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课程之启示论文_傅融

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课程之启示论文_傅融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关怀教育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怀,将德育融入到学生课堂的方方面面,其重视实践性,加强教师在德育关怀的影响力,塑造校园关怀环境,最终让整个社会都形成关怀的环境,也促进了学生公民社会道德感的发展。

关键词:关怀教育、德育、环境

一、引言

关怀教育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提出的一套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教育论。关怀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强调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联系(冉亚辉,2009)。

关怀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关怀,而另一种是伦理关怀。自然关怀起源于人的情感,我们对这个人有好感,所以愿意帮助他(她)。而伦理的关怀并不是一个人本身的关怀意愿,而是出于一种“我必须”的情感。然而自然关怀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道德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发展伦理关怀来扩大关怀的范围。

在本质上,关怀是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关怀“施予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紧密关系。秉承着平等互惠的民主关系,施予方提供帮助,接受方在受到帮助后提供反馈和肯定。其中亦体现了杜威的动态建构过程,即这种关怀关系是在双方双向的不断反馈中建立的。所以,在这种关系中,关怀已经不是纯粹的单向关怀提供,或者说“施予方”单方面的认为他提供了关怀,这种关怀必须得到“接受方”的肯定和反馈,才能算作真正的达到了关怀。

二、关怀理论的德育方式

诺丁斯从关怀教育学出发,提出了关怀德育的四个方法。即: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何艺,2004)。

首先,关怀德育要重视榜样的力量。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向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关怀模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德育知识,或者监督学生,提出要求,而是以身作则。教师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示范如何关心他人,让学生得到关怀体验。没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只会以冷漠的理性去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侯晶晶&朱小蔓,2004)。当学生切实体会到了这种关怀之后,他们也会以教师为榜样,去尝试关怀身边的人,从而形成一种充满关怀的氛围。

其次,关怀德育注重对话。对话发生在我、你之间,“学生”是一个人,而不只是他说出的话语,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Noddings,1984)。对话是平等的、自由的,双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并且主题也是包罗万象的。对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彼此理解、关注,进行情感和观念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对话中,加深了解,建立关系,达到关怀。

再次,关怀德育重视实践。人们的关怀能力并不是凭空可以产生,也不是体会到了别人的关怀,自己就能够关怀他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生活中关怀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关怀能力的前提,而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诺丁斯主张学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关怀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互相帮助与关怀,体会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并且提供适当的关怀。当学生自己实践了关怀,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师或者其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加深关怀的体验。

最后,关怀德育重视认可。认可是双向的,是一种加强关怀双方关系的一种过程。学生拥有多种不同角色,教师不断对他做出的反应是其形成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一种主观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唯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这就是对学生的认可(Noddings,1984)。而学生对教师关怀的认可也同样重要,学生的反馈,确认,肯定,鼓励是教师坚持关怀的动力。如果没有及时的认可,那么教师也可能因为缺乏反馈而产生迷茫和心灰意冷。所以,总而言之,认可是一种双向的过程,缺一不可。

从诺丁斯的关怀德育论的四种方法中,我们可以更加确定,这是一种强调关怀关系双方的德育方式。从榜样,对话,实践到认可,形成了整个一套德育教育的基本行事原则。

三、关怀理论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公民社会道德感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诚信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道德缺失的行为,使得现在整个社会风气迷茫着利己主义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破除了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对个性的束缚,但利己主义开始抬头,集体主义正走向消解,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朱益飞,2016)。

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在德育教育中下功夫。大量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德育教育的强调,结果却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关怀教育是一种很适用于当今中国的教育方法,它强调的关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能够把每个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整个大环境的关怀,进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

1. 将德育与其他课程融为一体

德育不仅仅指的是德育课,最好的德育教育方法是把德育融入其他课程中。诺丁斯认为,关怀是学校教育的起点。我国的课程大多还是偏向自然学科的范式和标准,而缺乏人文的态度。所以,围绕人文关怀主题,她建了六个方面的课程设计计划,分别是关怀自己,关怀身边的人,关怀陌生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关怀动植物和环境,关怀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怀知识。关怀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人了,而是由己及他,再到更加广阔的自然、世界。所以在设置各科课程时,可以将道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和国家,我与自然的关系为纵坐标,形成组织内容的逻辑网格(朱小蔓,2004)。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就更加具有关怀性,更加具有德育价值。

