,陆上石油长期贷款余额为811亿元,资本金长期负债率为75.8%,并从1993年开始进入还债高峰期,每年还债金额高达160亿元,其中80%以上是国外硬贷款债;五是国家投入长期偏低,石油工业自筹资金困难。1994年,陆上石油投资总量中按各种提留规定自筹资金占77%,借用外债占14%,两项相加自筹资金比重为91%。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银行贷款仅占9%。在当年国家开发银行的能源贷款中,电力为250亿元,煤炭为125亿元,石油不到25亿元。
近年来,陆上石油工业实际上是在靠借钱发展,借钱搞勘探,借钱搞开发,甚至借钱还债,借钱纳税,借钱为下游提供低价原油,借钱为国家争做贡献。而且钱也越来越难借,即使是负债经营的路子也越走越难。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陆上石油工业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是全国性的资源战略接替落空,特别是海洋石油资源战略接替落空,造成陆上石油工业长达十多年的全局性波动。原计划“八五”末期,海洋原油年产量可达3000万吨,以接替陆上,而实际上到今年低,最多也只能达到800万吨。海洋战略接替落空,不仅造成陆上石油开发生产上的长期被动,而且造成陆上石油勘探建设上的长期被动。近年来西部塔里木勘探虽有重大进展,但由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也没有能够实现预期找到高产大油田的目标。
二是“六五”末期放高产,“七五”初期高指标,损害了油田稳产基础,导致产量递减加快,储采比升高。各油田经过七八年的艰苦努力,才在保持稳产的前提下,基本理顺了油田内部生产比例关系。但由于产量基数已经比较高了,加上资源接替十分紧张,各油田生产的弦一直绷得很紧。稍有风吹草动,就直接威胁全国原油生产计划的完成。
三是体制上,石油勘察(地矿部)、石油采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加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外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海洋石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分为五”,受部门利益驱动,相互钳制,各自为政,难以实施统一、协调的石油工业发展战略。尤其是石油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机械分割,背离了石油工业自身固有的生产发展规律和资源、价值补偿规律,割断了石油生产内在的紧密联系。影响了整个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至今尚未根本性的改变,使陆上石油工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处于十分被动的发展境地。本来陆上石油工业是全国最早实行行业总承包的工业,但由于计划、投资、价格、融资、销售、外贸等自主权长期不下放,致使陆上石油行业由改革超前行业变成了改革滞后行业,严重制约了石油生产力的发展。
五是长期实行高积累政策,损害了石油发展基础,使陆上石油工业极大地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多年来,国家以低价收购为主要手段,将绝大部分石油资金由上游转移到下游,进而集中到国家手中,同时又以产量高指标迫使陆上石油工业开足马力生产,这样不仅损害了陆上石油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还直接损害了陆上石油工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储量基础,致命陆上石油工业连续六年亏损,有的油气田已经出现了生产萎缩的严重状况。
3.油气是见效最快、投资最省、效益最好的优质、高效能源
从世界能源发展的前景来看,近期能够替代石油的新的大规模能源,除天然气外,其它能源还看不出很大的前景。煤炭地下气化、高级气(液)化和生产水煤浆,可以有效降低煤炭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的技术也已在我国获得成功,但要达到工业化规模使用阶段,尚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可行性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尚难以和石油、天然气相竞争。
水能是最干净的优质能源,也是除煤炭外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能源,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达3.78亿千瓦,年可发电1.92万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目前装机容量只有3600多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只有9.5%,年发电1520亿千瓦时,预计到2000年也只能达到21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7.5%。即使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龙滩、二滩水电站算进来,装机容量也只能达到8000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也只有21%,潜力巨大。但水电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即使超常规发展,今后20年内也难以改变我国电力供应以火电为主的基本格局。
核电也是一种优质能源,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预计到2000年,核电装机容量可达1100万千瓦,年发电1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量的0.8%。核电不仅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还存在设备国产化,核安全等问题,即时超常规发展,也只能起一个地区电力平衡补缺作用,难以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另外,水电、核电在利用上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即使发展再快,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生活对移动性能源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加快石油、天然气发展,前景广阔,资源可靠,条件有利
一是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探明率分别只占油气资源蕴藏量的18.3%和2.5%,勘探上还有比较大的潜力。近年来发展速度减慢,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也不是因为没有技术。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油田开发技术是世界公认第一流的。近年来发展速度缓慢的根本原因,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政策问题。由这两个问题造成的资金投入长期短缺,勘探工作长期滞后,后备储量长期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二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的高峰期尚未到来。预计我国原油高峰年产量为2亿吨,目前为1.45亿吨(包括海洋),天然气高峰年产量至少应在1000亿立方米以上,目前只有190亿立方米,天然气实际上还是一种远未充分开发的能源,另外还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煤成气资源,至今尚未开发应用。
