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研究对象,厘清了资本逻辑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资本逻辑场域下“物”“人”对立所造成的生存困境;在此基础上,指出化解物人相争这一局面的有效路径:高扬人的主体性、消灭私有制、注重生态建设;进而阐明了资本逻辑视域下我国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 资本逻辑; 大众; 生存困境; 超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现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仍是人们的追逐目标与热议话题,资本逻辑更是显现出对人类主体乃至社会的强大主宰力及掌控力。诚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其中隐含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小觑的。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物”与“人”呈现出彼此冲突、争夺的现象,“人”的主体性极易被“物”侵占。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蕴含着深刻且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与人的思考。由是,本文以《手稿》为基点,研究在资本逻辑场域中人类主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之路,并梳理出可供当代中国借鉴之处。
一、资本逻辑释义
马克思虽未明确使用“资本逻辑”这一概念,但其作为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及现代性思想的重要部分,内隐于诸多经典著作中。从某种程度上看,资本逻辑可谓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起点。有学者指出《资本论》及《手稿》中便贯穿着资本逻辑及对其扬弃这一哲学主线。诚然,资本逻辑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同样有所涉及,只是稍显分散,需要不断深挖,才能显现其深刻意蕴。
所谓资本逻辑,就是资本无限制地增殖、膨胀自己,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运动历程遵循着必然、客观的轨迹和规律。从根本上看,资本逻辑源自物化劳动。资本被过度追求,成为多方面的支配力量。于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弱化,资本逐步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依托物化劳动不断扩张,所谓的“主体性”得到提升,似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归一于经济关系。基于此,资本被赋予了强大力量,成为社会发展应遵循的“规律”,资本逻辑由此形成。
应当注意的是,资本逻辑具有独特的系列表征。其一,动态性。“资本逻辑的动态结构体现为现代性机体的链条结构及其连锁运动。”[1]资本逻辑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运动,而是拥有完备的动态结构。在不同环节,资本表现为例如商品、货币、劳动力等不同的存在形态,资本逻辑也相应呈现连续的动态运动。其二,多维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逻辑恰恰借此渗入政治、文化等其他维度,而非孤立地停留在经济层面。在诸多领域维度,资本都具有一定的支配力量,从而把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文化权力,对意识形态会产生深刻影响。其三,国际性。资本逻辑在贯穿于一国后,为了获取更大的增殖可能,将以实体及虚拟形式达成跨国、跨文化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扩张。当然,资本逻辑基于其多维性特征,对别国的影响同样将发散至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彻底地形成全球影响。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2]21基于对此种权力的追求与迷恋,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资本家陷入对资本增殖的迷狂,导致商品被神化、人与劳动被物化、社会被拜物教笼罩。如此种种,凸显了资本主义内在的困境,令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乃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具说服力。
第二,电永磁吸附式上部装配平台:电永磁吸附式上部平台(见图1右侧部分)主要用于搭接及对接激光焊接试验,可以实现厚度为3mm+2mm或以上组合不锈钢搭接试板的压紧。电永磁吸盘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下部支撑框架平台上,连接可靠拆卸方便。导磁块安装于电永磁吸盘上,安装好后进行整体加工,加工后导磁块厚度为20mm,最后进行表面镀铬处理。镀铬处理后,镀层附着良好,不会出现脱落剥离现象。
姑父还从没对小虫这么客气呢。即使小虫去他家吃饭,也没拿过这么好的酒款待小虫。小虫不能不受宠若惊了。姑父今天心情不错,说了不少开心的事,边聊边喝,一瓶酒喝了个精光。小虫有点晕了。姑父久经沙场,面不改色。
二、资本逻辑场域下人类主体的生存之困
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分析人的生存困境,马克思透视了资本逻辑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在资本逻辑操控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商品、货币、资本支配,难以达到理想的生存状态。基于对《手稿》的研究分析,资本逻辑场域中人所面临的困境呈现于诸多方面,若归于一言,乃是“物”与“人”的倒置与矛盾。
1.以“物”掩“人”:人与社会关系全面物化
(3) 应以人为本。马克思认为,人应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根本,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解决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困境,需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全面、多元地考虑人的需求,让人获得丰富、全面的发展,把人与社会、自然相统一。当人的主体性得到复归,主体意识与主体价值将得到释放,人的生存苦难也将逐步弱化[7]。
(1) 人沦为追求资本的工具。资本家对资本与利润的狂热追求,迫使“人”作为工人而存在,以其劳动换取利润,从而满足资本家的物欲。因此,工人被物化为商品、工具,人的主体价值需依托劳动、资本增殖才能实现。只要人依然作为工人而存在,即使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状态仍会带来生存的不幸。“工人不幸而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这种资本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己的利息,从而也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作为资本。”[2]65由此,对“物”的狂热追求掩盖了“人”的主体价值,人始终无法作为独立主体而存在,其生活境遇受到物的高度统治。
(2) 社会关系被商品与资本主宰。伴随人的物化而来的,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从某种程度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在于对“物”的依赖。“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中,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物与物的关系成为在人之外、与人相对应并且支配人的异己力量。”[3]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均可被视为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被商品与资本主宰,难逃物化的命运。一切社会关系表现在人们持有的商品与资本中,权力和地位往往与既得资本相匹配。诚然,人是“经济人”,但更是完整的“社会人”。而在资本逻辑的效应下,商品、货币不断被神化,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大行其道;人似乎仅作为“经济人”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逐步成为不可控的力量,淡化了人应当拥有的更为基本、真实的社会关系。
