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形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形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形成考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今中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但是,这个判断又是来之不易的。理论工作者对这个概念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整个理论体系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形成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本文拟对这一概念的形成作一简略的考析。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基本国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艰辛的探索,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社会主义实践的限制,他们只是在宏观上指出共产主义的两大阶段,没有指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殊阶段问题。他们虽然没有具体划分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阶段,但是他们为这一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毛泽东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3册,278页)应该说,这一论断是很重要的,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研究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比较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伴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的这一名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当时成为一种共识。在此基础上,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初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三中全会以来》上,第220页)这是中央文献上首次使用“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一提法,虽然其中进行阶段划分的意思已经比较明确,但是还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随后的一个时期,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这个过程实际也是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这期间,邓小平在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1980年4月,他曾说:“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不就是吃‘左’的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这是党的领导人较早地谈论关于超越“阶段”问题。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决议》认为:如果对这种长期性和艰苦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或者就会重犯超阶段的错误,或者就会丧失信心,导致对社会主义的怀疑。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但是,这个重要的判断并没有马上为人们所真正理解。理论界这时还常常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相混淆。仅以《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为例,从1981年4月至1982年9月,就有近10篇文章,如《社会主义的学说与实践》等,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区分开来。理论界如此,党的重要文献上也出现类似现象。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再次强调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段。但是,这个报告在讲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时,却又强调:“现在这个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建立起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此后,为了驳斥对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基本事实持否定态度的错误认识,理论界加强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力度。

突出强调我国现在是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淡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以至于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非常重要的文件中,虽然明确地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其意思已经很明白是说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篇重要的文献中没有使用“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社会主义的阶段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是1986年5月以后。一方面是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入。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如果我们现实地清醒地思考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现时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和马克思原来设想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很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同年6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陈云文选》编辑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介绍〈陈云文选〉》的文章,这篇文章说: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从低级到高级,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表明我们还是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搞建设、搞改革,都要考虑这个事实。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十二大以来》下,第181页)这是经过一段沉寂后,党的文件上再次公开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

此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一时间成为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理论文章、学术著作、领导讲话等都在大量使用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逐渐清晰。彭真在1986年11月的一次讲话很有代表性且又十分明了。他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7日)

这个时期,理论界已经有人开始探讨比较深入的问题。如于光远提出需要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中国当前的全面改革等五个问题。并有理论工作者开始探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特征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国家社科基金委公布的课题指南中,增加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研究的新课题。

为准备召开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在1987年2月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十三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循着这个思路加以展开,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此而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

随后,在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在多种场合作了几次重要谈话,诸如:1987年4月26日的《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4月30日的《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7月4日《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10月13日的《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等,这些讲话从不同角度对“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了论述,特别是8月29日的《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篇讲话,精辟地概括了初级阶段的含义。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他给初级阶段下的定义是“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他着重强调:“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页)

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认: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上百年,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依据这个实际来制订工作目标和工作方针。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形成,被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由上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认识成果是我们党付出重大代价而得到的。揭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实际,就证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标签:;  ;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形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