三是陆上石油工业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由于近年来顾全大局,比较重视均衡生产,稳定发展,因而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生产上的大起大落。主力油气田生产目前弦虽然绷得紧,但内部生产关系尚比较稳定,短期内还可为加快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特别是强化新区勘探,增加油气储量,增强发展后劲,赢得几年宝贵时间。
四是除煤炭外,油气目前在我国能源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约占五分之一。基数大,加快发展对能源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影响作用大。
5.近期国际石油市场为加快我国石油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预计2000年前后,世界石油供需不会出现大的失衡,将是一个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缓慢。世界石油需求在1995年可望走出谷底,年需求增长量达到1.8%。90年代后期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也将逐步摆脱困境,油气产量和消费量都将步入上升阶段,加上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预计2000年前后,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长量可达到2%以上,短期内尚难以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世界石油供应仍将过剩。根据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的资料,全球最终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截止1992年已探明1511亿吨,资源上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近年来美国石油产量下降,但英国、挪威石油产量保持增长。苏联石油产量下降,但相应的石油消费量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占全球石油出口量一半以上的欧佩克产油国,近年来加紧实施庞大的扩大产能计划,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00年,欧佩克石油生产能力利用率仍将在87.6%—91.5%之间。前苏联经济复苏以后,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也将逐步增加,因此,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由于开采成本提高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石油价格将有所上升,由目前的每桶18美元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每桶23—25美元。
三是面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这种发展态势,世界各国纷纷抓住机会,实施新的石油战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在海外寻找资源,以扩大其在世界上占有油气资源的份额。美国石油投资近年来大量向海外转移,正在重点加强对亚太、南美、北非地区的勘探,并积极寻求同前苏联的合作,以开辟新的油源。日本正在凭借日元升值的有利地位,大力收购国外油气储量,以实施其“太阳旗下的石油战略”,预计今年日本自产原油的比重就可达到总供给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重返世界石油市场的问题尚未解决,原苏联和法国就已经和伊拉克签订了投资几十亿美元,开发伊拉克境内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协议。这种为扩大世界石油资源占有份额,迫不急待,甚至不惜冒巨大政治、经济风险的做法,发人深省。
其次是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产油国家纷纷放宽政策,广泛吸引外资,加强同跨国石油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石油消费国政府的合作,以实施其庞大的扩大产能计划。预计到2000年,中东地区石油生产能力将比1992年翻一番。进入90年代,为稳定石油销售市场,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欧佩克国家出现了积极向石油消费国下游渗透的动向,通过建立垂直一体化的石油采掘、加工、运输、销售体系,直接进入和控制石油最终市场,并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为了防止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和控制中东石油资源,中东产油国家在本国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上大多实行了多元化的战略,即积极寻求多个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又可以有效分散政治、经济上的风险。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海湾六国都表示了希望中国参与中东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意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南海海域国际争端日益增多。其根本原因就是南海海域蕴藏有及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并已成为近年来世界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印度尼西亚原油年产量已超过6000万吨,并且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一跃而成为世界天然气出口大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已经占到了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马来西亚、泰国也在制定并加紧实施宏伟的石油、天然气发展计划,原油年产量已分别上到了1000万吨和300万吨。就连经济很不发达的越南,也在战后重建家园的艰难条件下,把原油产量搞到了600多万吨,预计2000年可上到1000万吨,甚至2000—3000万吨。越南已在我国领海内的20多个岛礁上进行油气勘探,菲律宾、马来西亚油气勘探领域也都已扩展到我国领海范围之内。
石油是战略资源,抓紧和把握发展时机极为重要。80年代中期至今,国际石油供大于求和低油价的状况已经维持了十多年,预计2000年前后,这种局面还将维持一个时期。这可能是本世纪乃至下世纪加快中国石油发展面临的最后一次难得机遇。
6.远期石油发展将面临世界范围内争夺油气资源的激烈竞争
根据各方面的研究预测,如果不发生战争和大的政治动荡,上述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和低油价的局面,最多不过延续10年左右。一个基本的事实依据是,导致全球石油争端的物质根源——全球石油资源分布和消费上的严重不均衡,不仅难以消除,相反呈现日益加剧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截至1992年底,全球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为1511亿吨,其中906亿吨集中在中东地区,占全球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的66%。而全球石油消费量为29亿吨,其中17亿吨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随着世界其它地区开采强度的逐步加深,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逐步减少,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00年前后,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将由目前占世界总产量的30%提高到50%,甚至更高;而美国、西欧、日本等经合组织国家70%以上的石油供给将依赖中东地区。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总的战略地位,不得不因为石油而有所降低。