2.因“物”忘“人”:资本成为最高的善
诚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言:在资本的世界中,“货币是最高的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是善的。”[2]143资本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成为万事的衡量尺度。基于对资本的狂热,社会的文明、和谐不过是虚幻的面纱,背后隐藏着只见资本之“物”,不见自由之“人”的荒谬取向,人终将陷于生存困境。
(1) 人的本质力量被扼制。当人类主体沦为追求资本增殖的工具后,资本便成了真正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与才能被弱化、扼制,其生存能力趋于片面、单一,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资本家力图打造出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以虚假的文明掩盖剥削实质。“对于工人来说,这种自由是除了占有自身的劳动力就一无所有的自由,因此他只能‘自由’地出卖自己,使自己再次成为‘自由’的奴隶。”[4]工人为了获得生存资料,让渡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桎梏于劳动与商品中。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殖的最大化,进行更加细致的劳动分工。而分工越是具体,工人掌握的能力就越是单一。基于此,人的潜能为资本逻辑所限定、割裂,其内在蕴含的本质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更遑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2) 人的多元需求被忽视。马克思在《手稿》中写到:“他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正像他把工人的活动变成抽去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一样。”[2]123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活人”变成“死物”,包括精神需求在内的其他需求并无任何意义。人只需要有“动物的东西”,能让资本获得增殖便已足够。资本家力图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催生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尽剥削与榨取。基于对资本的贪欲,资本家无视雇佣工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将人束缚、奴役于资本之下,把人的本质力量彻底转化为商品,忽视人的精神追求,虚假地营造出平等、自由发展的幻象。人的各类需求仅仅围绕“资本”而存在,无益于资本增殖的需要便无需考虑[5]。由此,人的多元需求不断被限制、消解,社会沦入一味追求“物”而忘记现实之“人”的境地。
3.“物”“人”二分:人的倒退与经济进步并行
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一个矛盾体,对社会有着双重作用。它推动着生产力发展,让人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却也令社会陷于危机之中,让人处于无知的狂热与倒退。在资本逻辑作用下,“物”的前进与“人”的倒退形成了鲜明对比,矛盾的二者相伴相行。基于对资本的追逐,人站在了自然、社会的对立面,形成了彼此冲突的对立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代替人成为主体,现实的人被忽视。一切人在忘我地追求商品与利润时迷失了自己,把资本奉为至上之物。若想突破资本逻辑对人的统摄,就需要着眼于现实的人,让人回归主体地位。
当代中国为加快经济发展而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充分利用“资本”,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资本逻辑的矛盾性将对社会产生双重作用,它一方面加速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当代中国应在资本逻辑视阈下寻求启示与突破,为现代化建设增添活力。
三、资本逻辑场域中生存困境的超脱之路
在资本逻辑的统摄下,人类主体陷于生存困境。若想打破、超越这些困境,仍需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对于超越困境之路,马克思虽未给出完整、全面的解答,但仍提出了些许解决之道,可将其作为基点予以发散。
1.聚焦现实之人,复归人的主体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的个性发展、精神修养及自由生活并未得到相应提升,而是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一方面,人与社会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冲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相适应。进一步说,资本家为了寻求不同于社会利益的自身利益,将逾越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炮制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让人变得愈发利己,加剧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冲突。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资本逐渐凌驾于自然之上,不断掠取、牺牲自然资源。资本家未曾考虑到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惨遭破坏,生态危机逐渐加剧。人与自然初始的依存关系,错误地演变为彼此否定的对立关系。
(1) 人应当脱离物的控制,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摆脱了对物的迷狂,人才可能从资本逻辑的操纵下突围而出,不至成为资本的附庸。“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2]91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独立、自由的个体,不应被支配、异化。“现实的人”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与归宿,人需要发现、发展、依靠自己,以自身的内在力量超越苦难与困境,而非单纯地诉诸资本的力量。
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游戏来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3.2 种苗选择 金花茶种苗目前有人工无性繁殖的扦插苗、以油茶为钻木的嫁接苗、高空枝条压条苗和种子繁育的实生苗。金花茶根须少,根部不发达,生长缓慢,金花茶种苗必须选择经母本优化培育出来的、纯正复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并经过炼苗,地径0.5 cm以上,高度50 cm以上的1年生以上的苗木。
为了追求资本增殖,工业得到高度发展,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2]88,工业也为人的解放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也正因如此,人无节制地掠夺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在资本家眼中,自然不仅是广大的资源空间,也是盈利道路上的阻碍。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53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理应得到善待。当个体,乃至人类整体化解了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透视资本逻辑的本质后,人类活动将会自觉、自发地关注生态与自然。由此,人与自然不再是单向的索取、报复关系,而是回归良性互动,二者将共同超越被资本逻辑捆绑的苦难。
