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
【摘 要】千百年来睿智的苗族先民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创造了依山而建、结构精美、造型奇特、风情古朴的干栏式吊脚楼。这既是苗族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历史见证,也是苗族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本文从苗寨吊脚楼的形成、营造技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贵州苗寨吊脚楼;形成原因;营造技术;艺术特色
the Elementary Analysis of Miao’s Vernacular Pillar-Supported Dwelling in Guizhou
Li Si-yang Gao Ming
【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wise Miao ancestors have created vernacular Pillar-Supported Dwelling,combined with moutains terrain,which are beautifully shaped with exquisite structure and national custom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Not only is Pillar-Supported Dwelling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Miao’s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craftwork,it’s also an important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carrier of the Miao nationality.The article is cored on Miao’s vernacular Pillar-Supported Dwelling from its forming reason,building technology,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n on.
【Keywords】Miao’s Vernacular Pillar-Supported Dwelling in Guizhou;Forming reason;Building technology;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240-03
1.贵州苗寨吊脚楼的形成原因
贵州省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处在层峦叠嶂的高山地带,地势不平且沟壑纵横,苗民们便因地制宜,“多选择山面向阳之处而住。依山就势而建,贴壁凌空而立,一面靠山,一面悬空。结构上,苗族吊脚楼仍与干栏式建筑相同,采用‘穿斗式’,屋脊采用‘抬梁式’,整个屋体稳定坚固。”[1]这便是智慧的吊脚楼,一种苗族特有的底层悬空半吊式楼居建筑,是将南方干栏式建筑与山地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由于耕地资源受限,苗居建于山地而不占用临近河流和适于耕种的土地。苗寨基址坡地上立木桩,架楼梁,均为穿斗式结构,开间少,进深浅,占地少,建在崎岖复杂的山区地段上,并顺应山势延展,古朴壮丽。(图1)
图1 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吊脚楼不择环境,其形制也运用于附属建筑如牲畜棚、储物间、厕所等,只是规模不同,适应性极强,“无论是搭建,延建还是单独建造,都表现出极大的随意,借势,凭利,不受其他要素的限制[2]。”吊脚楼融于自然之中,它们共同描绘出一副别有洞天的苗族山寨图。
2.贵州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术
贵州黔东南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其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利用山地建造出极富民族特色的木质吊脚楼,并在历史沿革中加以变化。苗族先民南迁后,为建民居于山地,“他们在斜坡上开挖部分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地基,并用穿斗式木构架在前部做吊层,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即‘半干栏’”[3]。
2.1 建筑结构依山就势
苗寨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其基址多选在30°以上的山坡,为架空的干栏式民居。此外,柱脚处可无需基础而垫以块石,誉以“没有基础的房子”。
苗居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自然,不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而是充分顺应自然,重视环境保护,使营建符合生态规律。
2.2 空间布局适应气候
黔东南雨水充沛,冬暖夏凉,隔热、防潮、通风都是建筑必须考虑的。因此苗居将气候考虑于对每层空间的处理中:底层空间注意防秽防潮;二层为居住层,其室内房间良好的通风性能由退台和凹廊组成的灰空间来加强;而顶层阁楼和屋顶整体联通,通过不设间隔的横向构架与不封闭山墙面,既能避免粮食受潮,也使阁楼内空气顺畅流通。此外,苗民设火塘间以除湿驱寒。
2.3 建造技艺巧夺天工
为保证木材结构的干燥及持久性,苗居吊脚楼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并将木结构外露,体现了苗族匠人建房的特殊艺术手法和其木构建筑的结构美。此外,苗族匠人技术水平精湛,在整个建房过程中,形式及结构选取、构建的位置、大小等都依经验而定,从不需图纸的指导也能造出震撼人心的建筑作品。
如台江、雷山等地分布的苗寨吊脚楼,其营造技艺是贵州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其吊脚楼的建造体现了苗族工匠自成一体的建筑工艺水平和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图2)
图2 吊脚楼的搭建
3.苗族建筑符号
3.1 “半边吊脚楼”
贵州位于阴雨多变的高寒山区,苗岭多悬崖斜坡,建房不能采用纯干栏式,因此苗居首层部分架空,部分搁置于坡崖,以木构架支撑起上部建筑,形成特殊的“半边吊脚楼”形式,既能防潮止湿,又尊重自然,达到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统一。