面对这种挑战,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稳定石油供应战略。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只能减轻和延缓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最终仍然无法改变中东地区产油国左右世界石油市场的特殊战略地位。而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组织本身不过是一个以协调统一价格为主的松散卡特尔联盟,成员国之间出于各自目的和考虑,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因此,进入21世纪,世界石油市场将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种势力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充满了竞争、争夺、控制、占有的风险极大的市场。届时,没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军事实力作后盾,要想插足其中,并且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是很困难的。只有早动手,才能早主动,晚动手势必被动。
三.解决石油问题的关键是调整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石油行业和石油企业尽快推向市场
加快石油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把石油行业和石油企业尽快推向市场。
1.坚持立足本国资源加快石油发展,保持和维护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以往力量的强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石油自给率高。在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和海湾战争中,中国之所以能够比较从容自若,经济上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五产油大国,手中拥有一亿多吨石油。中国在以往的国际斗争和国际交往中所以能够比较主动,也与中国的石油产量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并能部分出口不无关系。
近年来,国内油田各项费用大幅度增加,但与国外相比,开采成本仍然比较低。据统计,1988年至1993年,陆上石油工业累计投入1611亿元,弥补产量递减2.5亿吨,生产原油10亿多吨。假如不做这些工作量,生产的10亿多吨原油全部从国外进口,按当时官方汇率计算,需要花费2358亿元。两者相比,尽管是在国际低油价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国内原油还是比进口合算。
立足本国加快油气发展,不仅资源可靠,成本较低,而且有较强的勘探、开发技术力量。目前陆上石油拥有280个地震队,1000个钻井队和其他配套的石油专业技术队伍,施工作业力量居于世界最强的国家之列。只要国家适当调整政策,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使石油专业队伍能够尽可能满负荷运转,陆上石油完全有能力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发展。
2.加大跨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力度,不失时机地利用和分享世界油气资源
我国是个油气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又是个油气资源小国。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只有突破本国油气资源的禀赋,面向世界跨国经营,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油气生产基地,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才能使国内油气生产和供应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日益增长的需要。
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有清醒的判断,要有具体可行、具有市场应变能力和反危机功能的长期战略考虑和策略选择。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特别是在国际低油价期内,通过贸易途径进口解决国内油气供给缺口,是可行的;长期解决国内油气供给缺口则必须通过增加国内生产和跨国经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在国外建立稳定的油气生产基地,分享世界油气资源来解决。
石油资源是世界性的资源,石油竞争是高难度的全球性竞争,在世界石油市场已经被“七姊妹”瓜分,只有国家级石油公司才能与其匹敌竞争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实行联合对外,优势互补的跨国经营方针。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具有勘探开发的石油生产、技术、人才优势;石油化工总公司具有炼油加工和石油深加工的生产、技术、人才优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具有石油贸易渠道选择和贸易信息、客户、人才优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具有长期对外合作,承包国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谈判、签约和技术、人才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应该,也完全有可能把上述各类总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尽快形成统一对外,联合对外的强大力量。
1993年,我国陆上原油产量为1.39亿吨,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原油产量为8335万吨,而当年埃克森石油公司销售额为10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417亿元,而我国陆上石油销售额还不到1000亿元,加上石化总公司销售额也只有2300亿元左右。如果走联合发展,优势互补的道路,凭借现有的生产实力和技术水平,完全有条件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集中起优势力量,办成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
鉴于石油资源涉及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安危,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应当赋予石油企业相应的直接对外经营权、进出口权和外事外贸权,以利把握时机,提高竞争能力和整体功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3.尽快理顺石油经济关系和价格关系,多方落实资金,切实增加对陆上石油工业的投入