在资本逻辑场域中,“人”被“物”统治、掩盖,社会弥漫着拜物教的狂热氛围。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权力的获得都以“物”的所有为基点,对资本的占有与所处阶层彼此对等。由此,人与社会不断被物化,原始的本真关系遭到破坏。
2.消灭私有制,密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私有财产,或者说私有制,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裂缝。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让人与社会的本真关系被扭曲。由于资本家对物的狂热,社会道德与文明极易遭到漠视,甚至被重塑成符合资本家利益的“虚伪文明”。也就是说,即便社会经济取得空前发展,但“人又退回到穴居,不过这穴居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污染,而且他在穴居中也只是朝不保夕”[2]121。在马克思看来,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有助于实现人的复归,从而让人的发展与经济进步协同共进。
死区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多,以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30~45 d 坏死区域逐渐缩小,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炎症细胞先后消失[13]。虽然不同细胞的热敏感性不同,但动物实验已证实肺、肾、胰腺、肌肉组织均有上述类似的病理变化过程[13]。目前尚缺乏人体甲状腺组织微波消融术后动态病理变化的实验支撑,而通过动物实验亦可推测人类甲状腺结节经微波消融后组织细胞同样可能经历迅速失活、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
综上所述,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BIM技术的应用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分析工具,为绿色建筑在材料、能耗和环境方面提供了信息。
3.关注生态问题,消解个体与自然的冲突
在资本逻辑下,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导致了二者相互对立,致使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同样,自然科学的发展似乎并非着眼于人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生、内在的自然属性。因此,人需要关注自然环境、生态问题,正确看待存在于彼此间的“否定性关系”,才有可能与自然和解[8]。
不可否认, 私有制的确有积极的一面, 但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消极作用将占据高地。 “一方面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 另一方面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2]138在消灭私有财产与私有制后,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将趋向统一,商品、资本不再被神化, 劳动的本原意义得以重现, 人的异化也将逐步消弭,由于资本逻辑而物化的社会关系将发生新的转向, 权力、地位的获得不再取决于经济实力, 丰富的社会关系取消了单一的经济关系,人的本质由此彰显。
(2) 应扬弃自我异化,让人全面地占有自己。在资本逻辑场域中,人及其劳动发生异化,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而存在,而非是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于人而言,劳动成为带有强制色彩的异己力量,抵消了人的本质力量。“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78由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社会产生了诸多矛盾,加剧了人的苦难。因此,人应当扬弃异化,全面地占有自己,才能重拾内在的本质力量。
四、资本逻辑视阈下当代中国的可借鉴之处
诚然,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对资本追求的逐利趋向将全球纳入文明进程。与此同时,资本逻辑却抹杀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物”的蓬勃生机彼此失衡,出现“物”的进步和“人”的倒退这一矛盾情形,难以达到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6]。
当前,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纷纷将进入公务员队伍视为职业首选,而几千人竞选一个行政岗位的现象也屡见报端,这折射出我国创富环境的恶劣。“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14]
1.正视资本逻辑的当代存在
正如上文所言,资本逻辑具有双重作用,不应放大其积极面以掩盖消极之处,否则也是一种将一切社会关系经济化、资本化的倒退。当然,为了充分激活、发展生产力,就应当看到资本的促进效应,不能全盘否认市场经济的作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本逻辑,不应一味地否认。
一方面,要承认资本逻辑在我国现阶段的合理存在,不能拒绝客观历史的发展。在承认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当正确掌握、利用、控制资本,最大化地发挥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有人将“资本逻辑”这一提法归至异端经济学,认为我国不存在资本逻辑;也有人认为,主流经济学不过是在为“资本逻辑”进行辩护。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应当全面理解资本逻辑的运动过程与可能的结果,正视其存在及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不断弱化资本逻辑所滋生的负面效应,逐步消解由此产生的各方面矛盾,积极引导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利好局面。
2.注重人类主体的全面发展
“人的倒退”是马克思进行资本逻辑批判的重要一环。资本增殖推动了分工细化,工人所掌握的技能越发局限、单一,由此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发展。在资本逻辑笼罩下,人的各类需求以是否有利于资本增殖为基点,因此无法真正获得个性、自由、全面的解放和发展。可以说,资本家营造出的文明是彻底的虚假文明。
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当前仍与马克思处于“同时代”。在国内尚存资本逻辑的情形下,工人仍然疲于追求利润,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依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高扬“人”的主体性,让人主宰自己、发展自己。政府可通过规定工作最高时限,提供个体发展所需的场所、物资等方式,为人获得精神滋养提供物质支撑[9]。脱离了物的控制,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客观上有助于其透视资本的内在本质,逐步从它的束缚下得到解放、超脱,最终达到理想的生存状态。
3.落实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