2. 教师在德育中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存在。教师倾听、观察、感受学生的需求;学生接受,确认帮助并给予教师反馈,教师确认反馈,得到认知,这是一套完整的师生关怀关系。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了解关怀,运用关怀。这种关怀是其他教学活动的基础。必须注意的是,关怀是一种师生双方互惠的关系。仅仅教师认为,我这是对学生有利,或者我正在关怀他们,是不够的。如果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关怀”,那么这就不能被称为一种关怀。所以,教师的关怀需要有一定的准则。

首先,教师倾听学生的需求,得到学生的信任。在这种持续的爱与关心的关系下,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所教的东西。他们不会把这种过程看作一种“干扰”,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通过合作而形成关系的过程。其次,当教师和学生对话时,我们得知他们的需求,习惯,喜好以及才能,从而更好构建师生关系,并且制定不同的关怀计划。最后,当教师知道了更多学生的需求时,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Noddings,1999)。

同时,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懂得如何去关心。师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对话,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并给予他们肯定和支持。观察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合作,与学生生活的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如何成长。当然学生品德的提高也并非一蹴而就,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和他们建立并保持长期的关怀关系,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3. 营造关怀环境

关怀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环境,特定个体的道德反应几乎在所有年龄上都会依情境而改变,因此关怀伦理是一种情境性的伦理(何艺,2004)。所以,当我们想要和对方建立关怀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特定环境,因为每个人的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从一而终的关怀办法。就如同教师如果想关怀学生,那么就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包括学生特定的需要,特定的生活背景。

关怀理论认为处于关系中的人都要受接触到的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道德行为。整个环境是靠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关系网络建成的,所以环境必定会对人造成影响。处于关系中的人都要受接触到的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道德行为(何艺,2004)。Noddings(2005)也说过,“没有人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环境也为塑造了这样的人而负有责任。”所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不应仅仅是德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关怀的氛围,让所处在这种关怀环境下的每个人受到环境的,他人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讲,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学校道德风气不好,那么长期浸润在里面的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妨害到他们整个人行为,性格,观念的正确形成。所以,学校应该从教师做起,关怀学生,从而让他们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陌生人、关怀知识、关怀世界,形成一整套关怀观念,之后再把这种关怀带到社会,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关怀环境的形成。

四、结论

关怀理论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这种强调人文主义,强调关怀,关注走向生活的教育方式,重点是让人人都体验到关怀,形成关怀的关系,让整个社会都形成关怀的环境。

对我国而言,关怀教育理论下的关怀德育意义十分重大。德育教育其本质不是传授固定的、死板的德育知识,而是切实的教会学生如何去实践这种德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正确的道德,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从各科课程的设置,到教师的切身影响,再到学校关怀环境的形成,我国德育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这种切实的,可行的,融汇到学生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德育教育,而不是仅仅传授固定德育知识。一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这种关怀联系能够让中国的德育教育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Noddings,N.(1984), Caring:A Female APProach to Ethics&Moral Educ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N.(1999), Caring and Competence. In G.Giffen(Ed.),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pp.205-220). Chicago,National Society of Education.

Noddings,N.(2005), Caring in Education. Retived June 8, 2018, from: http://infled.org/mobi/caring-in-education/.

冉亚辉.(2009),论德育的发展流派:理性与关怀.全球教育展望.2, 77—81.

何艺.(2004),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伦理学研究.1, 81-84.

侯晶晶, 朱小蔓.(2004),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教育研究.3, 36-47.

朱益飞. (2016), 共享发展呼唤集体主义的回归.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1,30-36.

朱小蔓. (2004), 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全球教育展望.4,26-31.

论文作者:傅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课程之启示论文_傅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