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州 江苏 221000)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miR-506是miRNA家族一员。目前多数研究表明miR-506在多种肿瘤中等恶性肿瘤中低表达[1-4],过表达miR-506能够抑制肿瘤恶性表型。miR-506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报道较少,其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深入探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主要收集徐州医科大学医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另有一例标本收集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标本共计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
1.2 原位杂交(ISH)检测miR-506的表达
切取4μm厚的组织切片,经过烘烤、脱蜡、脱水、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修复抗原后,滴加地高辛标记的miR-506杂交探针37℃孵育60min或室温120min,DAB显色,显微镜下记录结果,详细步骤参考[5]。
1.3 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miR-506表达水平
详细步骤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具体步骤参考[4]。miR-506的引物序列正义:5’-TAAGGCACCCTTCTGAGTAGA-3’,反义5’-GCGAGCACAGAATTAATACGAC-3’。
1.4 统计学分析
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结肠组织中miR-506的表达差异变化。应用卡方检验法分析miR-506在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中的表达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iR-506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qRT-PCR检测miR-506在40例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miR-50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图1A,P<0.01)。我们进一步采用ISH(原位杂交)检测miR-506表达水平,同样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发现miR-506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图1B)。
2.2 miR-506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我们选取miR-506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作为标准,将miR-506表达水平分为高、低表达。分析miR-506高低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miR-506表达与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
3.讨论
miR-506编码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miR-506-514群的一员。既往研究发现miR-506在人类多种肿瘤中低表达。本研究首先采用q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miR-506表达,发现miR-506表达于细胞质中,且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然后我们采用卡方检验检测miR-506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性,发现miR-506低表达和较差的分期、较多的淋巴结转移相关。上述研究说明miR-506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同时本研究发现miR-506和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指标无统计学相关性,这可能是研究样本量较少造成的,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期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Wang Y, Cui M, Sun BD, Liu FB, Zhang XD, Ye LH. MiR-506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of hepatoma cells through targeting YAP mRNA 3'UTR.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4;35(9):1207-14.
[2] Deng J, Lei W, Xiang X, Zhang L, Yu F, Chen J, et al. MicroRNA-506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by directly targeting Yap1. Tumour b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nco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5;36(9):6823-31.
[3] Sun G, Liu Y, Wang K, Xu Z. miR-506 regulates breast cancer cell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IQGAP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2015;47(5):1963-70.
论文作者:张易,刘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结肠癌论文; 组织论文; 水平论文; 相关性论文; 病理论文; 标本论文; 徐州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