在新时代,中国已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存在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有待缓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往往会出现自然退化与经济发展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看可谓“前进式的后退”。人如果无法找到与自然相处的平衡点,始终通过“否定”自然来“肯定”自身,那么终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现今的中国应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保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的保护离不开人的自觉,除了个人及公益组织的力量,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制度安排有力地维护生态环境。可喜的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足以彰显我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后,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以此克服资本逻辑作用下自然生态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当人与自然的冲突得到缓解,人的生存环境将得到改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81,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将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的管理必须要做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这样才能让高校的管理更加符合新时期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而这些就必须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对行政管理队伍进行调整,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适当地减少人员,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选聘和任用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磨炼自己,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
4.坚信共产主义的内在动力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刻意牵制。和平演变、资本输出等搭载的西方意识形态,正悄然入侵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我国人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诚然,通过不断地改良、调节,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显现出相对顽强的生命力。 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无法根除的, 其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 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2]93也就是说,要解决资本逻辑造成的种种困境,最终需诉诸共产主义。而近年来的现实情况也表明, 资本主义具有周期性危机,其发展势能也在逐渐减弱。 因此,国家应借助多维、立体的教育传播方式,帮助人民到达全新的认知境界,逐步摆脱物的控制。 此外,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民, 让人民将其内化于心,进而生成对民族、国家的多元认同,形成抵制、化解资本逻辑不良影响的自觉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郗戈. 《资本论》的哲学主线:资本逻辑及其扬弃[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18-24.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 赵家祥. 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重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新领悟[J].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4(3):7-19.
[4] 仰海峰. 马克思资本逻辑场域中的主体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3):4-23.
[5] 余达淮. 资本的道德与不道德的资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谈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4):70-75.
[6] 王荣.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三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的阐释[J]. 求实, 2016(5):4-9.
[7] 杨金洲,张繇曦. 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困境及出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60-65.
[8] 张雪敏,王艳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4):459-462.
[9] 何亮.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及其当代意义[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4(3):44-47.
Material and Human Conflict:The Survival of the Masses under the Capital Logic Fiel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GAO Jie
(Academy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Taking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 logic are clarified. Meanwhile,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terial and Human under the capital logic field is analyzed. Based on thi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ffective path to resolve the situation of material and human conflict is to rais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eliminate the private ownership, and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t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issues in China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n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 logic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apital logic; human subject; survival dilemma; transcend;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收稿日期: 2018-11-16
作者简介: 高 洁(1993-),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 2095-5464(2019)03-0284-05
中图分类号: A 811
文献标志码:A
【责任编辑 曹一萍】
标签:资本逻辑论文; 大众论文; 生存困境论文; 超越论文;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