3.2 “四排三开间”和“五柱六挂”
“四排三开间”是指在同一大空间中布置卧室、堂屋和厨房以便于进行祭祀、集会等活动,且这三个开间之间无任何分隔。而“五柱六挂”式结构则在建筑主体部分用五根穿枋支撑结构,底层部分架空,部分用来作杂物间,在二层外挑出走廊,即结构中的“第六挂”,使稳重大气的吊脚楼更具灵活性。
3.3 构件符号
3.3.1 封火墙
苗居上部的建构工艺比较复杂却经过精细考究。例如在建筑密度较大的苗寨建筑群中常用错层,退层等手法,封火墙的构造形式便也随屋面层层跌落(图3),并在墙顶挑出三线排檐砖,覆盖小青瓦,安装独特的装饰“座头”,形成精致的封火墙形态以及屋顶的优美曲线,表达出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先逵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建筑”[4]。
图3 吊脚楼中的封火墙
3.3.2 美人靠
在苗族吊脚楼的中部,二楼宽敞明亮的出挑走廊上,安装有木刻雕花栩栩如生的精致栏杆,形成苗话为“豆安息”的美人靠。美人靠栏杆安装讲究,由若干向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排列组成,木条上方固定在一根长方形横木上,下方固定在一根宽坐凳上,形成一个木制阳台,营造出一种清淡脱俗,古朴典雅的气息。而功能上,美人靠扩大了二楼的使用空间,既满足日常生活休息的需求,也能给苗家女子丢手绢以传赠爱意之用,是苗家人盘桓最多之处。
3.3.3 内部装饰
在苗居内部,吊脚楼堂屋中祭祖牛角堆放,门窗花格的制作,楼下碓杆的安装,走廊扶手的排列等,不但民族气息浓烈,且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必需品,可见真正完美的民族形式,是从内部装饰到外部造型,无一不是民族化的。
4.吊脚楼的审美
“不同民居由于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和宗教文化信仰的影响,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美的意识......这种基本性格又成为决定其审美情趣的根本需要[5]。”
4.1 宗教信仰
苗族民居对大自然的崇拜,以枫树为图腾,因其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仍能茁壮生长,使得对枫树的尊敬成为整个民族的宗教观念思想。因此苗族匠人会严格选择枫树来当建材,不干净或是有禁忌、坟墓、道观寺庙等地的枫树,是绝不能使用的。
另外,苗族的枫树图腾崇拜与蚩尤桎梏化枫的神话有着紧密联系,由鲜血淋漓的蚩尤桎梏联想到鲜红枫叶,此颜色像极了鲜血的色泽[6]。广泛流传的蚩尤神话,使苗民将枫树图腾当神一样的供奉着,并烙上祖先崇拜的影子。
苗族的宗教信仰在村寨选址和建筑建设上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将图腾符号表达在固有实物上,形成凝聚着历代苗民智慧结晶的建筑装饰和珍贵民族文化遗产。
4.2 苗寨民居的审美心理
自古以来,自然界丰富的自然物质资源养育着苗民,他们也始终抱着对自然界的感恩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按需有度的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苗族人很淳朴,对美的追求一直保有朴素的心态,在房屋建造上也从不主张奢华。他们从自然环境出发,采取单调清新的使吊脚楼形式单调清新,色彩质朴,体现着他们简朴的审美心理。
苗民对自然界的保护与崇拜,奠定了他们的审美基础,也正是这种崇拜自然界的态度,才诞生这了千姿百态、充满自然美的苗寨,让人不得不对其发出赞叹。
4.3 苗族建筑的艺术特色
贵州苗族房屋按间分化,但强调横向比例的构图,例如扁方形的开间使立面上的三层横向展开,比例上局部与整体也协调呼应。在长期的营造实践和反复的推敲琢磨中,苗居的这种造型比例关系,既使满足了内部功能要求,又呼应了外部比例尺度,使其协调于一定几何规律的节奏而充满韵律美。
此外,不对称构图手法使苗居建筑形象多样活泼,例如独具匠心的对入口曲廊退堂的处理便体现了半干栏苗居从平面布局到立面构图的不对称性。尽管形体简洁,苗居却并无枯燥平淡之感,其体量形态的改变,在于对披屋、偏厦等灵巧的运用,使其错落有致的适应着多变的地形,构图层次丰富。
5.结语
贵州苗族吊脚楼与环境融为一体,其形体自由的半边楼前后错落,高低呼应,因景而异,各具风姿。而这令人仰止的宏伟建筑形象,无不得益于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他们用智慧与双手搭建出古朴美观的吊脚楼,其因险凌空的顺应之美,亲切和谐的比例之美,灵动轻巧的造型之美和活泼别致的构图之美 ,无不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人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卢家鑫.贵州民族民居与地区旅游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2000(1):102-106.
[2]麻文斌.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5.
[3]罗德启.2008.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3.
[4]李先逵.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质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2,(3):59-67.
[5]叶渭渠,唐月梅.物衰与幽云——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桂林: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5
[6]何泌章.从枫树图腾看苗族建筑中的生命伦理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2.
基金项目:1.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编号:16ZB0143;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编号:QZY1506;3、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编号:XNYJC1601。
论文作者:李锶炀,高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苗族论文; 贵州论文; 吊脚楼论文; 苗寨论文; 建筑论文; 枫树论文; 民居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