我国80年代以前,国家资金投入(包括国家预算内投资和贷款)占整个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建设总工作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进入80年代,国家资金投入锐减,“六五”期间降为25%,“七五”期间更呈剧烈下降趋势,目前已不足10%。近十多年来,陆上石油工业实际上和其它行业一样,早已走上了依靠自筹资金发展的道路。而与此同时,由于多数主力油气田进入中后期开采,生产成本持续大幅度上升,远远超过了原油价格上升,资金利税率和资金利润率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陆上石油工业财务成本状况越来越差,自筹资金能力越来越弱。近两年国家虽然大幅度调整了原油价格,但与此相应又大幅度提高了各种税费,收支相抵,陆上石油资金状况仍然十分严峻。预计二到三年内,随着油气田开采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原油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上升,陆上石油工业财务状况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油气田开发初期,资金积累率大大高于一般行业企业,随着开采逐步进入中后期,资金积累率大幅度下降,这是由其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如果继续保持很高的资金积累率,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考虑到目前陆上主力油气田已经进入总体递减阶段,单靠自身积累已力不从心的现实,国家应该适当增加对陆上石油工业的资金投入。考虑到目前国家资金也很困难,近期可以先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资金扶持政策,如,对新建油气项目核拨一部分资本金,以增加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适当增加国内银行贷款,以缓解陆上石油工业资金困难;下放石油融资权,允许成立非银行石油金融机构,并允许在国内外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以增加和拓宽陆上石油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当然,这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一步到位,尽快使国内油价向国际油价靠拢。否则,即使给予了石油融资权,陆上石油工业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考虑到目前国内原油和国际原油的差价部分,国家实际上并没有拿到手,而被中间环节拿走的现实,为贯彻公平竞争原则,进一步理顺石油工业相关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国家应从维护石油工业和自身长远利益出发,一步到位,尽快理顺油价,久拖不决还会造成更大被动。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为扶持石油工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和国际大石油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石油风险基金,以支持和保障油气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鉴于近年来国家在调整原油价格、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的同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石油勘探筹资政策,使目前陆上石油勘探资金来源,仅靠提取储量有偿使用费(去年为86亿元)和国家拨给的地质事业费(去年为2.5亿元)来维持,两项相加,仅为陆上石油勘探资金需求量的一半。考虑到目前国内原油价格仍设有二档,并且加权平均价格比国际油价低,而成品油价格已大大突破国际价格的现实,为鼓励陆上石油勘探,增加陆上资金投入,国家可考虑参照国际油价,尽快将目前的两档原油价格并为一档,并用提价收入开辟国家专项石油勘探风险基金,用于国内油气勘探和跨国油气勘探,以有效支持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这无论对于近期和长远加强油气勘探,加快陆上石油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国内各方面,特别是地方、部门参与陆上油气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盲目性很大,甚至损害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不良倾向。应当看到,随着国土油气勘探程度和现有油气田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陆上油气资源开发已经进入高投入阶段。巨大的石油投资不仅对油气专营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就是对国家来说也是风险很大的投资领域,至于一般企业就更难以插足其中。况且当今石油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内部分工高度专业化、生产技术高度科技化、经营管理高度集约化、资金投入高度密集化、贸易手段高度现代化、市场运作高度全球化的大规模产业群体。一切小生产经营方式和原始自由竞争方式,都是不适应、不利于石油工业发展的。
目前陆上石油资金严重短缺,国家财力也不足,而地方和部门参与陆上油气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又很高,一味硬堵不如积极引导。国家可以考虑尽快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内,以股份制为纽带,通过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持股的办法,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陆上油气资源开发,走参股经营,合资、合伙经营陆上油气资源的道路。
4.加快改革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单纯运用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是造成石油生产经营粗放,投资饥渴,而效益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国家的指导下,吸收综合部门和工业部门力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尽快拿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来。
为建立和适应石油工业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的运转,国家也应该尽快改革对石油工业的宏观调控方式。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是:变油价的国家定价,为重点产品价格的申报制(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将对石油产品控制利润水平和审核成本,但不具有否决权);国家将遵循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等原则,调节总公司的行为并控制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参与;国家将依据石油工业的产业特点,制订《石油税法》和相应的税率,扶持石油工业的发展,并从石油盈利中得到更多的国家利益。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能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天然气投资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天然气汽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